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日记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805948947109072
虽然常坐电车,但我今天才发现竟然一次都没有被外放的手机声音打扰过。在我写这条嘟嘟的时候,同车厢的确有人在外放手机,但ta放的声音很小很小,对我而言不构成影响。
想想都觉得好笑。被老中人嫌弃/瞧不起的南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穷国家,国民素质比老中人高得不知多少呢……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805948947109072
虽然常坐电车,但我今天才发现竟然一次都没有被外放的手机声音打扰过。在我写这条嘟嘟的时候,同车厢的确有人在外放手机,但ta放的声音很小很小,对我而言不构成影响。
想想都觉得好笑。被老中人嫌弃/瞧不起的南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穷国家,国民素质比老中人高得不知多少呢……
#南美日记
很喜欢看街头女性的穿搭。这里和周宁给我的感觉一样,大家穿着看起来合身又合适的衣服,不是流行爆款,不是性冷淡无印风,而且真正能体现穿衣者态度与个性的衣服,相得益彰。是人在穿衣服,而非衣服在穿人。
今天电车上坐在我对面的女士穿了浅粉色的大衣,手上的皮质手机套也是浅粉色的。她的眼睛框是带点粉色的透明紫,她的唇膏是浅浅的粉紫,和她白人的肤色搭配在一起,很好看。(我这里有很多白人后裔。)
街上每个人都可以舒展自己的个性,感觉很好。完全没有东亚同质化感。
至于男的……也有很多搭配好看的男生,但总体上远不如女性。有些懒人会直接从头到脚一身黑,黑衣服黑裤子黑鞋子……
#南美日记
一些小孩子也被家长打扮得让人赏心悦目。今天在街上看到两个小女孩:一个小女孩一身薰衣草紫套装,鞋子和袜子也是浅薰衣草紫。(能看到袜子是因为她走路不知怎么把鞋子掉了,就坐在路边自己再把鞋子穿好hhhhhh。)另一个小女孩穿着淡粉色的衣服,头发上的蝴蝶结和背上的书包都是玫粉色,两种粉色互相映衬,很可爱。
不得不感叹,生活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人就更有心思打扮自己。这些打扮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社会认可,而且为了自己看着舒心。
街上穿性感小吊带的有,穿温柔毛呢的有,穿休闲牛仔的有,为了工作穿得西装革履的也有,穿什么的都有。(我这昼夜温差大,晴雨温差也大,街上可以同时出现穿薄款羽绒服的人和穿背心短裤的人。)
再加上披着五彩斑斓poncho(斗篷)戴着当地特色帽子(我其实不知道那个帽子叫啥)的原住民,穿着绒面长裙的原住民,玫红的、黑的……
街上真的什么打扮都有。什么肤色的也都有。(除了亚洲人很少,几乎看不见。)好喜欢南美的多元感,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是真正自由的。没有人会爹爹不休冲上来教你怎么穿衣服,也没有人会像发现新物种一样盯着你看。
东亚的不自由也不必多说了,不是被同化就是为了不被同化而特立独行产生的夸张感。也许到了社会环境没那么压抑的地方,很多人也就不想穿那么吸睛的衣服了吧。
#一个想法:自由是舒服的。如果不舒服,那正在体验的也许不是「自由」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自由而作出的反抗」。反抗是没那么舒服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dovesofdodona/111887765816596337
看到这条想起妈妈总说我小时候特别爱喝胡萝卜汁,她经常买胡萝卜榨汁给我喝。
长大后的我听了心生困惑:
胡萝卜汁有什么好喝的???
直到我踏上南美洲大地,买了胡萝卜做菜时顺便生啃两口,才发现好吃的胡萝卜并没有很重的土腥味,而是甜津津的,啃了一口下去就会忍不住再多啃两口。
#南美日记
我妈把国际转账那点破屌事告诉了身边的亲朋好友,现在大家都认清屌国家的真正面目了,全在骂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海外舒舒服服,我妈在墙内急得头发都白了。叫人怎能不恨国。我出国才半年不到,出国前她没有白发的。爱她的朋友们看了她的白发,也对这个屌鸡巴国家心生怨恨了。
想想还挺难过的。我妈比我更着急的原因是她知道如果我拿不到身份,就只能回国吸毒气,被雾霾创得整夜整夜不睡觉,头发根根掉。我能做的只是在网上破口大骂,但她需要做的是一遍又一遍跑银行,一遍又一遍托关系问人。可笑的就在这里,我家多少还有点关系能托。就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办妥,还得靠坐标海外的亲友曲线救国。
现在妈妈的亲友已经在催她赶紧出国看看了,因为她们听她讲了从我这儿听来的南美故事,都很想过来住了……所以她们催她先去看看。
本来妈妈对出国定居的态度是犹豫的,她不会英语更不会西语,所有的朋友都在国内。现在每次跟我打电话都阴阳怪气,一副一定会出国且再这辈子也不会回国的样子,看起来还会带着一帮朋友一起来养老,真不错。
#南美日记
记几件小事:
1.
上次看到狗大摇大摆站在车道的边缘,那个位置开车的人得小心点,不然真的会碾到。但狗完全不害怕,毫不在意的样子。那种笃定感就像这辈子都没挨过打一样。
当时我已经挺震撼了,没想到后来狗准备过马路了,它冲着来往车辆吠了几声,车真的让它了……没有一辆车对着它按喇叭。
在旁边的我目瞪口呆,根本来不及掏手机录像,狗就已经大摇大摆穿过马路了。
这过马路体验不比中国人在城市里过马路要好太多了,果然是人不如狗。
2.
上次我自己过马路发呆,等回过神发现大巴车就在自己身边了,吓一跳,赶紧穿过去了。
那是个很小的路口,在枢纽站边上,平时有工作人员指挥车辆和行人,那天不知怎么的没有。我挡了道,大巴车没按喇叭,司机也没探头出来骂我,就静静地停下来等我走过去。
而我发现自己挡了道,只有「完蛋了要被骂死了」「完蛋了司机要狂按喇叭了」的中特PTSD萦绕在心间。冷静下来才安慰自己,还好我不在中国……
3.
今天在市中心遇见乞讨者,他身材矮小,好像腿脚也不便,手上拿着个塑料杯子向路人乞讨。第二次路过他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包里有个苹果,就掏出来给他了。
他看起来很高兴,对我说了一句「Thank you」。当地人会英文的其实不多,大部分印第安面孔都是只会说西语的。他看我是一张外国人面孔,就选择对我说英语的谢谢。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想起之前遇到过的乞讨者,我没吃的就给了钱,还请他唱首歌。结果他苦思冥想企图给我唱一首中文歌,最后发现自己一首都不会。在唱西语歌之前他还问我能不能听懂西语。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南美人连乞讨者都显得那么贴心???
#南美日记
被南美年轻人的美好关系打动!昨天新租的房间楼下咖啡馆开业,友带着一帮同事来吃了。同事几个当中显然有两对儿:友和男友,另一个男生和他旁边的女生。
大家一边吃一边笑嘻嘻八卦两人是什么关系,两人也笑着回答说“我们是朋友啦!”“哪种朋友?”“互相珍惜的朋友啦!”
西语朋友一词是amigo,男友是novio,一帮人就调侃问男生是不是女生的amigovio——这个词字面上是朋友+男友,西语释义是有亲密联结(常包括性关系)但没有被视为正式伴侣的人persona con la que se mantiene un vínculo de intimidad que suele incluir relaciones sexuales pero a la que no se considera una pareja formal;英语释义引用台译是「福利朋友」friend with benefits,一下就丑陋了起来;再翻译成中文变成「炮友」就更丑陋了,不堪入目了。题外话: #语言学习 千万别靠翻译啊朋友们。
根据情境,我的理解是朋友们在问他是不是她的非正式男友,没有“在一起”但在一起的男友。
大家都在笑。笑着笑着就有几个瞬间女生自然而然地靠在了男生怀里,男生也很自然地歪过头贴贴她。
其实我友和男友也没正式“确认关系”,但她和男友的互动也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抱抱贴贴,自然而然地伸手帮男方捋一下额前的头发。男方对友的喜欢也显而易见地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我和两人一起玩儿完全没有电灯泡感,全程嗑cp+疯狂助攻替双方说表白的话:ta好喜欢你+描述某个被我观测到的细节。
反观东亚,「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是一种不确定感,是失落,是爱而不得。朋友们都看出来喜欢了当事人还扭扭捏捏不在一起,总有一方会开始不安:ta真的喜欢我吗?ta是不是没那么在乎,只想享受暧昧?
看着南美年轻人自然又放松地接受朋友们的灵魂拷问,没有忸怩更没有不安,感觉真好啊。毕竟互相喜欢就是互相喜欢嘛,「恋人」头衔有那么重要吗?按照双方自己的节奏发展就好。朋友只是在旁边煽风点火加油助攻外加八卦而已,全程都没人问「你们怎么还不在一起」「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在一起」这种话。东亚人总能把关心变成带给别人压力的、轻微触犯边界又不至于被骂的话,简直是超能力。#吐槽东亚
全世界哪儿还有跟南美人一样能坦诚面对人类情感的人啊!啊?
