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日记

真的推荐大家多听拉美西语歌,尤其是瞧不起流行乐的人,都来听拉美音乐!不管是哥伦比亚还是玻利维亚还是波多黎各,整个美洲大陆除美国和加拿大,剩下的地方各有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优点,听起来就和精神按摩一样舒适,绝对不会是无聊又媚俗的流行音乐动次打次。

英语歌我听来听去就那几卦,流行的独立的民谣的摇滚的金属的,各有各的相似之处,听多了腻味。好听是一回事,无聊是另一回事。比如说英摇,捂着耳朵都快能猜出来他们都怎么摇的了。但拉美的西语歌真的是龙生九子。每个国家都是不同的风格,同一个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是不同的风格,都是耳朵的盛宴。

改天新开一串来聊聊。

#南美日记

南美原住民文化也是集体主义,但和东亚那种泯灭人性的集体主义太不一样了。

友的阿姨穿了棕色的裙子,戴了深亮蓝色的帽子,给我穿了深亮蓝色的裙子,戴了棕色的帽子。她说自己的蓝帽子其实是用来搭我这条蓝裙子的,但友穿了棕色的外套,她想和友身上的颜色搭起来,于是选了棕裙子;而我身上的蓝裙子正好和她的蓝帽子互相映衬,这样我们几个身上的颜色就互相呼应了。

事已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原住民阿姨身上搭配的颜色看起来怪怪的了。因为她们穿衣服不止是为了自己穿。我如果只把目光放在单独一个人身上,那配色绝对是不和谐的。要把目光放在同行的一群人身上,才能看出真正的色彩搭配。

这样的集体主义,实在和我前半生经历的太不同了。

#南美日记

各位坐标海外的,约会考虑一下拉美人好吗,答应我。

今天好像是第三个象友跑来和我私聊说类似的事情了。我摘一部分聊天记录:

(看了我的帖子)
“我以为风评可能会不会对南美男的太高,我真的有所怀疑,直到我自己亲眼确认”

“因为这个文化差异我实在太震惊,我傻了,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男人?it’s real? Alive? 我傻了真的,感觉自己前半辈子白活了”

实不相瞒,我到现在也还是会被南美男孩的高质量给震惊。(雨林男总体来说要当心,雨林里真的比较未开化,跟国男有点像。)

- - -

以及,2025年性别差距报告出了,请看: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global-gender-gap-report-2025/

晕字的请看微信公众号有人翻译搬运:https://mp.weixin.qq.com/s/ITl-83isOU5nGNnWhNo9_g

- 概述

1. 拉美地区总体只比性平最先进的北美地区差1.3个百分点,属于第一梯队。

2. 拉美地区是全球最快实现性平的地区,只需要57年。——意思是有生之年,未来可期。

#南美日记

30个人的群吵起来热闹得像300个人的群。再次验证出国生活最好离中国人远点……

群友分享小红书疑似假消息的消息求验证,有人说真有人说假这就吵起来了。亘古不变的话题之:

这个国家到底安全不安全?

有人说安全情况在恶化,有人说起码某个大城市比另外两个安全得多,有人说还是去西班牙吧。我说小镇安全,但是没人理。显而易见的就是绝大部分中国人不会愿意住在小镇,而喜欢小镇的又不可能加这种微信群……

群里大家在吵吵,而我从一个小镇住了半年多刚搬到另一个小镇,而且昨天才刚一个人坐长途大巴去没去过的小镇找之前没见过的、只是在网上聊过天的本地朋友玩,还要玩一礼拜。这位朋友还要带我见另一个没见过的、甚至没在网上说过话的只是我也关注了的朋友。昨晚上九点多才到,朋友开车把我从公路上送到Airbnb了。(这边大巴沿公路开都是把人放路边的,极少有车站。而且夜里的公交系统跟国内完全不好比。朋友没来接送我的话我就得自己走夜路去了……)嗯对了我是指派女,朋友都是指派男。另一个还没见的朋友也是指派男。

真的,我都不敢在群里说话,怕玩太野了一开口吓死所有人。

个人体验就是刚出国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又尚未交到本地朋友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华人群的帮助。但凡交到一个两个本地朋友了,就真的别再看群消息了。也不只是华人群,欧美白人在fb上的移民小组也少看,不看最好。多看本地新闻媒体、本地市政机构媒体,多和本地人聊天。质疑、理解、成为本地人。

