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日记
饥不择食(?)走进一家寿司店,只见满墙的毫无意义的中文字符,看起来还是油漆工人临摹的那种,就是学中文的外国人刚开始学写汉字写出来的那种样子……

没忍住,笑场了。

不知道寿司店的本地员工看见亚洲面孔走进来会不会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南美日记
宜居之地生活体验之:在走廊上隔着老远(至少3米)就看见坐在长椅上的男的把腿收起来等我走过去了。

#南美日记 读了一本书名深得我心的#把我的心染棕,开篇还蛮不错的,越读到后面越被老中味儿呛到。

「油画上的昔日糖厂山谷呈现着红色的土地和绿油油的甘蔗田,而眼前这一片裸露的棕色土地则像一个受尽凌辱、青春不再的女人。在她那未被触碰的少女时代,这里该有珍贵的桃花心木,该有火一样的凤凰木吧?」

「他们忽然想起了奥运会。“翔-刘怎么样?”
“我不喜欢翔-刘,他太卖弄了。我希望你们的罗伯斯赢。”Z学着他们的外国人念法。」

刘翔怎么你了。一秒穿越回中人网暴刘翔的那个年代😅

「餐厅所在的高台下有卖唱者,居然有外国人把赏钱扔下高台。广场上公私混编的出租车排队拉客,更有各种公开和变相乞讨者。一个纠缠的黑人向我们介绍出租房,见我们不搭理,便诅咒我们遭噩运。一个乞讨口香糖的小男孩,听Z开玩笑地说:“我比你还穷啊”,几乎仇恨地回答:“绝不可能!”(¡Nunca!)」

你有什么大病要跟古巴小男孩装穷😅

「当时Z的邻座是一个黑白混血的胖女人,话很多。Z正打算像上次在普埃布拉那样练练“双簧式"外语。胖女人得意洋洋地说:

“我从美国拉斯维加斯来,到关塔那摩看望父亲。听说过拉斯维加斯吗?那是座灯光长明不夜城(ciudad de las luces),也有很多中国人开的赌场。”

这个套近乎的女人与在墨西哥同路的萨尔瓦多女人简直是对立的两极。

Las Vegas已经够让人恶心,开赌场的中国人更是倒胃口。」

「20年的拉美研究,多少次地书写古巴,今日才踏上这块土地。但我并不感到姗姗来迟,相反,人生的阅历给了我更广博的知识,更深沉的感悟。我们像海绵一样,从这个岛国红色的土壤里,从它沐浴的深蓝色的海水里,贪婪地吸吮一切丰富的养分,抵御正在漫延的中年软骨、老年痴呆。」

这文笔让我想起紫金陈。

「勒紧裤带的古巴人民急需喘一口气,就像旱天里盼雨的中国人民曾憧憬富裕。但是,就像我们需要你们的苦难历史敲警钟,你们也需要咀嚼我们的得失作借鉴。

日子亟待改善,人民需要喘息。但是,在我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如果俯首向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皈依,结局将更加悲惨。」

- - -

查了一下作者的伴侣(也就是文中的Z)百度百科介绍说「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给我吓傻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jpg

#南美日记
朋友们,还记得这条南美#女权 水平快赶超北美的嘟嘟吗: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45824611158355

猜猜我又发现了什么?南美在立法保护#跨性别 权益方面也是全球领先啊我大震撼。

图:按国家或地区分列的关于性别认同表达的法律
深紫 身份变更合法,无需手术
浅紫 身份变更合法,需手术
红色 身份变更非法
灰色 未知/模糊

图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Legal_status_of_transgender_people

整个南美几乎都是深紫,我震撼。

还有另外几件事:

1.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14111653709390
再次路过纪念性别谋杀 #Femicide 受害者女性的桥,我发现对跨性别女性的谋杀(transfemicidio)被统计在了桥的一边(年份和受害人数)。

南美:femicide纪念桥上留个位置写跨女。
老中:讨论跨女到底算不算女……

2.
之前在市中心见过女装大佬(外表很男性化并穿着小裙子的人),今天看友转发才意识到我见到的可能是street queen:https://kolektiva.social/@astridn/112103771721661345

能光天化日在街上走说明我所在的城市起码氛围还可以,我是这样想的。

3.
搜英文:列举拉美地区各国相关法律(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和跨性别修改身份文件/性别置换术)。非常宽泛的内容。

搜西语:多个lgbt相关域名详细报道拉美地区哪些国家哪年因仇杀死了多少人,性少数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困境。非常具体的控诉。

关于跨性别的仇杀竟然是有统计数据的,但具体哪些部门/机构如何统计的我没查。南美谋杀率本来就高,所以数据看起来挺吓人。老中厕所门口国男随手捅死个跨儿这种新闻我记得看过不止一次,完全不会被统计进仇杀呢。类比一下就是,瑞典为啥是强奸大国,因为人家法律健全/受害者敢报警/有统计。

- - -

我的本地朋友一共没几个,有机会认识跨儿的话再给大家分享具体的跨儿处境。

污染有害身心健康详见置顶 祝大家离开有毒环境 我先润为敬 (@xunhuan2046@m.cmx.im)

附加媒体:4 张图片 #南美日记 不是我说,朋友们,你们要不要试着了解一下南美洲大陆啊?南美洲总体女权水平快超过北美了,我不是在开玩笑! 全球性别不平等指数的排名里面包含了经济方面,这块南美比较吃亏。但是!!!南美洲总体女权水平真的快超过北美了啊啊啊啊啊!!!水果蔬菜肉蛋奶又好吃我简直是老鼠掉米缸了!!!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数据来源: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gender-gap-report-2023/in-full/benchmarking-gender-gaps-2023

长毛象中文站

#南美日记

图:世界上的同性婚姻
图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ame-sex_marriage

南美大部分国家也通过了同性婚姻相关法案。

不知道简中为什么会把亚拉非混在一起还称兄道弟,发展中国家也好第三世界国家也罢,完全没法比啊!越比越觉得整个亚洲都是洼地。非洲我倒能理解,太穷了是没法发展的,但亚洲……尤其是东亚,呵呵呵。#吐槽中国 #吐槽东亚