#南美日记
之前想学的东西很多,想学摩托车和汽车,还有各种技能,恨不得自己会开飞机。(……)
在老中感觉不会技能就会死。#吐槽中国
「技多不压身」
「求人不如求己」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意外时时刻刻会降临。用友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你不会开车,封城之前是逃不出去的。」
但技能会得多又能怎样呢?像之前那条新闻,已经是很优秀的男孩了,都会用消防栓了,但他的母亲还是葬身火海了。人祸。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不需要学那么多东西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祸没有那么多那么频繁,普通人之间、陌生人之间都可以互相帮助、给予支持。
在老中,如果你需要理解需要同理心,恐怕得付费去找咨询师。因为每个人都在高压下,用友的话来说就是「老中现在已经异化到听别人吐槽一些情绪都觉得自己少了块肉,不是那种把别人当垃圾桶的吐槽,就是正常的吐槽。更别说拿出什么物质(和心理)资源去帮人了。」
然而,就算付费,也可能遇到很差的咨询师,往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心理状态中雪上加点霜。所以最靠谱的反而是读书自救,多读一些心理自助类书籍,既便宜又靠谱,就是累,还需要时间精力消化。
我在南美待了半年,什么学车的想法都没了。有事就等着靠有能力的人帮忙好了。每个人都很愿意帮忙,每个人都很有同理心。「学不好语言以后出门做什么都不方便」的焦虑感也没有了,面对语言不通的外国人,每个人都很耐心地表达与聆听。
我前几天搬家,刚认识第一天的女孩就和司机一起帮我把东西搬上了二楼。只是相互自我介绍了一下的,可以说是还不认识的人。司机帮忙搬东西那是他的工作,起码是我付了钱的(很便宜)。
之前中国移民朋友和我说因为食物中毒还是过敏之类事件在街上晕过去的时候,一睁眼身边全是小棕人,端凳子的掐胳膊的打电话帮忙叫救护车的都有(朋友和伴侣都不会西语)。
再加上我之前报警说话也说不利索,脑子里一堆东西勉强表达了个框架,警察就理解并帮助了我,而不是帮本地老头和稀泥(白人中心主义的社会常态之对着别的人种和稀泥)……
在这种社会氛围里我觉得自己不会开车也没事的,死不了。语言说不利索也没事的,死不了。折腾这么多年,终于过上了一种普通的、平常的生活。时常觉得第二天就死掉也不会有遗憾。那种「再不做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和「一切都来不及」的遗憾感,都消失得一干二净。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ValentineF/112007664871616175
↑南美人是人的又一案例。
不知为啥我这里蚊子的个头和声音都很小。前者表现为我到现在都没看清过一只蚊子,更别说打到了……后者表现为我听蚊子嗡嗡总听不清,无法定位,还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听力障碍,得仔细辨别确认是蚊子而不是幻听。(我耳朵很好来着。)
本来蚊子就不多,这下更没存在感了。
友经典发言:
南美蚊子声音和南美人一样轻。
我不论是人在欧洲还是和坐标欧洲的朋友打电话都常常被白人讲话的声音吵到,听了只想叫他们闭嘴。而本地小棕人讲话又轻又柔,从来不会吵到我,出门被路人吵到那一定是English speaker——隔2米都能听见他们在说什么。而小棕人在公共场合说话,隔2米都要听不见了。跟本地蚊子真的有得一拼。
还记得在国内听见蚊子嗡嗡,我整个人都会头皮发麻,一激灵从床上弹起来。但在这里听见蚊子嗡嗡,我就差直接睡过去了。真的太轻了,轻到我听半天也确认不了蚊子到底在室内,还是在门外……
#南美日记
这里的蚊子还有个比较搞笑的地方就是……
一般来讲蚊子是趋暗的,所以开灯以后经常找不见蚊子。在中国,只要我开灯时间足够长,蚊子还是会出现的。
然而南美(确切的说是我国)的蚊子,我开个台灯它就不见了也就算了,我在airbnb开了一夜台灯,它一夜都没再出来……
搬家前在airbnb住了3晚上,后面2晚上都有蚊子,我都开台灯睡觉了。因为太亮,我往台灯上披了一件T恤,这样起码我能睡着。就这样,蚊子一晚上都没再烦我……
而我很确信房间里有蚊子,因为在决定开一夜台灯之前,我也是开开关关开开关关最后受不了了才干脆开一整夜的。
#南美日记
由于南美的食材太好了,加上我本来就不会做菜,天天乱吃。昨天饿得半死来不及去市场买好点的番茄,就去超市买了番茄罐头(番茄胡萝卜洋葱牛至混在一起打成糊糊的那种罐头),和牛肉(肥瘦相间带骨被切小的牛肋)一起煮上了。加了点芹菜叶边角料,煮变色后捞出来了。又加了我为数不多的香料:黑胡椒和牛至碎——本地人特别喜欢加牛至碎,吃披萨都要狂撒,我也就入乡随俗开始用牛至了。
番茄罐头的风味还是比不上这里的番茄,但来不及买了,凑合。炖一锅番茄牛肉,香味飘到到二楼。我睡前上楼自己闻到都怪不好意思的。
今天热汤吃时旁边忙活的本地人都夸很香。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释自己其实不会做菜这件事……因为这锅汤的步骤是:
1.番茄罐头和芹菜叶扔进锅开煮。
2.煮的时候切肉,冲洗。
3.把洗完的肉扔进锅继续煮。
4.加黑胡椒和牛至碎。
我做了啥啊,我就是把它们扔进锅里而已,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主要靠这里牛肉品质好,不焯水不加酒直接清水煮也好吃。上次有象友问我懒人食谱,我巨不好意思。因为我真的就是,把东西扔进锅里煮,它们就很好吃。我深知换成老中食材,用同样的方法做出来的东西是绝对不能吃的…………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405327115992332
今天吃饭看见一个爸爸带俩娃,还都是半人高的小男孩,看着有点像双胞胎(没仔细看)。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有多难带。两个小家伙上窜下跳的,一会儿想上楼看看(楼上是住人的不是吃饭的),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玩具掉地上又自己捡起来,一会儿一个惹哭了另一个……
只见这位倒霉催的饭吃到一半的爸爸一会儿把在爬楼梯的俩娃好声劝下来,一会儿叫名字让娃别乱跑了,一会儿安慰被惹哭的那个娃……
如果是女性带娃,我就要开始心疼了。性转一下真爽,看男的带娃莫名还有点报复的快感(?)。
#南美日记 #生活小技巧 我有一个判断地区是否宜居的简单方法:看街头的【男性单独带娃率】。 也就是,去掉女性带娃和男女共同带娃,剩下男性单独带娃的有多少。 男性单独带娃越多,说明这个地区越宜居。 理由如下: 1. 母亲放心男性单独带娃,说明该男性较为可靠,不论他的身份是舅舅、叔叔还是父亲,甚至是年长的哥哥。而男性单独带娃率越高,正意味着该地区相对可靠的男性数量越多。 2. 社会氛围越允许男性单独带娃,女性就越能脱离原本被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母职。 3. 相对可靠的男性越多,脱离母职的女性越多,说明整个社会男女越平等。 综上,男性单独带娃率越高,该地区越宜居。 我在这儿经常碰见男性单独带娃,超市里公园里,到处都有。上一次让我感到十分宜居的地方还是周宁。
#南美日记
饥不择食(?)走进一家寿司店,只见满墙的毫无意义的中文字符,看起来还是油漆工人临摹的那种,就是学中文的外国人刚开始学写汉字写出来的那种样子……
没忍住,笑场了。
不知道寿司店的本地员工看见亚洲面孔走进来会不会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南美日记 读了一本书名深得我心的#把我的心染棕,开篇还蛮不错的,越读到后面越被老中味儿呛到。
「油画上的昔日糖厂山谷呈现着红色的土地和绿油油的甘蔗田,而眼前这一片裸露的棕色土地则像一个受尽凌辱、青春不再的女人。在她那未被触碰的少女时代,这里该有珍贵的桃花心木,该有火一样的凤凰木吧?」
「他们忽然想起了奥运会。“翔-刘怎么样?”
“我不喜欢翔-刘,他太卖弄了。我希望你们的罗伯斯赢。”Z学着他们的外国人念法。」
刘翔怎么你了。一秒穿越回中人网暴刘翔的那个年代😅
「餐厅所在的高台下有卖唱者,居然有外国人把赏钱扔下高台。广场上公私混编的出租车排队拉客,更有各种公开和变相乞讨者。一个纠缠的黑人向我们介绍出租房,见我们不搭理,便诅咒我们遭噩运。一个乞讨口香糖的小男孩,听Z开玩笑地说:“我比你还穷啊”,几乎仇恨地回答:“绝不可能!”(¡Nunca!)」
你有什么大病要跟古巴小男孩装穷😅
「当时Z的邻座是一个黑白混血的胖女人,话很多。Z正打算像上次在普埃布拉那样练练“双簧式"外语。胖女人得意洋洋地说:
“我从美国拉斯维加斯来,到关塔那摩看望父亲。听说过拉斯维加斯吗?那是座灯光长明不夜城(ciudad de las luces),也有很多中国人开的赌场。”
这个套近乎的女人与在墨西哥同路的萨尔瓦多女人简直是对立的两极。
Las Vegas已经够让人恶心,开赌场的中国人更是倒胃口。」
?
「20年的拉美研究,多少次地书写古巴,今日才踏上这块土地。但我并不感到姗姗来迟,相反,人生的阅历给了我更广博的知识,更深沉的感悟。我们像海绵一样,从这个岛国红色的土壤里,从它沐浴的深蓝色的海水里,贪婪地吸吮一切丰富的养分,抵御正在漫延的中年软骨、老年痴呆。」
这文笔让我想起紫金陈。
「勒紧裤带的古巴人民急需喘一口气,就像旱天里盼雨的中国人民曾憧憬富裕。但是,就像我们需要你们的苦难历史敲警钟,你们也需要咀嚼我们的得失作借鉴。
日子亟待改善,人民需要喘息。但是,在我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如果俯首向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皈依,结局将更加悲惨。」
- - -
查了一下作者的伴侣(也就是文中的Z)百度百科介绍说「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给我吓傻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jpg
#南美日记
朋友们,还记得这条南美#女权 水平快赶超北美的嘟嘟吗: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45824611158355
猜猜我又发现了什么?南美在立法保护#跨性别 权益方面也是全球领先啊我大震撼。
图:按国家或地区分列的关于性别认同表达的法律
深紫 身份变更合法,无需手术
浅紫 身份变更合法,需手术
红色 身份变更非法
灰色 未知/模糊
图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Legal_status_of_transgender_people
整个南美几乎都是深紫,我震撼。
还有另外几件事:
1.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14111653709390
再次路过纪念性别谋杀 #Femicide 受害者女性的桥,我发现对跨性别女性的谋杀(transfemicidio)被统计在了桥的一边(年份和受害人数)。
南美:femicide纪念桥上留个位置写跨女。
老中:讨论跨女到底算不算女……
2.