- - -

而且像本地人一样对这片土地更熟悉以后再看群消息难免要咯噔。比如有人说这个国家除了X市可以玩手机、可以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别的地区都不敢。我寻思这是压根没去过全国几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吧……

比如我之前住的小镇,别说走路玩手机了,边走路边数钱的我都见过,还是一小姑娘。而我现在定居的小镇,房东姐姐的老公提醒我半夜比较危险,不要在街上乱晃。

我:半夜是指几点呀?
他:(沉思)夜里12点以后就比较危险了。

我内心:好的好的我知道这里安全得一比了。

了解国情以后对这种“别的地方都不安全”的叙事当然没感觉,也懒得反驳,毕竟我住小镇而别人都住大城市。但初来乍到的新移民看了老移民说这种话,不得被吓死啊?

(上接)

再说之前的房东一家吧。房东是个老头儿,这里很多人结婚生子很早,所以他的曾孙大概六七岁了。小男孩显然不怎么待见我,他和家人拥抱贴脸,轮到我就不情不愿伸手和我握一下。(这儿的礼仪是和所有人拥抱贴脸,如果不想贴脸或不合适贴脸,也可以选择握手。)

要离开了,搬家前最后一次和房东一家团聚后道别,小男孩也不情不愿的。他的奶奶(也就是房东的一位女儿)笑着问他怎么不和我道别,他又只好嘟囔着和我说了一句再见。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中国,小孩恐怕要挨骂了,并且是当着客人的面被家长骂。但在这里不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大人们都只是温和地指出来要有礼貌,没有人强迫他带着一张假笑的脸来和我说话。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我自己恐怕也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但在这里,我倒能理解他了。这个年龄的男孩应该只喜欢和男孩玩儿。我在他眼里既是陌生人,又是外国人,还是异性。他恐怕还不能理解为什么好端端的自家人聚餐非得多出一个自己认都不认识的客人。倒是我,既不会陪他玩也没有关心他,还吸引了他全家人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他会亲近我才怪嘞。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我在这里先后被治愈了厌男和厌童。现在觉得人生充满了身边人溢出来的爱。

#南美日记

#南美日记

可能很多人对南美人有种热情奔放的刻板印象,但就我接触到的这儿安第斯山脉上的居民而言,其实大部分人在外国人(尤其没怎么见过的亚洲人)面前刚开始是很害羞的。又害羞又敏感而有教养,特别会照顾人。我实在太喜欢ta们了。

而且我觉得南美其实很适合i人。因为只要把迷茫挂在脸上,就有人会主动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我属于不怎么好意思自己开口问的i人,有人轻声细语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甚至大部分时候都直接看出来我需要怎样的帮助),那实在是太好了。

上次写了一段发朋友圈了忘发毛象了。摘一部分:

「在车站买了票,一脸迷茫地进站,立刻有人问我“您去哪里?”然后给我指方向。往他指的方向走了两步,大巴上下来一个司机,看见我又问“您去哪里?”他看了眼我的票,招呼我上车并给我报了车票上写的座位号。

总之就是这么回事,我其实在同一个站坐了无数次车,但一直没搞明白站台号写哪了(或者站台到底有没有号码,起码车票上是有的),不论是和朋友出门还是自己出门,每次都这样稀里糊涂坐上正确的车了。」

在村子里的小站坐车,站台号倒是写清楚了,但车票上并没有站台号。(欢迎来到南美!)不过一共也就那些车次,自己坐一遍就会知道该在哪等什么车。

我已经坐过三次车开往同一座城市的车了,轻车熟路。所以没有工作人员来问我了,因为我脸上并没有一丝迷茫。但他们依旧会询问一些看起来比较迷茫的乘客,比如正在找车的老太太。

我已经习惯村里的车并不会准时发了,因为我们村是途经站,不是首发站。长途车有时候要等半小时才来。

结果,今天有一位从未谋面的女性工作人员路过我,特意询问了我要去哪里、是否已经购票。然后她告诉我在这里继续等就行了。(我的确站在那班车会来的位置。)那个瞬间我意识到,她比一般人要更细心。她看我是个外国面孔,又是一个人在等车,所以特意再确认一下,生怕我因不了解国情而出什么岔子。