浅浅查了一下:
「这一概念最早由#毛泽东 同志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他指出:美苏为第一世界,亚非拉广大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为第三世界,中间的为第二世界。」

腊肉果然没发明什么好词,上次看象友吐槽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哪个概念也是他创造的来着。

Same-sex marriage - Wikipedia

#南美日记
https://m.cmx.im/@roseau/112110745318918558

看到这条想起来之前去办身份证(可以对标欧盟的居留卡),同一个律师的另几个客户都是白发苍苍的人。卡上会写出生地,助理询问工作人员如果出生地国家已经不存在了(país que no existe)怎么办。听起来是可能是南斯拉夫/苏联解体前就润走的人,不然原来国家的证件应该已经变更国名了……

最后人家卡上写了什么我也没看,我也不知道是哪个人,也不能一个个凑过去看别人的卡,有点可惜。

roseau (@roseau@m.cmx.im)

前段时间才意识到,中国出版的书籍,如果作者是外国人,则封面上的作者名字之前,一定会加个括号(一般是方括号)标出国籍。比如[英]莎士比亚。 但是有些作家的国籍是很难界定的。多元文化背景者、移民乃至政治难民、自称无国籍的世界主义者⋯⋯ 给现代人标国籍也就罢了,民族国家出现之前的人物本就没有国籍,人类在不同政权间的移动也更少受到官僚机构的阻碍。 还有和现代国家疆域无法对应的、历史上的国家又该怎么算呢? 是按其故乡位置归入某个现代国家,还是按照继承其语言/文化的现代国家来归类(哪怕那位作者从来没有踏入过那片土地)(可是如果ta的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呢?) (你好多废话。)

长毛象中文站

#南美日记
最近#悟了 为什么老中人很少将南美各国考虑为润的地点,除了很多老中有钱有权能去“更好”的地方如北美和欧洲一众发达国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南美国家的风气和老中是两个极端。但凡能欣赏老中某几个国家特质(如“高效”),就不会想去南美。

1. 国家风气不同

之前读#刘瑜 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第三章里就有个标题叫《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简而言之,南美国家的政府权力很弱,所以毒贩集团丛生。而老中的政府权力集中到不能更集中了,政府想做啥都行,为所欲为。大清零时代大家也体会过了。

南美:毒贩集团没事就和政府杠一杠;政府什么决策让民众不满意了民众就上街游行,尤其是原住民。
老中:“政府都是为你好”;“你不满意又能怎么办呢”。

2. 国民风气不同

讲真老中人做事算比较一板一眼的,除了能捞油水的灰色行业,剩下的都算“守规矩”。而南美这边人做事挺随意的,除了有些为外国人(尤其英语国家来的退休白人移民)办事的人可能会严谨那么一点点(不然老白男会很生气),其实也严谨不到哪里去,剩下的人都挺随意的。

我家楼下咖啡馆在instagram有账号,正儿八经写了营业时间但从不按着来。周日人少就直接不营业了,在楼上睡大觉。结果这周六不知为何也没营业,我回家还被路人问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营业……我显然不知道……

据我所知,更多类似的家庭式小饭馆根本不会有社交媒体的官方账户,基本上饭点营业一波以后剩下看心情。之前看别人发vlog说最好直接加店主whatsapp,这样方便问,不至于白跑。

中国的大城市里几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小城市和县城里可能有。之前在周宁和福安就有所体会,小饭馆也是饭点营业一波,剩下就算门口写了营业时间也不一定会遵守,因为没那个必要。甜品店下午才开门,比网上写的时间迟了好几个钟头,还好我中午才到,不然就吃不着了。

平时朋友约着出去玩也是非常随意,用mbti爱好者的话来说就是「大p人」:可能提前一晚上约第二天见面,当天才临时起意决定去哪儿,甚至突然改变行程。

昨天和友约了下午一点见面,他十二点三刻跟我说见面地点,说自己大概半小时后到。之前和另一位友约去她家玩儿,后来临时变成去隔壁镇她阿姨家玩儿。

南美:随意做事,差不多得了。
老中:要做事就认真一点啊!

(下接)

(上接)
#南美日记

南美人的随意真挺逗的哈哈哈哈哈哈。多写一点:

- 写错名字
和友出去玩,买大巴票,票到手后友嘎嘎笑说售票员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a horrible mistake):把他名字里的v写成了b。——本地西语里面这俩音没什么区别,但把名字拼错真的很逗。反正大巴也没人查名字和身份证件,只要有票就行。

信用社工作人员可能是记不住我的姓氏(也就3个字母),也可能是输入法记不住,总之和我发消息时多次写成2个字母,漏掉1个字母,被我纠正后道歉,但好像就是改不过来。到最后我的态度就是「好吧随便吧反正我也不认可自己的指派姓氏那就随便你怎么叫吧」,也懒得纠正人家了。

律师拟授权书也把我名字拼错了一次,也道歉并改正了。上次办身份证也是可能把我和别的什么客户搞混了,邮件还提到了老公孩子,后来紧急补发邮件道歉并更正信息。

朋友开店有时候会寄快递给客户,就常有人写错名字。朋友很崩,但本地人好像并不在意,反正地址对了能收到就行。

- 写错别的
新找的房子签合同前让本地友友帮我看了一下,她看完以后发了一个捂脸的表情,跟我说他们把出租人和承租人两个词写反了,也就是我成了房主,把房子租给他们……

🤦🏻‍♀️

- 搞错别的
开店的朋友一边理新进的货,一边找出来一瓶液体皂里面有一小根纤维丝状物。朋友表示不管了,有客户反映再找进货商退,反正好多老外不在意这些细节。一会儿又看出来瓶身贴纸之前贴反了,所以瓶子上贴了两层,一层贴反了,一层重新贴正了。朋友表示真受不了本地人,我在旁边笑死。

- 不了了之
之前住的房子里(在我还没发现房东是个屌人时)大家开过两次“家庭会议”,第一次规定了我和租客姐姐按周轮流打扫卫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俩到最后都是谁看见谁顺手倒垃圾,根本不是按周轮流。

第一次大家还讨论了关于阳台的轮流使用,因为三个人同时用空间会不够,所以打算第二次“家庭会议”时再议具体谁周几用阳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人记得这茬,阳台凑合用。

之前屌房东跟我用厨房经常冲突,后来他写了一个时间安排,错峰用厨房,也就执行了也许一礼拜,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 - -

感觉本地人的态度就是「差不多得了」。这种态度对东亚人来说的确很文化冲击:你怎么能把客户的名字搞错呢?