之前在市中心见过女装大佬(外表很男性化并穿着小裙子的人),今天看友转发才意识到我见到的可能是street queen:https://kolektiva.social/@astridn/112103771721661345
能光天化日在街上走说明我所在的城市起码氛围还可以,我是这样想的。
3.
搜英文:列举拉美地区各国相关法律(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和跨性别修改身份文件/性别置换术)。非常宽泛的内容。
搜西语:多个lgbt相关域名详细报道拉美地区哪些国家哪年因仇杀死了多少人,性少数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困境。非常具体的控诉。
关于跨性别的仇杀竟然是有统计数据的,但具体哪些部门/机构如何统计的我没查。南美谋杀率本来就高,所以数据看起来挺吓人。老中厕所门口国男随手捅死个跨儿这种新闻我记得看过不止一次,完全不会被统计进仇杀呢。类比一下就是,瑞典为啥是强奸大国,因为人家法律健全/受害者敢报警/有统计。
- - -
我的本地朋友一共没几个,有机会认识跨儿的话再给大家分享具体的跨儿处境。
附加媒体:4 张图片 #南美日记 不是我说,朋友们,你们要不要试着了解一下南美洲大陆啊?南美洲总体女权水平快超过北美了,我不是在开玩笑! 全球性别不平等指数的排名里面包含了经济方面,这块南美比较吃亏。但是!!!南美洲总体女权水平真的快超过北美了啊啊啊啊啊!!!水果蔬菜肉蛋奶又好吃我简直是老鼠掉米缸了!!!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数据来源: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gender-gap-report-2023/in-full/benchmarking-gender-gaps-2023
图:世界上的同性婚姻
图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ame-sex_marriage
南美大部分国家也通过了同性婚姻相关法案。
不知道简中为什么会把亚拉非混在一起还称兄道弟,发展中国家也好第三世界国家也罢,完全没法比啊!越比越觉得整个亚洲都是洼地。非洲我倒能理解,太穷了是没法发展的,但亚洲……尤其是东亚,呵呵呵。#吐槽中国 #吐槽东亚
浅浅查了一下:
「这一概念最早由#毛泽东 同志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他指出:美苏为第一世界,亚非拉广大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为第三世界,中间的为第二世界。」
腊肉果然没发明什么好词,上次看象友吐槽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哪个概念也是他创造的来着。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roseau/112110745318918558
看到这条想起来之前去办身份证(可以对标欧盟的居留卡),同一个律师的另几个客户都是白发苍苍的人。卡上会写出生地,助理询问工作人员如果出生地国家已经不存在了(país que no existe)怎么办。听起来是可能是南斯拉夫/苏联解体前就润走的人,不然原来国家的证件应该已经变更国名了……
最后人家卡上写了什么我也没看,我也不知道是哪个人,也不能一个个凑过去看别人的卡,有点可惜。
前段时间才意识到,中国出版的书籍,如果作者是外国人,则封面上的作者名字之前,一定会加个括号(一般是方括号)标出国籍。比如[英]莎士比亚。 但是有些作家的国籍是很难界定的。多元文化背景者、移民乃至政治难民、自称无国籍的世界主义者⋯⋯ 给现代人标国籍也就罢了,民族国家出现之前的人物本就没有国籍,人类在不同政权间的移动也更少受到官僚机构的阻碍。 还有和现代国家疆域无法对应的、历史上的国家又该怎么算呢? 是按其故乡位置归入某个现代国家,还是按照继承其语言/文化的现代国家来归类(哪怕那位作者从来没有踏入过那片土地)(可是如果ta的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呢?) (你好多废话。)
#南美日记
最近#悟了 为什么老中人很少将南美各国考虑为润的地点,除了很多老中有钱有权能去“更好”的地方如北美和欧洲一众发达国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南美国家的风气和老中是两个极端。但凡能欣赏老中某几个国家特质(如“高效”),就不会想去南美。
1. 国家风气不同
之前读#刘瑜 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第三章里就有个标题叫《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简而言之,南美国家的政府权力很弱,所以毒贩集团丛生。而老中的政府权力集中到不能更集中了,政府想做啥都行,为所欲为。大清零时代大家也体会过了。
南美:毒贩集团没事就和政府杠一杠;政府什么决策让民众不满意了民众就上街游行,尤其是原住民。
老中:“政府都是为你好”;“你不满意又能怎么办呢”。
2. 国民风气不同
讲真老中人做事算比较一板一眼的,除了能捞油水的灰色行业,剩下的都算“守规矩”。而南美这边人做事挺随意的,除了有些为外国人(尤其英语国家来的退休白人移民)办事的人可能会严谨那么一点点(不然老白男会很生气),其实也严谨不到哪里去,剩下的人都挺随意的。
我家楼下咖啡馆在instagram有账号,正儿八经写了营业时间但从不按着来。周日人少就直接不营业了,在楼上睡大觉。结果这周六不知为何也没营业,我回家还被路人问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营业……我显然不知道……
据我所知,更多类似的家庭式小饭馆根本不会有社交媒体的官方账户,基本上饭点营业一波以后剩下看心情。之前看别人发vlog说最好直接加店主whatsapp,这样方便问,不至于白跑。
中国的大城市里几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小城市和县城里可能有。之前在周宁和福安就有所体会,小饭馆也是饭点营业一波,剩下就算门口写了营业时间也不一定会遵守,因为没那个必要。甜品店下午才开门,比网上写的时间迟了好几个钟头,还好我中午才到,不然就吃不着了。
平时朋友约着出去玩也是非常随意,用mbti爱好者的话来说就是「大p人」:可能提前一晚上约第二天见面,当天才临时起意决定去哪儿,甚至突然改变行程。
昨天和友约了下午一点见面,他十二点三刻跟我说见面地点,说自己大概半小时后到。之前和另一位友约去她家玩儿,后来临时变成去隔壁镇她阿姨家玩儿。
南美:随意做事,差不多得了。
老中:要做事就认真一点啊!
(下接)
(上接)
#南美日记
南美人的随意真挺逗的哈哈哈哈哈哈。多写一点:
- 写错名字
和友出去玩,买大巴票,票到手后友嘎嘎笑说售票员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a horrible mistake):把他名字里的v写成了b。——本地西语里面这俩音没什么区别,但把名字拼错真的很逗。反正大巴也没人查名字和身份证件,只要有票就行。
信用社工作人员可能是记不住我的姓氏(也就3个字母),也可能是输入法记不住,总之和我发消息时多次写成2个字母,漏掉1个字母,被我纠正后道歉,但好像就是改不过来。到最后我的态度就是「好吧随便吧反正我也不认可自己的指派姓氏那就随便你怎么叫吧」,也懒得纠正人家了。
律师拟授权书也把我名字拼错了一次,也道歉并改正了。上次办身份证也是可能把我和别的什么客户搞混了,邮件还提到了老公孩子,后来紧急补发邮件道歉并更正信息。
朋友开店有时候会寄快递给客户,就常有人写错名字。朋友很崩,但本地人好像并不在意,反正地址对了能收到就行。
- 写错别的
新找的房子签合同前让本地友友帮我看了一下,她看完以后发了一个捂脸的表情,跟我说他们把出租人和承租人两个词写反了,也就是我成了房主,把房子租给他们……
🤦🏻♀️
- 搞错别的
开店的朋友一边理新进的货,一边找出来一瓶液体皂里面有一小根纤维丝状物。朋友表示不管了,有客户反映再找进货商退,反正好多老外不在意这些细节。一会儿又看出来瓶身贴纸之前贴反了,所以瓶子上贴了两层,一层贴反了,一层重新贴正了。朋友表示真受不了本地人,我在旁边笑死。
- 不了了之
之前住的房子里(在我还没发现房东是个屌人时)大家开过两次“家庭会议”,第一次规定了我和租客姐姐按周轮流打扫卫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俩到最后都是谁看见谁顺手倒垃圾,根本不是按周轮流。
第一次大家还讨论了关于阳台的轮流使用,因为三个人同时用空间会不够,所以打算第二次“家庭会议”时再议具体谁周几用阳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人记得这茬,阳台凑合用。
之前屌房东跟我用厨房经常冲突,后来他写了一个时间安排,错峰用厨房,也就执行了也许一礼拜,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 - -
感觉本地人的态度就是「差不多得了」。这种态度对东亚人来说的确很文化冲击:你怎么能把客户的名字搞错呢?
但我这人显然是投错胎了,丝毫不在意这些细节,只顾自己哈哈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接)
南美人的自然松弛和“不靠谱”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友升职后变得很忙,加上他之前的上司离职了,案子都直接到了他手上,而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压力很大。他说同事和老板都很友善,压力不是ta们给的,而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客户大多是gringo白人,他们不会体谅一个职场新晋升的人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只觉得自己付了钱应该得到很好的服务,服务自己的人最好什么都懂。——老中人应该很懂这种氛围:如果服务自己的人业务不熟练,付了钱的人就开始抱怨甚至暴躁;如果自己是不熟悉业务的打工人,工作过程中就会紧张,害怕出错。
以美国人为主的白人客户群体,尤其是男性,真的非常自以为宇宙中心。今天带我办事的律师助理也和我提到「他们(年纪一把了都)没能学会拥有耐心」。
相比之下,女性客户则好得多。律师助理带我和另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太太办事遇到情况变化也可以如实告知「以前不是这样的,后来改了,我还需要再询问并确认一下现在的情况。」换作是两个白男客户,不知道他会不会开始紧张呢。
题外话:友和我提过他有个关系很好的美国朋友老太太非常讨厌美国,而我则是非常讨厌中国,他差点就把我俩介绍为朋友了,可惜那次聚餐老太太身体不适没能出席。要不然肯定画面很美,一个疯狂吐槽美国,另一个疯狂吐槽中国。
有「人就是会犯错的动物」这个常识并将其作为人生基本信念,感觉大部分南美人都很放松。我感觉这里大部分人都能坦然接受自己和别人犯点小错误。反正只要不是literally致命的错误就行了嘛,至于上条嘟嘟提到的名字写错啦标签贴反啦出租人承租人写颠倒什么的,都是无所谓的啦!不用在意这些细节啦!
