插播一则#ASD生存体验
我严重怀疑自己学语言比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要顺利是因为作为#ASD,我从来不把自己当人。
我不觉得自己是某个省市的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觉得自己是亚洲人,也不觉得自己是人。我常用的词是「你们人类」,好多人第一次听我说这个词就笑出来了,问:你不也是人类吗?
好吧,我的确没把自己当人。
大概是正这个原因,我学猫叫狗叫也很像。像到可以召唤野猫。
看别人说野猫的叫声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们平时沟通不用叫,用肢体语言,我就想笑。尤其是这话从所谓的科研人员嘴里冒出来。没见过猫是吧?还是国外的猫和中国的不同?
就我知道的野猫声音交流,已经有两大类了。一类是召唤同伴的声音,包括大猫寻找小猫和小猫呼唤大猫,还有发情;另一类是威胁恐吓,类似于人类吵架,是快打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
当我发出召唤同伴的猫叫声,野猫就会被我吸引过来。也许是它们想看看谁需要帮助。聪明的猫能发现声源是我,笨一点的只会左顾右盼寻找不存在的另一只猫。
如果人类用自己的语言去学猫叫,无论是「喵」还是「meow」,猫都未必买账。因为它们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你在对它说什么。人以为自己在召唤猫,猫以为人是带BGM的NPC。
要是有机会与更多的动物接触,我应该能学会更多的动物语言,除非人类的声带构造限制了我。
我记得有些狼孩的故事就是从小和狼一起生活的孩子“回到”了人类社会,很难学会语言。因为他的身份认同已经不是人了。
就像前嘟提到的研究一样,身份对语言学习来说也很重要。「我是异乡人」就大概率学不好外语。可以试试「我重新投胎了」「我人生重开了」类似的心态。
另一方面,人类模仿猫叫的状态(口腔内部/舌头/嘴唇的保持/运动状态)和人类说自己语言时完全不同。
人类说喵和meow都得先把嘴唇合上才能发出m音——这一步已经错了。m这个音就不是猫能发出来的音,是人类的音。能被猫识别的「人类学猫叫」必然不能合并嘴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在双唇分开的情况下学猫叫,可能就开窍了呢。
这点和学外语很像。外语里多得是母语者从未接触过的发声方式(如大舌音小舌音),重要的是找到发声的方法:开口大小、舌头的位置和形状、嘴唇的形状。
(下条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