但我这人显然是投错胎了,丝毫不在意这些细节,只顾自己哈哈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接)
南美人的自然松弛和“不靠谱”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友升职后变得很忙,加上他之前的上司离职了,案子都直接到了他手上,而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压力很大。他说同事和老板都很友善,压力不是ta们给的,而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客户大多是gringo白人,他们不会体谅一个职场新晋升的人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只觉得自己付了钱应该得到很好的服务,服务自己的人最好什么都懂。——老中人应该很懂这种氛围:如果服务自己的人业务不熟练,付了钱的人就开始抱怨甚至暴躁;如果自己是不熟悉业务的打工人,工作过程中就会紧张,害怕出错。

以美国人为主的白人客户群体,尤其是男性,真的非常自以为宇宙中心。今天带我办事的律师助理也和我提到「他们(年纪一把了都)没能学会拥有耐心」。

相比之下,女性客户则好得多。律师助理带我和另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太太办事遇到情况变化也可以如实告知「以前不是这样的,后来改了,我还需要再询问并确认一下现在的情况。」换作是两个白男客户,不知道他会不会开始紧张呢。

题外话:友和我提过他有个关系很好的美国朋友老太太非常讨厌美国,而我则是非常讨厌中国,他差点就把我俩介绍为朋友了,可惜那次聚餐老太太身体不适没能出席。要不然肯定画面很美,一个疯狂吐槽美国,另一个疯狂吐槽中国。

有「人就是会犯错的动物」这个常识并将其作为人生基本信念,感觉大部分南美人都很放松。我感觉这里大部分人都能坦然接受自己和别人犯点小错误。反正只要不是literally致命的错误就行了嘛,至于上条嘟嘟提到的名字写错啦标签贴反啦出租人承租人写颠倒什么的,都是无所谓的啦!不用在意这些细节啦!

这种环境当然有利有弊。最明显的个人偏好就是:但凡能接受一点东亚社会氛围的人都会觉得南美很离谱。毕竟东亚看起来都那么规整而井井有条,到处都很现代化。

而我这种方方面面都讨厌「东亚性」的人则会觉得南美有趣而放松。毕竟别人都能犯错,那就意味着我也能啊!于是乎沉浸在「要是哪天我做事出了点纰漏也不会有人责怪我」的喜悦中,尽管我并不需要做什么事。

#南美日记

#南美日记 (上接)

再来讲讲南美人的随性。

开店的朋友和我说这里很多人做生意都很随意:本来好好的供应商,instagram上这么多粉丝,生意很好,有模有样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发消息都不回,直接人间蒸发了。想进货都进不到。

东亚人讲究一个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最忌讳所谓「虎头蛇尾」。挺好的,也挺不好的。多少人被困在自己并不想继续做的事情上,只因为不想「半途而废」?

引用一下我挺讨厌的一男的(周国平)写过的挺有道理的话:

「人应该有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这句话当年很治愈我。因为我当年就是无法坦然于未完成的可悲的东亚人。#吐槽东亚 #ADHD

朋友还说这里的人不太会说no,不回消息就是拒绝了。

我be like:好哇!用不着像老中人一样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想一些礼貌拒绝的语言,对当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有益。(但显然对发消息者的心理健康无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知道南美人的自然生长和没经历过工业化有没有关系,大家真的好自然。除了被宗教信仰熏陶腌入味了以至于堕胎合法化进程缓慢(与此同时同性婚姻都合法化了,跨性别更改证件和做手术都合法化了),剩下真的好自然,方方面面的自然。就像猫肚子饿了会吃东西,困了会睡觉一样,一点不拧巴。

不过话说回来,宗教信仰还是白人殖民者给南美带来的,所以😅😅😅

#南美日记 (上接)

再来说说南美人的自然。

和友爬山,坐在山上吃零食水果,走的时候准备把垃圾带走。我手里拿着香蕉皮,看着他手里拿着薯片袋子和塑料袋,一时不知是把香蕉皮递给他好,还是扔山里好。于是我开口问了。他说扔山里吧,我用力一丢,香蕉皮不幸挂在了一棵树上,我俩都笑了起来。

当然了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并不足以给我带来任何文化冲击。

给我带来冲击的是另一件事:

和另一位友约了早上见面,我来不及吃早餐就随手拿了个牛油果,等她的时候坐在路边吃。她说我是她见过的第一个在路边吃牛油果的人。

坐在公园长椅上吃完牛油果,我起身正准备往不远处的垃圾桶走,突然被友拉住。她指了指身后的草丛对我说,垃圾桶里各种垃圾都有,牛油果皮果核扔进去和塑料什么的混在一起有点浪费,扔在地里还能当肥料,很有营养。

我当时很震惊,并默默把牛油果皮果核扔进了长椅背后的草丛里,一个路人和清洁工不趴过去就看不见的地方。(免得给清洁工带来负担……)

突然就觉得被城市和所谓的“现代人类文明”驯化的人很可悲。除了南美,我想不到世上还有人会拦着不让朋友把食物残渣丢进垃圾桶,而推荐对方直接丢进草丛——尽管两个人都在城市里,都受过“现代人类文明”教育,尽管草丛是公园的草丛,并非荒野之地。

今天逛了商场里挺大的一个超市,发现卖什么的都有。一楼是常用的生活物品,二楼是:五金配件、园艺工具、手工材料、床上用品(甚至包括床垫)、儿童玩具、纸本文具、马桶、台盆、自行车、头盔、轮椅、儿童车、滑板、轮胎、瓷砖……