这种环境当然有利有弊。最明显的个人偏好就是:但凡能接受一点东亚社会氛围的人都会觉得南美很离谱。毕竟东亚看起来都那么规整而井井有条,到处都很现代化。
而我这种方方面面都讨厌「东亚性」的人则会觉得南美有趣而放松。毕竟别人都能犯错,那就意味着我也能啊!于是乎沉浸在「要是哪天我做事出了点纰漏也不会有人责怪我」的喜悦中,尽管我并不需要做什么事。
#南美日记 (上接)
再来讲讲南美人的随性。
开店的朋友和我说这里很多人做生意都很随意:本来好好的供应商,instagram上这么多粉丝,生意很好,有模有样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发消息都不回,直接人间蒸发了。想进货都进不到。
东亚人讲究一个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最忌讳所谓「虎头蛇尾」。挺好的,也挺不好的。多少人被困在自己并不想继续做的事情上,只因为不想「半途而废」?
引用一下我挺讨厌的一男的(周国平)写过的挺有道理的话:
「人应该有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这句话当年很治愈我。因为我当年就是无法坦然于未完成的可悲的东亚人。#吐槽东亚 #ADHD
朋友还说这里的人不太会说no,不回消息就是拒绝了。
我be like:好哇!用不着像老中人一样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想一些礼貌拒绝的语言,对当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有益。(但显然对发消息者的心理健康无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知道南美人的自然生长和没经历过工业化有没有关系,大家真的好自然。除了被宗教信仰熏陶腌入味了以至于堕胎合法化进程缓慢(与此同时同性婚姻都合法化了,跨性别更改证件和做手术都合法化了),剩下真的好自然,方方面面的自然。就像猫肚子饿了会吃东西,困了会睡觉一样,一点不拧巴。
不过话说回来,宗教信仰还是白人殖民者给南美带来的,所以😅😅😅
#南美日记 (上接)
再来说说南美人的自然。
和友爬山,坐在山上吃零食水果,走的时候准备把垃圾带走。我手里拿着香蕉皮,看着他手里拿着薯片袋子和塑料袋,一时不知是把香蕉皮递给他好,还是扔山里好。于是我开口问了。他说扔山里吧,我用力一丢,香蕉皮不幸挂在了一棵树上,我俩都笑了起来。
当然了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并不足以给我带来任何文化冲击。
给我带来冲击的是另一件事:
和另一位友约了早上见面,我来不及吃早餐就随手拿了个牛油果,等她的时候坐在路边吃。她说我是她见过的第一个在路边吃牛油果的人。
坐在公园长椅上吃完牛油果,我起身正准备往不远处的垃圾桶走,突然被友拉住。她指了指身后的草丛对我说,垃圾桶里各种垃圾都有,牛油果皮果核扔进去和塑料什么的混在一起有点浪费,扔在地里还能当肥料,很有营养。
我当时很震惊,并默默把牛油果皮果核扔进了长椅背后的草丛里,一个路人和清洁工不趴过去就看不见的地方。(免得给清洁工带来负担……)
突然就觉得被城市和所谓的“现代人类文明”驯化的人很可悲。除了南美,我想不到世上还有人会拦着不让朋友把食物残渣丢进垃圾桶,而推荐对方直接丢进草丛——尽管两个人都在城市里,都受过“现代人类文明”教育,尽管草丛是公园的草丛,并非荒野之地。
今天逛了商场里挺大的一个超市,发现卖什么的都有。一楼是常用的生活物品,二楼是:五金配件、园艺工具、手工材料、床上用品(甚至包括床垫)、儿童玩具、纸本文具、马桶、台盆、自行车、头盔、轮椅、儿童车、滑板、轮胎、瓷砖……
还蛮震撼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商场里见卖轮椅的。仔细搜寻了一下,记忆中只在中国的药店里见过轮椅,商场里从没见过。轮胎也一样,只在汽修店见过,头一回在商场见着。
还有电子琴、小型架子鼓和鼓棒,更不用说儿童玩具那种小琴了。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小玩意儿,就是那种在中国的商场一般找不到(能找到也比较贵所以)大家一般都在网上买的小玩意儿。东西太多了记不住。
中国人好像很喜欢夸赞网购的便捷性,但网购过于发达的下场就是实体店只卖更赚钱的东西,利润不高并且销售量不大的小玩意儿就干脆不进货了。到头来网购的便捷使实体购物失去了其本应有的便捷:去超市找半天,明明还算是常用的物品,却没有找到,最后只能网购。
稍微看了一眼,手工材料有羊毛毡的毛团、丝带、细麻绳、棉线、拉链和按扣配件,以及各类不同的剪刀,包括手工剪刀和缝纫剪刀,塑料的金属的都有,一小面货架上都是不同的剪刀。
做手工的都懂,这些做手工用的小玩意儿(除了剪刀)在国内多半是要网购的。上次进一家挺大的毛线店也被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的毛线和各式各样的配件小小冲击了一下。宽敞的店里有张长桌,坐了几个爱好者,各自在织各自的作品。没人结账的时候店员也坐在一起,店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感觉在这样的店里时不时举办一些爱好者交流会/零基础入门课程应该会很吸引人。
而国内的毛线店已经很少了,就差绝迹了。加上店铺的房租贵得离谱,我在国内去过的毛线店都是小小的,店主和在里面编织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感觉这样的小店里已经容不下新人了,人再多一点大家走动都会变得困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中国,由于有一小撮人赚钱太多了,剩下的人不得不努力赚钱才能维持生计,于是不那么赚钱的东西都会慢慢消失,包括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调。中国畸形的经济环境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好逼仄。#吐槽中国
#南美日记
每每看坐标各个国家的象友分享各种光明正大和隐形歧视并回怼的事例,我都心有余悸。在很多发达国家/地区,种族就是冲也冲刷不掉的原罪。被恶劣对待仅仅是因为一张亚洲脸。同样的事让白人做一遍,哪怕是让黑人做一遍,都不一定会得到同样恶劣的对待。记忆库里在欧洲体会过的瞬间会在看到象友分享时闪回一下。种族歧视的烂人就好像苍蝇。苍蝇不会吸血,被苍蝇碰一下不会起发痒红肿的蚊子块,但就是很恶心。并且,苍蝇不会灭绝。时不时被苍蝇恶心一下就是生活常态,你得学会面对,并且学会打苍蝇。
我目前所在的地区中国人不多,大部分都是开店开餐馆,不会没事在街头乱晃。总之我去哪都有点像大熊猫。有些店里显然是从未出现过亚洲脸,我一进去大家都感到新奇,搞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老中人显然更喜欢光顾像模像样的亚洲餐厅和西餐厅,而不是像我一样只去3刀就能吃一顿饱饭的本地小馆子。)
本地有白人棕人黑人,遇见了都不奇怪,没法从外貌上判断对方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但唯独没有亚洲人。所以我一看就是个外国人。我能感受到很多人的关心,不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很多人会关心我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而对别人热情对黄种人冷眼/对别人打招呼问候对黄种人闭口之类的事,根本不存在。好久没体会过区别对待了,几乎快要忘记自己的指派种族了。乞讨者遇见中国人倒是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都很有钱。
现在时不时在象上看到回怼种族歧视白皮猪的帖子就很感慨。那些记忆已经离我很遥远,但发生过的事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像隔了一世。
#南美日记
准备晚饭时碰见新搬来的室友,她问我出门买东西用西语还是英语,还说自己唯一会的中文是「你好」。我告诉她「你」是tú,「好」是bueno,她很震惊:这个短语里没有任何时间?
本地的西语问候是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所以她以为「你好」这个短语里也包含了时间。对中文母语者来说想当然的短语给西语母语者带来了文化冲击,真有意思。
#南美日记
想给大家分享南美的垃圾车很久了,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口,直到刚刚推特莫名其妙给我推了一条:https://twitter.com/ChuTrieuViet/status/1784120813198917751
概述:工人抓着垃圾车尾,跳下来收走路边的垃圾袋,并愉快地扔进垃圾车。
虽然我看到的环卫工人没有这么欢乐活泼,但他们的确就是这样工作的:几个工人在车尾抓着把手,跳下车捡走路边的垃圾袋,把它扔进车里,再跳上车抓着把手…………
我没有专门了解过收垃圾的时间安排,只知道我住的这条街临近周末的两三天晚上会有垃圾车路过收走垃圾。每家每户墙外面会有一个铁架子,多半是可以收起来的。没垃圾就收起来,也不会挡着别人走路,有垃圾时就翻下来,可以放垃圾袋,环卫工人工作的时候就会收走。还可以把垃圾袋堆在路口或者门前,总之环卫工人能看到就会收走。
第一次亲眼看见垃圾车缓缓开过,车尾的工人们跳下来拿了垃圾就跑着追上车,还蛮震撼的。总之是个挺辛苦的活儿,但看着的确很有趣……
#南美日记
看见推特有人分享学校发的HPV疫苗接种同意书,免费的。接种者包括小女孩和小男孩。
你爹的,到底谁才是第三世界国家???
#南美日记
刚回家看到自己的西瓜变成了勺子刮好的样子,我大震惊!
事情是这样的——
今天从超市扛了一个大西瓜,已经是所有西瓜里最小的那个大西瓜了。室友的家人都在,看我个子挺小的扛了个大瓜回来可能是画面太美,都忍不住笑。
不论是在南美还是南欧,我都没见过东亚那种圆圆的小西瓜。明知一个人吃不掉椭圆大西瓜,但在超市看见还是突然想吃,就扛了一个回家。
对半切开后我努力拿勺挖着吃瓜,一晚上断断续续吃了好几波也没吃完,就把快吃完的西瓜放桌上了出门吃晚饭了。剩下半个请室友吃了,我以为她和家人朋友会吃完的,结果……
等我回家发现室友只是环切(?)了一下西瓜,把剩下的包了保鲜膜放在桌上。剩下的有国内那种大圆西瓜的一半那么大,也不知道是吃不下还是不好意思吃,还是我只对室友一个人说了要不要吃所以别人没吃……?(显然是因为和别人不太熟并且说话的时候旁边只有室友。)
并且,原本桌上我自己那半个快吃完的西瓜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深盘,上面盖了我的碟子。我打开一看:
是用勺子刮好的西瓜!
震惊!简直是室友给我当妈妈……讲真在欧洲受到的文化冲击很少,但在南美简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南美日记
昨天开咖啡馆的室友的弟弟和朋友一起过生日,请了一堆朋友来庆祝。我全程看他们贴来贴去,贴贴贴贴的……啊!是在东亚不可能看到的场景。
怎么说呢,大家经常说说笑笑就顺便往边上的朋友怀里靠,不论男女。南美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怕不是比东亚恋人间的亲密程度都要高好几个level。随手拎一个东亚人给ta观看南美朋友间的贴贴贴贴,ta都会把人家当情侣,不论男女——不论东亚观看者的男女,也不论南美朋友的男女。
昨天我就看着过生日的23岁男生看了生日场景的布置,开心地和现场每个人拥抱。他和男生朋友抱得尤其开心,他俩抱在一起摇摇晃晃的,感觉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另一个过生日的25岁男生倒还好,没有那么激动。但他总是手欠去扯贴在天花板上的气球的绳子,一扯就掉下来一个,拿在手上玩儿。他扯下第一个气球,看气球顶上有胶布,顺手就把气球往脑门上贴……还真能贴住。于是他脑门上粘了个气球,左顾右盼了两下,又拿在手上玩儿了。最后坐在我旁边的女生开始受不了「这个是装饰……别扯掉了啊,把它粘回去吧」,男生咧嘴笑「今天是我过生日,让我玩玩嘛!」
看得我十分感慨。这要是在东亚,别说25岁的寿星了,就算是15岁,旁人也要嫌弃他幼稚了吧。5岁小孩这么玩儿估计也会被家长制止。被规训的东亚人的一生……
南美人之间的肢体互动很像从来没被人类社会规训过的样子。就好像小狗见面扑来扑去,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类似的场景放到人身上,再放到东亚,保证所有人都会大惊失色。
东亚尚未经历驯化的小女孩小男孩可能也会和好朋友贴来贴去的,一旦经历了驯化,就很难了。尤其是异性之间。东亚好像就是不能接受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当然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男的不行。)只要不是同性恋,异性关系好一定有猫腻。——而在南美,关系好的男男女女都贴贴贴贴的。
围观了一晚上寿星男生轮流和闺蜜和哥们贴贴贴贴,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伊甸园。
#南美日记
本地人看起来挺能喝酒的。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大家能空腹喝酒……吃蛋糕之前就一人面前一杯红酒了,大家边聊天边喝还挺高兴的。我勉为其难地抿了几口,看着跟一口都没喝似的。
下半夜开始拿扑克玩游戏,有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那种,不肯冒险就喝。还有发牌,每个数字对应一种喝法,比如抽到9不能动(el nueve no se mueve),第一个动的得喝。还有什么在座最帅的喝,个子最小的喝,坐在左边/右边的喝,坐对过的喝……
看我上半场几乎没喝,下半场他们就给我倒了气泡水。
游戏开始前我:我不了解规则我不会玩耶_(:_」∠)_
大家:没事,你喝的是水。
我:……有道理。
坐我对面的女生也不喝酒,我俩都喝水,并一人指定一个“家长”代我们喝。于是俩寿星就成了家长,轮到我俩喝的时候他俩就得喝。
另一个抽牌游戏是用扑克摆一圈围住酒杯,大家轮流抽,抽到数字就没事,抽到JQKA就指定桌上的一个人给自己提要求。一晚上的精彩娱乐活动有:当自己最喜欢的歌并跳热舞、给前女友发消息……
抽卡的同时,扑克围成的圈不能断,破坏了扑克圈的人也得喝。于是我和另一个喝水的女生抽牌时,对应的两位“家长”寿星就十分激动,在旁边喊着「加油!我相信你!千万别让圈断了啊!」之类的话,场面一度十分欢乐。
哦对了,后半场的酒已经换成了朋友送寿星的威士忌,加水加冰。而在座所有人除了蛋糕和西瓜别的什么都没吃……联想到上次我白天喝多了经历了短暂的几分钟站不起来,友友说我没醉只是喝晕(dizzy)了……本地人应该都挺能喝的。
#南美日记
本来我身上的东亚味儿紧绷感就不多,现在越发松弛越发懒散越发南美化了。
这阵子想写什么东西,但一不留神过了晚上十点就有点犯困,好吧那下次吧。下次、下次,过了几天可能就忘了。忘就忘了吧,下次想起来再说。下次、下次。
今天写了也许一两千字,其实是写完了的,只需要检查一下就能发布了,但时间不早了。明天吧,明天。想看书,不想校阅自己写的东西啦,睡醒再说啦!再说啦!
反正电脑屏幕已经黑了,文件也会自动保存,没关系的。没关系的。
刚躺下,猛地想起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我奉行「今日事今日毕」,常熬夜把事情做完才睡。闺蜜觉得自己爱拖拉,说羡慕我能够今日事今日毕。可我觉得强迫症似的非得把事情熬着夜做完也没什么好的呀,我只是习惯了,改不掉。
好家伙,现在我改掉了。
#南美日记
用象友推荐的电台网页(http://radiot.garden/ ) 听附近的电台,听见音乐和广告中间的主持人讲话,他问候了香港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可能是轮流问候全世界朋友正好被我听见亚洲部分)……我傻了。要知道这边的亚洲人含量之低,去菜场买菜可能都会被当作大熊猫。
再说了,亚洲人谁听本地电台啊……只有我这种企图增加语言输入量的社恐了吧……
总之很震撼。
#南美日记
刚刚随便乱逛网页看到有一家empanada店名是梅西金句「Qué miras bobo」,笑晕。#随便翻译 一下:「你瞅啥瞅,二货」。
顺手搜了一下还看见网友把梅西这句做成了歌,还挺好听:https://youtu.be/Pk0fTOyGbvk
#南美日记
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街上不明真相的狗追着路过的无辜车辆狂吠了。这里的狗其实社会化得很好,路人走过没拴绳的狗也不会发生什么。但狗可能就是觉得狂奔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吧……“这玩意儿一看见我就跑肯定是坏人!”
但我目前还没听见对狗按喇叭的。
刚又看见一辆弱小可怜又无助的车被狂奔狂吠的大土狗子逼到了路的边边上……
#南美日记
墨西哥出了一个女总统,instagram关注的拉美地区的地图账号(?)发了张图:拉美各国第一次拥有女性总统的年份
充满好奇的我随手查了一下:
13位在美洲当过总统的女性
Las 13 mujeres que han sido presidentas en América Latina
https://www.vozdeamerica.com/a/en-fotos-mujeres-presidentas-en-latinoamerica/6474251.html
拉美历史上有多少位女总统?
¿Cuántas presidentas ha tenido América Latina en su historia?
https://cnnespanol.cnn.com/2024/06/03/paises-presidentas-mujeres-america-latina-orix/
第二篇文章刚点进去就看到友情链接:
哪些拉美国家还没有女总统?
¿Qué países de América Latina no han tenido presidentas?
https://cnnespanol.cnn.com/2023/09/06/paises-america-latina-no-presidenta-mujer-orix/
拉美这#女权 水平我是羡慕的。
#南美日记
由于我会心血来潮探店去吃一些不在外国游客攻略里的路边小店,再加上很多老中人甚至亚洲人对食物的心态都比较保守——我依稀记得有些欧洲旅行团的人出国会带很多泡面就因为(怕)吃不习惯西餐,而且本地亚洲人的确相当少见,中国人有一些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喜欢吃中餐和亚洲菜,所以有些本地小店里显然从未有亚洲人光顾过。
于是有时候我走进一家小店,就能看到老板/员工的表情:
(´・_・`)
呆滞了一会儿才恢复过来。
配合我熟练的西语点单,有些人呆滞的时间会更久一些。
仔细想想要是中国路边的小馆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外国人(不论是金发碧眼还是棕皮黑皮),轻车熟路地对老板/伙计说「来一份扬州炒饭,谢谢!」
愣住也很正常吧……
#南美日记
https://mas.to/@consonantia/112587508981667062
今天出门去新认识的本地朋友推荐的地方觅食,正巧碰见三位盲人朋友结伴同行:最前面的阿姨拿导盲杖开路,后面两位大叔像老鹰捉小鸡的小鸡一样跟着,一只手搭着前面人的肩膀,另一只手拿着导盲杖,就这样三个人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走了过去。
那条街上都是餐饮店和咖啡馆,据说随便走进哪家都不易踩雷。我去的时候已经不早了,人不算多,随便哪家店都很空,稀稀拉拉地坐着屈指可数的客人,但比一路走过的空旷无人的街道还是要热闹许多。三三两两的路人看见导盲杖都自觉闪边了,我也一样。
我这的道路建设说实话很落后,只有市中心最核心的区域有盲道,剩下的地方别说盲道了,有些路坑坑洼洼到明眼人走都要看着点。交通要道的红绿灯都是有提示音的,别的地方不一定。部分公共设施会有无障碍通道,比如银行。总之外表上看着也没比老中好到哪里去。
但我平常出门也不多,阿宅本宅难得出趟门就能遇见盲人。在老中活了那么久我也就只遇到过一次盲人,还是在广州这样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城市。
去觅食的路上我还见到了很长一面墙的涂鸦,上面画着在弹奏乐器、在做手工、在运动的盲人,还写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NOSOTROS TODOS SOMOS IGUALES(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大意是说盲人和普通人一样能做很多事。
合理推测那边附近可能有视障人士相关的机构。
https://x.com/whyyoutouzhele/status/1803026573689282793
李老师评论区精选:
我一直认为国家打击走线,主要在于防止犯罪嫌疑人外逃,减少中国公民因非法走线而被骗遇害。结果我看到的是因为:怕丢人。😑😑
想要去的地方不一定是天堂,但想要逃离的地方对你来说必定是地狱
反贼润不了,你猜他们呆在国内会做什么?😅
难道没人想到为什么偷渡的人会多呢?说的却是偷渡人背刺国家形象,你真的好是人家偷渡来你这,恬不知耻的东西
- - -
看完老中人骂街,忍不住看看厄瓜多尔人什么反应。看了一圈有困惑不解的,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支持取消免签的大多在评论区呼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古巴等拉美国家一并取消免签,甚至还有想让全世界都得申请签证的魔怔人。看得我偷着乐。
哦还有不少为中餐馆炒饭哀嚎的……
- - -
https://x.com/CancilleriaEc/status/1803052380130283937
厄瓜多尔外交部评论区精选:
Que excusa tan absurda!