还蛮震撼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商场里见卖轮椅的。仔细搜寻了一下,记忆中只在中国的药店里见过轮椅,商场里从没见过。轮胎也一样,只在汽修店见过,头一回在商场见着。

还有电子琴、小型架子鼓和鼓棒,更不用说儿童玩具那种小琴了。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小玩意儿,就是那种在中国的商场一般找不到(能找到也比较贵所以)大家一般都在网上买的小玩意儿。东西太多了记不住。

中国人好像很喜欢夸赞网购的便捷性,但网购过于发达的下场就是实体店只卖更赚钱的东西,利润不高并且销售量不大的小玩意儿就干脆不进货了。到头来网购的便捷使实体购物失去了其本应有的便捷:去超市找半天,明明还算是常用的物品,却没有找到,最后只能网购。

稍微看了一眼,手工材料有羊毛毡的毛团、丝带、细麻绳、棉线、拉链和按扣配件,以及各类不同的剪刀,包括手工剪刀和缝纫剪刀,塑料的金属的都有,一小面货架上都是不同的剪刀。

做手工的都懂,这些做手工用的小玩意儿(除了剪刀)在国内多半是要网购的。上次进一家挺大的毛线店也被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的毛线和各式各样的配件小小冲击了一下。宽敞的店里有张长桌,坐了几个爱好者,各自在织各自的作品。没人结账的时候店员也坐在一起,店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感觉在这样的店里时不时举办一些爱好者交流会/零基础入门课程应该会很吸引人。

而国内的毛线店已经很少了,就差绝迹了。加上店铺的房租贵得离谱,我在国内去过的毛线店都是小小的,店主和在里面编织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感觉这样的小店里已经容不下新人了,人再多一点大家走动都会变得困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中国,由于有一小撮人赚钱太多了,剩下的人不得不努力赚钱才能维持生计,于是不那么赚钱的东西都会慢慢消失,包括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调。中国畸形的经济环境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好逼仄。#吐槽中国

#南美日记

#南美日记
每每看坐标各个国家的象友分享各种光明正大和隐形歧视并回怼的事例,我都心有余悸。在很多发达国家/地区,种族就是冲也冲刷不掉的原罪。被恶劣对待仅仅是因为一张亚洲脸。同样的事让白人做一遍,哪怕是让黑人做一遍,都不一定会得到同样恶劣的对待。记忆库里在欧洲体会过的瞬间会在看到象友分享时闪回一下。种族歧视的烂人就好像苍蝇。苍蝇不会吸血,被苍蝇碰一下不会起发痒红肿的蚊子块,但就是很恶心。并且,苍蝇不会灭绝。时不时被苍蝇恶心一下就是生活常态,你得学会面对,并且学会打苍蝇。

我目前所在的地区中国人不多,大部分都是开店开餐馆,不会没事在街头乱晃。总之我去哪都有点像大熊猫。有些店里显然是从未出现过亚洲脸,我一进去大家都感到新奇,搞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老中人显然更喜欢光顾像模像样的亚洲餐厅和西餐厅,而不是像我一样只去3刀就能吃一顿饱饭的本地小馆子。)

本地有白人棕人黑人,遇见了都不奇怪,没法从外貌上判断对方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但唯独没有亚洲人。所以我一看就是个外国人。我能感受到很多人的关心,不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很多人会关心我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而对别人热情对黄种人冷眼/对别人打招呼问候对黄种人闭口之类的事,根本不存在。好久没体会过区别对待了,几乎快要忘记自己的指派种族了。乞讨者遇见中国人倒是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都很有钱。

现在时不时在象上看到回怼种族歧视白皮猪的帖子就很感慨。那些记忆已经离我很遥远,但发生过的事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像隔了一世。

#南美日记
准备晚饭时碰见新搬来的室友,她问我出门买东西用西语还是英语,还说自己唯一会的中文是「你好」。我告诉她「你」是tú,「好」是bueno,她很震惊:这个短语里没有任何时间?

本地的西语问候是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所以她以为「你好」这个短语里也包含了时间。对中文母语者来说想当然的短语给西语母语者带来了文化冲击,真有意思。

#南美日记
想给大家分享南美的垃圾车很久了,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口,直到刚刚推特莫名其妙给我推了一条:https://twitter.com/ChuTrieuViet/status/1784120813198917751

概述:工人抓着垃圾车尾,跳下来收走路边的垃圾袋,并愉快地扔进垃圾车。

虽然我看到的环卫工人没有这么欢乐活泼,但他们的确就是这样工作的:几个工人在车尾抓着把手,跳下车捡走路边的垃圾袋,把它扔进车里,再跳上车抓着把手…………

我没有专门了解过收垃圾的时间安排,只知道我住的这条街临近周末的两三天晚上会有垃圾车路过收走垃圾。每家每户墙外面会有一个铁架子,多半是可以收起来的。没垃圾就收起来,也不会挡着别人走路,有垃圾时就翻下来,可以放垃圾袋,环卫工人工作的时候就会收走。还可以把垃圾袋堆在路口或者门前,总之环卫工人能看到就会收走。

第一次亲眼看见垃圾车缓缓开过,车尾的工人们跳下来拿了垃圾就跑着追上车,还蛮震撼的。总之是个挺辛苦的活儿,但看着的确很有趣……

越南大叔 (@ChuTrieuViet) on X

有孩子说长大后想去收垃圾 突然理解了

X (formerly Twitter)

#南美日记
看见推特有人分享学校发的HPV疫苗接种同意书,免费的。接种者包括小女孩和小男孩。

你爹的,到底谁才是第三世界国家???

#南美日记
追番追多了,今天对着local脱口而出说了一句そう……

友:(一脸关切)你有在练习西语吗?
我:(蒙混过关)呃……嗯……嘿嘿……
友:(看穿一切)没在练习对吧!
我:(脱口而出)そう……

#南美日记
刚回家看到自己的西瓜变成了勺子刮好的样子,我大震惊!

事情是这样的——

今天从超市扛了一个大西瓜,已经是所有西瓜里最小的那个大西瓜了。室友的家人都在,看我个子挺小的扛了个大瓜回来可能是画面太美,都忍不住笑。

不论是在南美还是南欧,我都没见过东亚那种圆圆的小西瓜。明知一个人吃不掉椭圆大西瓜,但在超市看见还是突然想吃,就扛了一个回家。

对半切开后我努力拿勺挖着吃瓜,一晚上断断续续吃了好几波也没吃完,就把快吃完的西瓜放桌上了出门吃晚饭了。剩下半个请室友吃了,我以为她和家人朋友会吃完的,结果……

等我回家发现室友只是环切(?)了一下西瓜,把剩下的包了保鲜膜放在桌上。剩下的有国内那种大圆西瓜的一半那么大,也不知道是吃不下还是不好意思吃,还是我只对室友一个人说了要不要吃所以别人没吃……?(显然是因为和别人不太熟并且说话的时候旁边只有室友。)

并且,原本桌上我自己那半个快吃完的西瓜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深盘,上面盖了我的碟子。我打开一看:

是用勺子刮好的西瓜!

震惊!简直是室友给我当妈妈……讲真在欧洲受到的文化冲击很少,但在南美简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南美日记
昨天开咖啡馆的室友的弟弟和朋友一起过生日,请了一堆朋友来庆祝。我全程看他们贴来贴去,贴贴贴贴的……啊!是在东亚不可能看到的场景。

怎么说呢,大家经常说说笑笑就顺便往边上的朋友怀里靠,不论男女。南美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怕不是比东亚恋人间的亲密程度都要高好几个level。随手拎一个东亚人给ta观看南美朋友间的贴贴贴贴,ta都会把人家当情侣,不论男女——不论东亚观看者的男女,也不论南美朋友的男女。

昨天我就看着过生日的23岁男生看了生日场景的布置,开心地和现场每个人拥抱。他和男生朋友抱得尤其开心,他俩抱在一起摇摇晃晃的,感觉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另一个过生日的25岁男生倒还好,没有那么激动。但他总是手欠去扯贴在天花板上的气球的绳子,一扯就掉下来一个,拿在手上玩儿。他扯下第一个气球,看气球顶上有胶布,顺手就把气球往脑门上贴……还真能贴住。于是他脑门上粘了个气球,左顾右盼了两下,又拿在手上玩儿了。最后坐在我旁边的女生开始受不了「这个是装饰……别扯掉了啊,把它粘回去吧」,男生咧嘴笑「今天是我过生日,让我玩玩嘛!」

看得我十分感慨。这要是在东亚,别说25岁的寿星了,就算是15岁,旁人也要嫌弃他幼稚了吧。5岁小孩这么玩儿估计也会被家长制止。被规训的东亚人的一生……

南美人之间的肢体互动很像从来没被人类社会规训过的样子。就好像小狗见面扑来扑去,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类似的场景放到人身上,再放到东亚,保证所有人都会大惊失色。

东亚尚未经历驯化的小女孩小男孩可能也会和好朋友贴来贴去的,一旦经历了驯化,就很难了。尤其是异性之间。东亚好像就是不能接受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当然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男的不行。)只要不是同性恋,异性关系好一定有猫腻。——而在南美,关系好的男男女女都贴贴贴贴的。

围观了一晚上寿星男生轮流和闺蜜和哥们贴贴贴贴,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伊甸园。

#南美日记
本地人看起来挺能喝酒的。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大家能空腹喝酒……吃蛋糕之前就一人面前一杯红酒了,大家边聊天边喝还挺高兴的。我勉为其难地抿了几口,看着跟一口都没喝似的。

下半夜开始拿扑克玩游戏,有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那种,不肯冒险就喝。还有发牌,每个数字对应一种喝法,比如抽到9不能动(el nueve no se mueve),第一个动的得喝。还有什么在座最帅的喝,个子最小的喝,坐在左边/右边的喝,坐对过的喝……

看我上半场几乎没喝,下半场他们就给我倒了气泡水。

游戏开始前我:我不了解规则我不会玩耶_(:_」∠)_
大家:没事,你喝的是水。
我:……有道理。

坐我对面的女生也不喝酒,我俩都喝水,并一人指定一个“家长”代我们喝。于是俩寿星就成了家长,轮到我俩喝的时候他俩就得喝。

另一个抽牌游戏是用扑克摆一圈围住酒杯,大家轮流抽,抽到数字就没事,抽到JQKA就指定桌上的一个人给自己提要求。一晚上的精彩娱乐活动有:当自己最喜欢的歌并跳热舞、给前女友发消息……

抽卡的同时,扑克围成的圈不能断,破坏了扑克圈的人也得喝。于是我和另一个喝水的女生抽牌时,对应的两位“家长”寿星就十分激动,在旁边喊着「加油!我相信你!千万别让圈断了啊!」之类的话,场面一度十分欢乐。

哦对了,后半场的酒已经换成了朋友送寿星的威士忌,加水加冰。而在座所有人除了蛋糕和西瓜别的什么都没吃……联想到上次我白天喝多了经历了短暂的几分钟站不起来,友友说我没醉只是喝晕(dizzy)了……本地人应该都挺能喝的。 

#南美日记
本来我身上的东亚味儿紧绷感就不多,现在越发松弛越发懒散越发南美化了。

这阵子想写什么东西,但一不留神过了晚上十点就有点犯困,好吧那下次吧。下次、下次,过了几天可能就忘了。忘就忘了吧,下次想起来再说。下次、下次。

今天写了也许一两千字,其实是写完了的,只需要检查一下就能发布了,但时间不早了。明天吧,明天。想看书,不想校阅自己写的东西啦,睡醒再说啦!再说啦!