多荒谬的借口!
Invadan la embajada China también 🤡
你们也闯一下中国使馆 🤡
注:此处嘲讽厄瓜多尔强行闯入墨西哥使馆抓前副总统导致两国断交。我笑晕。
顺着外交部推文评论区点进另一家新闻媒体报道,评论区热闹多了。
https://x.com/Primicias/status/1803077160451653832
精选:
Y los chinos nos va a pedir a nosotros.
Chao la única ventaja comparativa que tiene Ecuador con el resto de Latinoamérica. Eres un idiota
@DanielNoboaOk .
中国人也会让我们申请(签证)的。
再见了厄瓜多尔在拉丁美洲的唯一相对优势。@总统 你个白痴。
注:厄瓜多尔护照是拉丁美洲唯一能免签入境中国的护照。
Primero venezolanos, mexicanos y luego chinos
先委内瑞拉人和墨西哥人,然后再中国人
A los venezolanos es.... o cuando han visto un chino en moto robando, o pidiendo limosna con los hijos en un semáforo?
让委内瑞拉人(申请签证)……你们什么时候见过中国人骑着摩托偷抢,在红绿灯路口带着小孩乞讨?
注:实际上委内瑞拉人入境厄瓜多尔已经需要签证了,但大部分人显然不知道。看了一圈评论,优先地图炮的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阿尔巴尼亚和古巴,中国完全不在地图炮优先级上,笑死。
Por qué a los chinos? No vienen a robar y además ayudan a la economía.
为什么是中国人?他们又不来偷东西而且他们还帮助经济发展。
Nooooo mi chaulafan :(
不 我的炒饭 :(
Donde chucha voy a comer chaulafan ahora ??
他大爷的我现在去哪儿吃炒饭??
注:chaulafan是19世纪华工饮食和南美当地饮食结合后的产物,在秘鲁叫chaufa,到厄瓜多尔为什么多了la我也没查到。
南美人非常喜欢吃炒饭倒是真的,已经有至少两个友友对我说超爱吃炒饭了。我也爱吃南美炒饭,料多肉足,好吃哭了。中餐馆做的都偏咸,本地餐馆做的一般咸淡适中。
走线的朋友不用慌,还有苏里南、圭亚那、玻利维亚和古巴可以选。让我们拭目以待一个个南美免签/落地签国家对中国润民关上大门以后中国境内会发生什么……也许从东欧免签国家徒步到西欧也会变得流行?
感觉习近平不死的话五年内全球就遍地蛇头了。
“再玩下去,洼地人下地狱都要签证”
我要被推特评论笑死了。
#南美日记
应友邀请去了骄傲游行,我心情十分复杂。
概述:
1.现场有免费发放的胸针,上面写了SOY COMO TÚ(我同你一样)。
2.沿街店铺的人都站门口吃瓜围观,生意都不做了。
3.很多路人看到我们会微笑,可能是觉得一群奇装异服的人聚在一起蹦蹦跳跳很好玩。
4.游行队伍后面就跟着清洁工,一路欢天喜地后什么垃圾也没留下,包括我们沿途撒的花瓣。
5.做推广的情趣用品商家分发广告时大部分人都会微笑接下并读一读,尽管我知道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
6.有免费的HIV快筛,还会附赠安全套润滑剂礼包。
7.有几个男生在街头发玫瑰花,是免费的,他说因为爱是无价的。
#南美日记
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很小的小镇,走在街上看无数本地路人和朋友(外地人)的朋友(本地人)问好。限速牌子写了30,实际上汽车开得比自行车还慢,和人走路的速度半斤八两——你走慢点就比车慢,你走快点就比车快。虽然车并不让人,但是很有安全感,毕竟这个车速撞人别说死伤了,连皮都很难擦破。
今天正巧有节日庆祝活动,夜里十一点镇中心的小操场上稀稀拉拉站满了人:操场上站满了人,但稀稀拉拉的;操场上的人稀稀拉拉的,但的确站满了人。
舞台上的表演者全情投入,舞台下的观众随心所欲。操场上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老人也在慢慢舞,年轻人也在慢慢舞。咦?台上放的明明是拉美嗨歌呀……小孩也有,最小的还被爸爸抱在手上随着音乐慢慢摇晃。(是的没错,孩子就在爸爸手上,我所在的地区男性带娃很普遍。)
都快12点了,大家还欢聚一堂。我都困了。在海拔2500-2800的地方一天走了将近2万步,听着节奏感极强音乐腿都不想抬,装模作样晃晃身体。和我一起玩了一天的朋友口口声声说自己讨厌走路,走不动还当场让男友背了一小段,结果她顶着巨大的音乐声凑过来问我:
“你要继续在这里跳吗,还是想去迪厅跳?”
“我困了。”
于是现在我在她的朋友家的床上,她们在迪厅。现在我知道为什么南美人吃这么多糖和脂肪(主要是奶油)还这么瘦了……
我受不了了。
在机场麦当劳看见不知是听障还是语言障碍的工作人员,她看见我要点单就向同事比划示意(显然是因为她没法胜任点单这部分工作),于是她的同事帮我完成了点单。
meanwhile老中的连锁快餐店:只要刚毕业的听话年轻人,要手脚齐全,要没有身心障碍。(有也不能被发现。)
在和大家还不太熟的时候约着出去玩是这样的:
工作日提前约周末活动。
有时提前一天约,虽然可能第二天才真正确认时间地点。
临时改变计划或鸽了会很抱歉。
熟了以后是这样的:
突发消息问过会儿要不要一起玩,比如下午3点53发消息问下午4点30要不要见面。(宅在家里的俩人收拾收拾立刻出门就正好。)
邀约词是要不要一起吃冰激凌,到最后也没吃。(不过无所谓,反正就是个邀约词。想吃冰激凌什么时候不能吃,是吧?当然了大概率两个人没一个想吃冰激凌的,一见面就忘了这茬。)
玩哪儿是哪儿,原计划不重要,偶尔鸽了就鸽了吧下次再玩。(没人提,也不用道歉,十分默契。)
本地人之间是这样的:
和朋友玩着路过谁家就打个电话拉出来一起玩。
去隔壁小镇的当天打电话给老家在那的朋友问有没有空一起玩。
和对方说“嗯……我们大概下午两点到吧!”但磨磨蹭蹭到下午两点才刚吃上饭,还没出城。
最后下午四点才到小镇,电话挨个打过去消息挨个发过去约见面,神秘的是大家也能随叫随到。
相互之间不认识?没关系,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家人是家人。
在instagram关注了LaderaSur和LateraSurLatam两个账户,主要是想看一些拉美自然类的新闻,比如什么你知道吗某种植物在亚马逊雨林里被土著作为药用植物,有哪些功效;比如哥伦比亚又发现了蝴蝶新物种,厄瓜多尔又发现了蛙类新物种,巴西又发现了小鱼和菌菇新物种,阿根廷又发现了恐龙新物种……哪里哪里又发现了新物种,或者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都没记录的被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物种,又被人在不知哪个犄角旮旯发现了;比如玻利维亚救下了几只被人类非法贩卖的山猫幼崽,阿根廷也救下了一批看起来和穿山甲有点像的长毛犰狳,哪里哪里又救了什么野生动物;比如分享拉美地区的几种小型猫科动物高清美图,分享古巴的彩壳蜗牛……它们还会分享很多各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新政策,也包括被推迟的政策,分享出来可以让大家持续关注。
而且自从我关注它们以来,已经被推了很多女性自然科学家的贴文了,包括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和植物学家、插画艺术家。今天又推了一条新闻:20岁的青年成为智利首位女性宇航员。挺美好的。动不动就在我首页投放一些神奇动植物,还有在各个领域耕耘的(且大概率被同时代的人低估的)女性。
唯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拉美自然类新闻发布嘛,一定会提到中国渔船在公海上的排污(尤其塑料污染)和过度捕捞行为,甚至他们就在自然保护区边上大肆捕捞。每次刷到这种新闻我就两眼一抹黑。就,我已经离老中够远了,身边说中文的人都屈指可数;我已经离老中新闻够远了,顶多偶尔看看李老师;我已经离中文社交圈够远了,非必要不上网了……就这,大老远的还要被老中创,受不了。#吐槽中国
但还好大部分时间它们推送的都是高清自然生物美图。骄傲日也会发同性猩猩接吻和雄狮爬跨雄狮和长文解说自然界的同性伴侣有多常见(科学家已经在1500余个物种里发现同性性行为了)。总之是十分值得推荐的自然类账户,虽然是西语发布但instagram有翻译,而且看不懂推文纯欣赏自然也很好。(学西语的朋友更不能错过了! #语言学习 )
被山火熏到仿佛2012老中那个世界末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订完Airbnb企图逃离所在城市结果发现Airbnb所在城市那边附近也在烧……看了一眼fb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了本市被烟雾包围的图片,底下评论纷纷说自己所在的市这几天也一样。
我操啊。该不会全国都烧了吧……
而且邻国也在烧,南美多地都在烧。听我说谢谢你,润到天南地北还躲不过空气污染之渡劫。
我以为路边菜单把菜名ceviche写成seviche已经够好笑的了,今天刷租房帖子发现评论区有人问房间时把habitaciones打成avitaciones……嘎嘎乐。
其实我还见过cviche,一时半会儿分不清店主是为了看起来时尚还是真拼错了,毕竟c读作ce。
南美大城市大新闻:
烧杀偷抢,毒品走私,人口失踪。
南美小城市小新闻:
路边有两匹马。
我很困惑啊,为什么路边出现马新闻媒体也要发个帖子?乡下地方不是到处鸡鸭牛羊猪的吗,出现马有什么奇怪的?还有一大堆人点了哭泣的表情。
看了评论才发现人们在谴责主人不负责任,晚上把马丢在街上而不是留在室内。(晚上比白天冷很多。)
冷血老中落泪了。我想都没想到这一层……
再讲一件事:在决定要不要跨省搬家的时候努力查了一些资料,因为我要去的地方实在太小了所以基本什么都查不到。连谷歌地图上的店铺都不全,因为无人在意。
推特、脸书和instagram倒是有个“官媒”孜孜不倦地更新着,一会儿哪里乡下地方又修了条路,给泥巴土路铺上了沥青,工人和村民站一排在边上笑;一会儿哪里小学运动会穿上了新制服;一会儿哪里新采购了一批给奶牛挤奶的设备;一会儿哪个村要开办第一届土豆节了,诚邀生产者(农民)、销售者(商家)和学生来参观了解新品种、学习新技术……
视频里有个满脸褶子的白发老头经常出镜,每个视频里都有他。我不禁好奇这到底是谁一天天地在不同地方工作,一会儿给人剪彩,一会儿又去看小学运动会还顺便帮小朋友套衣服。官媒隔三差五推出新视频,每个视频都有他热情讲解。
直到后来我挖坟了一些陈年旧帖,才知道他是……省长。
积极学习象友找工的刺杀精神(不论失败多少次成功一次就是胜利),找房社恐我本人已经在律所等律师拟合同了!