反正电脑屏幕已经黑了,文件也会自动保存,没关系的。没关系的。

刚躺下,猛地想起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我奉行「今日事今日毕」,常熬夜把事情做完才睡。闺蜜觉得自己爱拖拉,说羡慕我能够今日事今日毕。可我觉得强迫症似的非得把事情熬着夜做完也没什么好的呀,我只是习惯了,改不掉。

好家伙,现在我改掉了。

#南美日记
用象友推荐的电台网页(http://radiot.garden/ ) 听附近的电台,听见音乐和广告中间的主持人讲话,他问候了香港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可能是轮流问候全世界朋友正好被我听见亚洲部分)……我傻了。要知道这边的亚洲人含量之低,去菜场买菜可能都会被当作大熊猫。

再说了,亚洲人谁听本地电台啊……只有我这种企图增加语言输入量的社恐了吧……

总之很震撼。

#南美日记
刚刚随便乱逛网页看到有一家empanada店名是梅西金句「Qué miras bobo」,笑晕。#随便翻译 一下:「你瞅啥瞅,二货」。

顺手搜了一下还看见网友把梅西这句做成了歌,还挺好听:https://youtu.be/Pk0fTOyGbvk

EL CUARTETO DE MESSI - QUÉ MIRÁS, BOBO? (canción) | Lucas Requena

YouTube

#南美日记
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街上不明真相的狗追着路过的无辜车辆狂吠了。这里的狗其实社会化得很好,路人走过没拴绳的狗也不会发生什么。但狗可能就是觉得狂奔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吧……“这玩意儿一看见我就跑肯定是坏人!”

但我目前还没听见对狗按喇叭的。

刚又看见一辆弱小可怜又无助的车被狂奔狂吠的大土狗子逼到了路的边边上…… 

#南美日记
墨西哥出了一个女总统,instagram关注的拉美地区的地图账号(?)发了张图:拉美各国第一次拥有女性总统的年份

充满好奇的我随手查了一下:

13位在美洲当过总统的女性
Las 13 mujeres que han sido presidentas en América Latina
https://www.vozdeamerica.com/a/en-fotos-mujeres-presidentas-en-latinoamerica/6474251.html

拉美历史上有多少位女总统?
¿Cuántas presidentas ha tenido América Latina en su historia?
https://cnnespanol.cnn.com/2024/06/03/paises-presidentas-mujeres-america-latina-orix/

第二篇文章刚点进去就看到友情链接:

哪些拉美国家还没有女总统?
¿Qué países de América Latina no han tenido presidentas?
https://cnnespanol.cnn.com/2023/09/06/paises-america-latina-no-presidenta-mujer-orix/

拉美这#女权 水平我是羡慕的。

往期回顾:https://m.cmx.im/@xunhuan2046/111245824611158355

Las 13 mujeres que han sido presidentas en América Latina

Latinoamérica ha tenido 13 mujeres presidentas en su historia. Te contamos un poco sobre cada una de ellas.

Voz de América

#南美日记
由于我会心血来潮探店去吃一些不在外国游客攻略里的路边小店,再加上很多老中人甚至亚洲人对食物的心态都比较保守——我依稀记得有些欧洲旅行团的人出国会带很多泡面就因为(怕)吃不习惯西餐,而且本地亚洲人的确相当少见,中国人有一些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喜欢吃中餐和亚洲菜,所以有些本地小店里显然从未有亚洲人光顾过。

于是有时候我走进一家小店,就能看到老板/员工的表情:

(´・_・`)

呆滞了一会儿才恢复过来。

配合我熟练的西语点单,有些人呆滞的时间会更久一些。

仔细想想要是中国路边的小馆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外国人(不论是金发碧眼还是棕皮黑皮),轻车熟路地对老板/伙计说「来一份扬州炒饭,谢谢!」

愣住也很正常吧……

#南美日记
https://mas.to/@consonantia/112587508981667062

今天出门去新认识的本地朋友推荐的地方觅食,正巧碰见三位盲人朋友结伴同行:最前面的阿姨拿导盲杖开路,后面两位大叔像老鹰捉小鸡的小鸡一样跟着,一只手搭着前面人的肩膀,另一只手拿着导盲杖,就这样三个人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走了过去。

那条街上都是餐饮店和咖啡馆,据说随便走进哪家都不易踩雷。我去的时候已经不早了,人不算多,随便哪家店都很空,稀稀拉拉地坐着屈指可数的客人,但比一路走过的空旷无人的街道还是要热闹许多。三三两两的路人看见导盲杖都自觉闪边了,我也一样。

我这的道路建设说实话很落后,只有市中心最核心的区域有盲道,剩下的地方别说盲道了,有些路坑坑洼洼到明眼人走都要看着点。交通要道的红绿灯都是有提示音的,别的地方不一定。部分公共设施会有无障碍通道,比如银行。总之外表上看着也没比老中好到哪里去。

但我平常出门也不多,阿宅本宅难得出趟门就能遇见盲人。在老中活了那么久我也就只遇到过一次盲人,还是在广州这样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城市。

去觅食的路上我还见到了很长一面墙的涂鸦,上面画着在弹奏乐器、在做手工、在运动的盲人,还写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NOSOTROS TODOS SOMOS IGUALES(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大意是说盲人和普通人一样能做很多事。

合理推测那边附近可能有视障人士相关的机构。

dissonantia (@consonantia@mas.to)

看到小红书上吐槽上迪无障碍措施的贴子,评论区还有很多人说“就是因为很多人假冒残疾人所以才这样的”,所以就是因为有人假冒残疾人就可以一棒子打死,不设立任何无障碍措施是吗?而且你怎么知道别人是真残疾还是假残疾呢,你是对方的医生吗?就算看见有人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路,不代表那个人并不是在承受疼痛,很多disability本来就是无形的。残疾人出门在外还得一直自证,不出门吧网友又觉得“我平时上街都看不到残疾人啊,我们国家残疾人哪有那么多,都是装的” :fuego:

mas.to

#南美日记
应友邀请去了骄傲游行,我心情十分复杂。

概述:

1.现场有免费发放的胸针,上面写了SOY COMO TÚ(我同你一样)。
2.沿街店铺的人都站门口吃瓜围观,生意都不做了。
3.很多路人看到我们会微笑,可能是觉得一群奇装异服的人聚在一起蹦蹦跳跳很好玩。
4.游行队伍后面就跟着清洁工,一路欢天喜地后什么垃圾也没留下,包括我们沿途撒的花瓣。
5.做推广的情趣用品商家分发广告时大部分人都会微笑接下并读一读,尽管我知道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
6.有免费的HIV快筛,还会附赠安全套润滑剂礼包。
7.有几个男生在街头发玫瑰花,是免费的,他说因为爱是无价的。

这就是南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体验吗,哪个老中人哭死了我不说。#吐槽中国 #老中人落泪

#南美日记
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很小的小镇,走在街上看无数本地路人和朋友(外地人)的朋友(本地人)问好。限速牌子写了30,实际上汽车开得比自行车还慢,和人走路的速度半斤八两——你走慢点就比车慢,你走快点就比车快。虽然车并不让人,但是很有安全感,毕竟这个车速撞人别说死伤了,连皮都很难擦破。

今天正巧有节日庆祝活动,夜里十一点镇中心的小操场上稀稀拉拉站满了人:操场上站满了人,但稀稀拉拉的;操场上的人稀稀拉拉的,但的确站满了人。

舞台上的表演者全情投入,舞台下的观众随心所欲。操场上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老人也在慢慢舞,年轻人也在慢慢舞。咦?台上放的明明是拉美嗨歌呀……小孩也有,最小的还被爸爸抱在手上随着音乐慢慢摇晃。(是的没错,孩子就在爸爸手上,我所在的地区男性带娃很普遍。)

都快12点了,大家还欢聚一堂。我都困了。在海拔2500-2800的地方一天走了将近2万步,听着节奏感极强音乐腿都不想抬,装模作样晃晃身体。和我一起玩了一天的朋友口口声声说自己讨厌走路,走不动还当场让男友背了一小段,结果她顶着巨大的音乐声凑过来问我:

“你要继续在这里跳吗,还是想去迪厅跳?”

“我困了。”

于是现在我在她的朋友家的床上,她们在迪厅。现在我知道为什么南美人吃这么多糖和脂肪(主要是奶油)还这么瘦了……

我受不了了。

在机场麦当劳看见不知是听障还是语言障碍的工作人员,她看见我要点单就向同事比划示意(显然是因为她没法胜任点单这部分工作),于是她的同事帮我完成了点单。

meanwhile老中的连锁快餐店:只要刚毕业的听话年轻人,要手脚齐全,要没有身心障碍。(有也不能被发现。)

#南美日记

#南美日记

在和大家还不太熟的时候约着出去玩是这样的:

工作日提前约周末活动。
有时提前一天约,虽然可能第二天才真正确认时间地点。
临时改变计划或鸽了会很抱歉。

熟了以后是这样的:

突发消息问过会儿要不要一起玩,比如下午3点53发消息问下午4点30要不要见面。(宅在家里的俩人收拾收拾立刻出门就正好。)
邀约词是要不要一起吃冰激凌,到最后也没吃。(不过无所谓,反正就是个邀约词。想吃冰激凌什么时候不能吃,是吧?当然了大概率两个人没一个想吃冰激凌的,一见面就忘了这茬。)
玩哪儿是哪儿,原计划不重要,偶尔鸽了就鸽了吧下次再玩。(没人提,也不用道歉,十分默契。)

本地人之间是这样的:

和朋友玩着路过谁家就打个电话拉出来一起玩。
去隔壁小镇的当天打电话给老家在那的朋友问有没有空一起玩。
和对方说“嗯……我们大概下午两点到吧!”但磨磨蹭蹭到下午两点才刚吃上饭,还没出城。
最后下午四点才到小镇,电话挨个打过去消息挨个发过去约见面,神秘的是大家也能随叫随到。
相互之间不认识?没关系,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家人是家人。

#南美日记 #长毛象安利大会

在instagram关注了LaderaSur和LateraSurLatam两个账户,主要是想看一些拉美自然类的新闻,比如什么你知道吗某种植物在亚马逊雨林里被土著作为药用植物,有哪些功效;比如哥伦比亚又发现了蝴蝶新物种,厄瓜多尔又发现了蛙类新物种,巴西又发现了小鱼和菌菇新物种,阿根廷又发现了恐龙新物种……哪里哪里又发现了新物种,或者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都没记录的被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物种,又被人在不知哪个犄角旮旯发现了;比如玻利维亚救下了几只被人类非法贩卖的山猫幼崽,阿根廷也救下了一批看起来和穿山甲有点像的长毛犰狳,哪里哪里又救了什么野生动物;比如分享拉美地区的几种小型猫科动物高清美图,分享古巴的彩壳蜗牛……它们还会分享很多各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新政策,也包括被推迟的政策,分享出来可以让大家持续关注。

而且自从我关注它们以来,已经被推了很多女性自然科学家的贴文了,包括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和植物学家、插画艺术家。今天又推了一条新闻:20岁的青年成为智利首位女性宇航员。挺美好的。动不动就在我首页投放一些神奇动植物,还有在各个领域耕耘的(且大概率被同时代的人低估的)女性。

唯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拉美自然类新闻发布嘛,一定会提到中国渔船在公海上的排污(尤其塑料污染)和过度捕捞行为,甚至他们就在自然保护区边上大肆捕捞。每次刷到这种新闻我就两眼一抹黑。就,我已经离老中够远了,身边说中文的人都屈指可数;我已经离老中新闻够远了,顶多偶尔看看李老师;我已经离中文社交圈够远了,非必要不上网了……就这,大老远的还要被老中创,受不了。#吐槽中国

但还好大部分时间它们推送的都是高清自然生物美图。骄傲日也会发同性猩猩接吻和雄狮爬跨雄狮和长文解说自然界的同性伴侣有多常见(科学家已经在1500余个物种里发现同性性行为了)。总之是十分值得推荐的自然类账户,虽然是西语发布但instagram有翻译,而且看不懂推文纯欣赏自然也很好。(学西语的朋友更不能错过了! #语言学习

#南美日记

被山火熏到仿佛2012老中那个世界末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订完Airbnb企图逃离所在城市结果发现Airbnb所在城市那边附近也在烧……看了一眼fb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了本市被烟雾包围的图片,底下评论纷纷说自己所在的市这几天也一样。