我们乡下地方是这样的,网上基本没房源,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发文字消息过去对方可能直接回语音……雪上加霜。(发语音可能是因为对方不擅长打字。我这很多人都写各种错别字,开店的也不例外,店名菜单上可能都有错别字。)
所以我这找房的方式是:在街头转转,给路边贴的租房广告打电话——有些年纪大的人不会用WhatsApp,只能打电话联系。社恐人焦虑值快爆表了,我用中文播电话都得打草稿,现在得用破碎西语打电话……
第一天
紧张焦虑社恐,逛了很多地方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回去一个一个问,结果回去就失忆,完全记不得哪栋房子在哪条街,尽管我这市中心方圆也就两公里……
第二天
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打算边走边打电话,免得忘了哪家是哪家。
为了避免被焦虑绊住,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一天打5个电话。不是打通5个,而是拨号5个!不成功就第二天再拨。(灵感来源于销售行业的工作哈哈哈哈哈,不过那种一般一天拨号至少几十次。)
结果意外地顺利:
NO.1 已经租掉了
NO.2 被我租了
推荐指派女来南美玩,不太推荐指派男。
据本地朋友说南美人天然对东亚人有好感,ta们认为东亚人的长相很有吸引力。我之前认识的东亚男(普通长相)还说他在公园老有女生来求合影。——但这种在路人眼里受欢迎到了要付钱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我一个人打车的时候司机找零精确到0.05,甚至还有给我抹零头的。和友友(指派男)一起打车,司机有时候甚至懒得找零
吃饭价格倒还好,可能是没标价的店我们也不怎么敢去。但我不在的时候友友自己吃饭又被gringo了,菜单写了午市套餐价格店家还信口雌黄说友友选的菜多一块。
而友友不在的时候呢:
我自己去吃了我俩一起去吃过的鸡翅店,给的鸡翅和翅根都好大,结账时老板说他请客……
我自己去吃了2.75刀的午餐,今天老板娘不在,前台好像是她儿子之类的吧,只收了我2.5刀。
我一时半会儿分不清是之前我俩一起被gringo了还是我被打折了。友友说应该是后者,因为市中心另一家本地人吃完饭付钱也是2.75。两家店是邻居,卖差不多的套餐(汤+饭+饮料),没道理一家便宜25分。
之前甚至有过在写明了菜单价格的店,我算好了价格给钱,对方还找了我钱。我当时很震惊,以为座位上的怕不是外国人菜单。但后来才发现可能只是结账的小哥趁店里没人给了我员工价。
还有一些故事:
我在这虽然遇到过屌房东,但的确租了三次房都没遇到签合同时过临时加价的房东,但我认识的指派男却基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做生意时各种被坑钱。甚至有个开面馆的中国小哥跟我们说他有次逛街看到卖油画的,好奇询价后对方狮子大开口说要2500刀还是多少。但他瞥见了贴在边角上的标价,9刀。
总结:
东亚指派男在南美人眼里就是行走的钱包,而东亚指派女则是可爱吉祥物。你怎么忍心让吉祥物多付钱呢!会遭天谴的!
虽然享受了“性别红利”,但是一点没付出。目前为止遇到的南美人都只是对东亚人好奇并有一点点好感,和老白男的yellow fever完全不同。而且南美总体的女权水平很高(详见globe gender gap index),男的给人感觉很男正常人。
所以说白了,东亚指派女可以纯粹享受路人的善意和(偶尔的)折扣,连个WhatsApp都不会加上,甚至对方都不会和你说几句话就默默给你打了个折……说话的人也很有礼貌,最多问你从哪里来平时做什么,不会跟国男一样问你多大了有对象没。
#南美日记 (1/N)
10.8就写了但字数超了所以没及时发……直到今天又有想补充的感悟。
互助型社会VS互害型社会
写写南美小破国和东亚大强国的众多区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小破国是破的,路破,车破,气候异常干旱来了说停电就停电一点backup都没(当然了这届政府不行是重要原因),坐个车都很难在网上查到路线。那怎么坐车?开口问啊!
大强国是强的,起码市级的路面都很规整(没修完的不算),县级有些也很发达,只要不是特别落后的地区剩下几乎什么都能上网查到。社恐人都不需要与人打交道就可以自主购票、验票坐车。
然而我在的小破国是个互助型社会,大强国却是个互害型社会。
1. 城管
不久前朋友告诉我在公园摆摊的中国移民遇到了城管,她和家人刚来没多久,西语也几乎不会,还是路过的台湾人帮忙翻译沟通的。之前看首都的移民中介警告过,摆摊需要考证,无证经营也可能导致东西被没收,再加上语言不通,没收了基本就要不回来了。(首都的老中人很喜欢去公园摆摊,我之前住的是全国第三大城市,公园几乎没见过中国人摆摊。)看多了国内城管暴力执法的老中人应该多少都有点心理阴影,无证经营遇到城管这种事我听了都害怕。
结果城管建议她到公园外面那条路上摆摊,这样就不在他负责的辖区了。
2. 小贩
我这坐大巴中途停车时会有小贩上车叫卖,但声音很轻很温和,坐在后排可能会听不清ta们在卖什么。当然了ta们会缓慢走向后排,确保不错过任何顾客。司机和售票员是不会阻拦小贩的,除非某家公司某条线路明令禁止闲杂人等上车。(一般是长途直达车,为了保证旅客的人身和财物安全才有此规定。)
人与人之间客客气气的,不论司机、售票员、乘客还是小贩,都既没有人凶神恶煞,也没有人死缠烂打。
3. 新冠时期勇闯医院
我深深记得几条新闻:
孕妇黄码不让进医院,孩子生病父亲开车冲医院危险说谁拦就撞谁(孩子得到了医治,后来没事),父亲生病女儿跪下求人放行,但没人放行……老中人都经历过吧,那时候天天刷新闻天天 #政治性抑郁 。
后来刷小红书看见新冠前已经润的人写了在我这小破国经历的事情:
母亲哭喊着带重病的孩子勇闯急诊室,一路无人阻拦,一旁的医护人员还积极配合帮忙叫来了医生。
重病需要急医,这不是常识吗?怎么在中国还会有那么多人阻拦,政令面前不顾别人性命?一对比才发现中国社会把人都变得畜生不如了。 #吐槽中国
#南美日记 (2/N)
4. 路人
我听闻过的:路人帮忙抓小偷并暴打,路人看见男的在街头打女人于是群起而攻之暴打家暴男(就是一群男的打一个家暴男),虽然暴力不是解决方案但是吧……打得好。
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恐怕报警都能得到一个「家事难办」的和稀泥。路人能吼一声不错了,家暴男根本不会受到惩罚。
还有中国移民晕倒在街头被一群当地人帮助的,叫救护车的叫救护车,端凳子的端凳子,掐胳膊的掐胳膊。这对夫妻我认识,俩人都不会几个西语词,可以说本地的路人们把能帮的忙都帮完了。
这些见义勇为也就算了,我这平时的画风是这样的:
友和我出去玩不熟公交线路,随便走进一家店问店员去哪里该坐什么车,结果店员也不知道,她的同事开始帮我们用手机查地图线路(不过谷歌地图也不一定准),我开始樱花妹不安。友带我逛手工艺品店,东看看西摸摸,又让店家挨个介绍了一些特色小商品,最后我们什么没买,道了个谢就走了。我樱花妹不安。友带几个中国朋友一起出去玩怕被不打表的出租车司机坑,随便在路边问了小贩去哪里要多久打车大概多少钱(当然也没买人家东西)。我樱花妹不安。
这也就算了,甚至:
长得有点黑乍一看有点像拉美人的友友来找我玩,遇到要过马路的原住民奶奶,老奶奶叽里咕噜不知道说了什么(友友不会西语没听懂,当时我不在),就让友友搀扶着自己过了马路。于是友友在老中没达成的扶老奶奶过马路成就在南美达成了……小镇上年长一些的原住民好像很怕汽车,我上次也看到一个阿姨在车距离她五十米的地方就停了下来,等车开走才过马路。要知道那条单行道也就比一辆车宽不了多少,小镇的车开得也比大城市要慢些。
南美的老太太可以随便抓个路过的年轻人扶自己过马路,那么自然。再看看咱老中,老人家摔倒了可能要告知路过的年轻人自己不会碰瓷,不然好多人不敢扶。当年的新闻事件成了一个恶劣的开头,那未来呢?
都说南美不安全、犯罪率高,但我安全感挺足的。在老中什么都只能靠自己,因为到了关键时刻就“没人帮得了你”。我曾经很想学开车,唯一的理由是焦虑——我总怕哪天出来什么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我自己才能开车挽救局面,比如在荒郊野岭正开着车的妈妈突然不适,只有我能把车开回去了。
但在南美生活了一阵子,我就已经决定不学车了。我觉得要是突然有什么事,就算会开车能帮忙的朋友不在,我也可以在路边拦一辆车和司机解释情况,总会有人帮我的。这就是互助型社会。
#南美日记 (3/N)
为什么南美小破国能成为一个互助型社会,而东亚大强国却成了互害型社会?