我操啊。该不会全国都烧了吧……

而且邻国也在烧,南美多地都在烧。听我说谢谢你,润到天南地北还躲不过空气污染之渡劫。

#南美日记

我以为路边菜单把菜名ceviche写成seviche已经够好笑的了,今天刷租房帖子发现评论区有人问房间时把habitaciones打成avitaciones……嘎嘎乐。

其实我还见过cviche,一时半会儿分不清店主是为了看起来时尚还是真拼错了,毕竟c读作ce。

#南美日记

据我观察本地中国移民的母语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会说西语的,这类人的中文词汇量逐渐下降,开口忘词最后不得不说了个西语出来;另一类是不会说西语的,这类人的中文词汇量并没有太大退步,但由于长期使用翻译器与本地人交流,ta们的说话方式literally逐渐西化,看起来很像谷歌翻译,比如每句话都带主语“我”。

我刚收到一条消息,看完脑子里西语都冒出来了:嗨!下午好!请问……

我的脑子:Hola! Buenas tardes! Quería preguntar…

要不是我见过对方,真的会以为谁拿着翻译器来诈骗我了。(只是朋友求助一个问题。)

#一个观察

#南美日记

大巴上发广告的大叔进行了一次简短而简单的对话……

他:日本?
我:不是,中国。

他:台湾?
我:不是……

他:菲律宾?
我:不……

他:香港?
我:……

#南美日记

南美大城市大新闻:
烧杀偷抢,毒品走私,人口失踪。

南美小城市小新闻:
路边有两匹马。

我很困惑啊,为什么路边出现马新闻媒体也要发个帖子?乡下地方不是到处鸡鸭牛羊猪的吗,出现马有什么奇怪的?还有一大堆人点了哭泣的表情。

看了评论才发现人们在谴责主人不负责任,晚上把马丢在街上而不是留在室内。(晚上比白天冷很多。)

冷血老中落泪了。我想都没想到这一层……

#南美日记

再讲一件事:在决定要不要跨省搬家的时候努力查了一些资料,因为我要去的地方实在太小了所以基本什么都查不到。连谷歌地图上的店铺都不全,因为无人在意。

推特、脸书和instagram倒是有个“官媒”孜孜不倦地更新着,一会儿哪里乡下地方又修了条路,给泥巴土路铺上了沥青,工人和村民站一排在边上笑;一会儿哪里小学运动会穿上了新制服;一会儿哪里新采购了一批给奶牛挤奶的设备;一会儿哪个村要开办第一届土豆节了,诚邀生产者(农民)、销售者(商家)和学生来参观了解新品种、学习新技术……

视频里有个满脸褶子的白发老头经常出镜,每个视频里都有他。我不禁好奇这到底是谁一天天地在不同地方工作,一会儿给人剪彩,一会儿又去看小学运动会还顺便帮小朋友套衣服。官媒隔三差五推出新视频,每个视频都有他热情讲解。

直到后来我挖坟了一些陈年旧帖,才知道他是……省长。

#南美日记 #社恐生存指南

积极学习象友找工的刺杀精神(不论失败多少次成功一次就是胜利),找房社恐我本人已经在律所等律师拟合同了!

我们乡下地方是这样的,网上基本没房源,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发文字消息过去对方可能直接回语音……雪上加霜。(发语音可能是因为对方不擅长打字。我这很多人都写各种错别字,开店的也不例外,店名菜单上可能都有错别字。)

所以我这找房的方式是:在街头转转,给路边贴的租房广告打电话——有些年纪大的人不会用WhatsApp,只能打电话联系。社恐人焦虑值快爆表了,我用中文播电话都得打草稿,现在得用破碎西语打电话……

第一天
紧张焦虑社恐,逛了很多地方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回去一个一个问,结果回去就失忆,完全记不得哪栋房子在哪条街,尽管我这市中心方圆也就两公里……

第二天
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打算边走边打电话,免得忘了哪家是哪家。

为了避免被焦虑绊住,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一天打5个电话。不是打通5个,而是拨号5个!不成功就第二天再拨。(灵感来源于销售行业的工作哈哈哈哈哈,不过那种一般一天拨号至少几十次。)

结果意外地顺利:

NO.1 已经租掉了
NO.2 被我租了

找房刺客又来了。

day1
第一间房的房东人很好但油漆味太重而且洗衣机位太小了(我有个大洗衣机)。

第二间房的房东一看就想坑我,给了贵价。

还有两间房一个房东说租掉了,另一个没回我。

day2
休息

day3
房东说不租给外国人。

day4
刚紧张兮兮打了个电话对面的男声好温柔,还叫我闺女(mi hija)😭😭😭

求求了让孩子租个好房吧😭

day4后续是大叔人真挺好的,但房子实在不行。

day5
跑老远看了两间房一看就是旅馆改造的,不太合适。房东应该加价了但加得不多,可能只加了十块。

day6
已经做好了所有绝望准备,说实话给房东备注的也是“卧室”而不是名字……一边往更乡下的地方走一边绝望,已经打定主意要不先住旅馆,把行李放中国移民朋友家,已经排练好了“我再回去想想”等说辞。看看路边的牛感觉也挺好的。路过一条河,很美。四周都是山。唉这么屁大点的小镇,方圆两公里的地方,从镇中心走到房子那怎么要20分钟。找房好累。

然后租了。

有厨房空间,独卫,带阳台,外面有公共空间和沙发、吊床,甚至还有个小游泳池……

100刀。

没签合同,没押金。看着是个二房东。一岁半的小孩一会儿哭闹一会儿笑,她一会儿耐心一会儿假装凶凶,总之很温柔。

这事儿我在别的国家不敢干,但在我(的南美)国就敢。只要我敢看她的眼睛,只要她也敢看我的眼睛。只要我能和她说很多话,而不是如鲠在喉地堵着。

我,在一个找房靠打电话的西语国家,自己一个人在尚未认识本地朋友的情况下租到了满意的房子。

好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