成为互助型社会的原因之一是松弛,俗称不靠谱。
正因为整个社会都很松弛,人与人之间才更容易互相理解,所以才能毫无负担地互相帮助。而在紧绷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工夫去理解别人,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
有一次我耳朵疼,正巧那天约了移民律所的工作人员去银行开卡。我和他说了情况,问他有没有推荐的医院,他给我推荐完医院说他可能没法陪我去,因为他之后还有别的工作。这我当然能理解。不过他最后还是陪我去了医院,花了不少时间。他说别告诉律所的人就行,他自己会以「银行今天人太多」为由——其实那天银行的人超级少,我们很快就办完了手续——不过办事效率低下的确是南美的通病。
那如果办事效率很高呢?如果他必须在相应的时间内办完所有事,那就不可能陪我去医院了。因为他上班拿着老板的工资,时间每分每秒都是金钱。如果一切都卡死了时间,他也许很难和气地对每个需要交接的人说话,他也许会在银行走后门以确保陪客户开户的工作按时完成……更别提在工作中抽空陪我去医院了。
陪我去医院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选择。这个小小的选择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并且也没有影响他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切都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银行人太多」糊弄了过去。他知道我的西语水平有限,人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朋友也不多。他在权衡之下选择陪我去医院。
在一个松弛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衡的余地;而在紧绷的社会,很多事没有余地,只有牺牲。如果帮助别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人们就很难乐于助人。如果他没法用「银行人太多」糊弄过去呢?如果他的上司知道他上班期间“摸鱼”陪客户去了趟医院后必定会追究他的责任呢?如果他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他还会陪我去医院吗?换作是我恐怕不会。我既不是圣人,也不会要求别人当圣人。
紧绷的社会很难成为一个互助型社会:每个人都有太多事要做了,很难抽空帮助别人。更何况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很难不牺牲自己。每个人都很紧绷,每个人都没有余力体谅别人,这样的社会能成为互助型社会才奇怪呢。不幸的是老中就是这样的社会。
#南美日记 (4/N)
互害型社会有太多可讲的了,暂且不提。先说说互助型社会和非互助型社会。在这两种社会中长大的人,其思维方式是很不同的。
都说物理上、心理上和网络上离开老中以后很长时间都需要“吐狼奶”,是真的。我本身就出生于非典型老中家庭,已经很幸运了,从小到大没喝多少狼奶,但出国以后依然能吐很多。
最近的 #一个观察 是:在非互助型社会成长的人下意识会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
生病了去医院是给忙碌的医护人员添麻烦,逛街东试西试却什么都没买是给导购员添麻烦,成年以后没能养活自己还得住家里是给父母添麻烦,出门在外需要帮助是给路人添麻烦,诸如此类。
记得好友去世的那个农历年,同样是爷爷去世和我家养了十几年的狗去世的一年。那一年我哭得不能自已,动不动就在掉眼泪,夜里总是睡不着。又是熬夜又是痛哭,到最后终于出现了发烧的幻觉。家里找不到体温计,父母紧急把我送到医院,急诊部的医生量了一下,体温正常。她把我当成所有熬夜玩手机不乖乖睡觉的小孩一样,凶凶地叮嘱了几句,说要是还头痛就做个脑CT。我当然知道急诊部的工作很忙很累,我能说什么呢?也没必要告诉她这一年我失去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人和一条重要的狗吧?
据我所知很多老中人不想或者不敢去医院,就是不想看见有些医生那种「你怎么没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的责怪态度。我自己也是能不去医院就不去的人,非常能理解这种病耻感。生病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做好被责怪的心理准备,换谁都不好受。谁会想给医护人员“添麻烦”呢?
逛超市路过某些品类只想看看没打算买的时候,突然遇见一位“热心肠”的导购员,我也会快速溜走。因为我知道东西卖得好她们就有奖金拿,可我实在不想买,更不想让人白费口舌后一场空,所以有时候明明还想再看两眼,却不得不提前跑掉。说到底也是不想给导购员“添麻烦”。
其实不仅是老中,整个东亚恐怕都一样,动不动就是「怕麻烦别人」。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怕麻烦别人,恨不得自己把所有事都做了,做不了的宁愿花钱雇人,也不好意思开口寻求免费的帮助——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人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就是最贵的。
在互助型社会不是这样的。免费的就是免费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的。
曾经无数次看我的本地友友们非常自然地向陌生人寻求帮助,看友友带我东逛西逛啥也不买还让店家介绍商品,刚开始真的会樱花妹不安。直到我自己去了几趟医院。
#南美日记 (5/N)
上文提到的耳朵疼事件,是外耳道炎,刚开始只是有点疼,后来非常疼。第一家医院的医生给我治好了,过几天又复发了。我不想走太多路(这边公交线路不像国内那样四通八达,打车便宜但我不爱打车),于是换了一家离家更近的医院看。我发炎的耳道比另一边窄小,滴药那阵子动不动就被耳屎堵住,我只能三天两头跑医院,就差和高大帅气的眼耳鼻喉科医生“大宝天天见”了。折腾了一个月,总算结束了。我和医生都长舒一口气,终于!
治疗期间医生没有一丝不耐烦,每次都和我细心讲解,给我看耳镜拍到的内容,帮我取耳屎,取不出的碎屑又用温水冲了出来。只有治疗结束那天他太激动了,语速飞快说了一串我不太能明白的西语。不过也不重要,反正我的耳朵康复了。
记得互助型社会的重要原因吗?松弛。
整家医院人都不多,医生办公室门口的椅子上也少有人排队。清闲的医生一看有患者需要帮助,便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工作,就诊体验能不好吗。
前后两位医生都没问我的耳朵经历了什么,只是嘱咐我不要掏耳朵、不要让耳朵进水。——嗯,这两者正是我外耳道发炎的原因。
“你怎么能自己随便掏耳朵呢?”
“你怎么能让耳朵进水呢?”
“你怎么能……”
这些可能的话语或者脸色,都是我就医时最害怕遇见的东西。尽管我知道不是所有医生都这样,但还是会害怕。我在一个非互助型社会、一个人们互相责备而非互相理解的社会里长大,所以我害怕。
现在的我已经在一个互助型社会里待了一年多了,西语说得马马虎虎磕磕巴巴凑合,但总算是敢向陌生人寻求帮助了。哪怕只是去医院看病、在超市问商品这样稀松平常的小事。我逐渐不害怕了。
最近在英语学校帮忙当志愿者助教,在班里小孩做题时走来走去看大家写得怎么样,答疑解惑,顺便把写错的改成正确答案而已。班里的老师是本地人,可以用母语水平的西语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他也会走来走去看大家的练习题做得如何。
刚开始我都在想自己待在教室里能有多大帮助呢,好像也没多大帮助吧?学生又不多,只有一个老师也可以上课啊。但转念又想,这不正是从非互助型的社会带来的思维吗: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觉得自己没什么用、觉得自己对别人没有帮助……这都是非互助型社会给人留下的烙印啊!如果我没什么帮助,那老师怎么留我下来,每次下课还对我说谢谢?
在互助型社会生活了一年多的我逐渐适应了免于忧虑和负面反刍的生活。
记一次万圣节名场面。
万圣节和英语学校的另一位志愿者老师(意大利人)接受了学生们的邀请一起出来玩,吃了顿饭。为了表示对意大利老师的欢迎,大家把吃饭地点定在了一家披萨店。意大利老师内心估计如临大敌(因为这很难见意式披萨,多为美式披萨),默默点了份鸡翅。几个学生和我合点一份披萨吃。不了解意大利人习性的学生们选择了……夏威夷披萨。还热心地分了意大利老师一块。
我已经在一旁乐得不行了。而意大利老师并没有面露难色,他淡定地说他在美国尝过夏威夷披萨。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平方厘米那么小的披萨边,连菠萝都没吃到,最终还是放弃了。最后那一块被学生吃掉了。
世界名画之意大利人吃夏威夷披萨。
找房刺客又来了。
day1
第一间房的房东人很好但油漆味太重而且洗衣机位太小了(我有个大洗衣机)。
第二间房的房东一看就想坑我,给了贵价。
还有两间房一个房东说租掉了,另一个没回我。
day2
休息
day3
房东说不租给外国人。
day4
刚紧张兮兮打了个电话对面的男声好温柔,还叫我闺女(mi hija)😭😭😭
求求了让孩子租个好房吧😭
day4后续是大叔人真挺好的,但房子实在不行。
day5
跑老远看了两间房一看就是旅馆改造的,不太合适。房东应该加价了但加得不多,可能只加了十块。
day6
已经做好了所有绝望准备,说实话给房东备注的也是“卧室”而不是名字……一边往更乡下的地方走一边绝望,已经打定主意要不先住旅馆,把行李放中国移民朋友家,已经排练好了“我再回去想想”等说辞。看看路边的牛感觉也挺好的。路过一条河,很美。四周都是山。唉这么屁大点的小镇,方圆两公里的地方,从镇中心走到房子那怎么要20分钟。找房好累。
然后租了。
有厨房空间,独卫,带阳台,外面有公共空间和沙发、吊床,甚至还有个小游泳池……
100刀。
没签合同,没押金。看着是个二房东。一岁半的小孩一会儿哭闹一会儿笑,她一会儿耐心一会儿假装凶凶,总之很温柔。
这事儿我在别的国家不敢干,但在我(的南美)国就敢。只要我敢看她的眼睛,只要她也敢看我的眼睛。只要我能和她说很多话,而不是如鲠在喉地堵着。
我,在一个找房靠打电话的西语国家,自己一个人在尚未认识本地朋友的情况下租到了满意的房子。
好了不起啊!
@xunhuan2046 记得当年刚在英语环境下工作。要找陌生同事问事情。我打好了腹稿,查好了生词,准备好了开场白,走到对方工位,发现是一个中国大姐。
我:Hi.
大姐:(中文,东北口音):啥事儿?
我:
大姐:
我:(中文)我有一个快速的问题...
@xunhuan2046 蛤蛤蛤名字起得有意思~~~
话说老美骂人asshole,这点体现了人人平等没有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