你们知道我说的“适合i人”是什么意思了吧?要是人生地不熟的i人,等车发现车迟迟不来,又不知如何开口、不知该去问谁,那得有多焦虑。这时候随便路过哪个工作人员,都会看出你的焦虑,替你回答你自己并未说出口的疑问。

你们看,我都不迷茫了,就因为是个外国人,还是受到了本地人的温柔关心。这样的温柔如此不经意又如此天经地义,i人感受到的时候才不会有“我给人添麻烦了”的压力呢。

#南美日记

南美小可爱真的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对 #HSP 的认知。在国内我是最敏感的那个人,出了国我觉得自己可能比不上这儿的平均水平。或者说这里的人运用自己的敏感已经相当娴熟,营造了一种无比美好的社会氛围。

这次只写一件事:

坐在大巴上眼睛看着窗外阳光明媚的安第斯山脉风景,很美。太阳晒不到我,但能晒到靠窗的邻座大姐。她在伸手拉遮光窗帘之前先示意问我,看我点头了才把窗帘拉上,遮住她脸上的阳光。

高海拔地区的阳光很晒,就我的皮肤而言无遮挡多晒几分钟(半小时以内)就能晒伤。

我邻座的本地大姐,她瞥见我在看风景,要拉上窗帘遮挡自己脸上的烈日之前,还先征得了我的同意。

我在这住了将近要两年了,还是会被本地人的细心与贴心程度震撼到。但我已经明白了,这种程度的温柔也只能在这样的社会中存在——若是在别的自私自利之人占主导的社会,要是偏有人觉得自己看风景的重要性高于邻座防晒的重要性,那这敏感的特质无疑会为敏感人自己带来无数灾难。

我之前所处的社会里,敏感是一种负担。但我现在所处的社会里,敏感是一种骄傲。敏感意味着你可以体谅所有人,那些人在不同的时刻也同样地体谅你。敏感意味着时常发现别人的照顾,敏感意味着生活中心怀善意与感激。

在敏感是骄傲的社会里,所有人都能尽情地释放与接收所有人的关爱。

#HSP生存体验

#南美日记

而且我怀疑南美人均A人。吃完饭大家在饭桌上,摸鼻子的摸鼻子,摸嘴巴的摸嘴巴,摸下巴的摸下巴……还有一个我,在桌子底下摸戒指。

我在老中一直很困惑,化妆的人怎么能忍住不摸脸。到了南美,我成了最含蓄的在桌子底下摸戒指的人,别人都直接在台面上摸鼻子嘴巴下巴。

#南美日记

而且南美人(长辈)叫我谈恋爱结婚也都是嘴上说说而已,毫无行动力。从我感觉到的来说,房东家人叫我谈恋爱是想让我别一个人孤零零的,要多体验一下美好的情感;叫我结婚是希望我在这个地方留下来,以后可以常联系。和老中人那种“你得按部就班谈恋爱结婚生小孩”完全不同。

因为海拔太高,我住了半年多身体终于吃不消了要搬家了。房东一家人极其不舍得,很多家庭成员(尤其女性)都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惋惜之情,还邀请我放假一起玩、跨年回来一起跳舞。还给我表白说喜欢我,叫我照顾好自己,叫我把她们当作亲姐妹,有什么事情就和她们说。

还好我在这个国家已经住了一年了,对如此热烈又真诚的话语有了接受能力,不再像可怜的东亚人一样听见喜欢与爱就吓得要躲起来了。

还好我在新地方已经有了朋友,好让她们也放心一些。

#南美日记

正常社会待久了人是会想结婚的。怎么说呢……

房东的孙子孙媳,一对儿小年轻和我差不多大,孩子已经七八岁了。两个人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今天女方吃棒棒糖,男方自然而然接过去也吃一口,再还回来。上次大家一起吃饭,男方从女方碗里拿走一块奶酪塞进嘴里。

“桌上还有呢。”
“我想吃你碗里的。”

更别说肢体接触了,他俩经常搂搂抱抱,眼里充满爱意。

再说房东的女儿女婿,都是快退休的年纪,但看着很年轻。女方在家负责做饭一类的家务,男方负责维修各类物品、干粗活。男方之前委屈巴巴问我觉得他作为丈夫做得怎么样,没有很差吧?我一头黑线心想说我咋知道……那天之前他应该是被女方嫌弃了。(做得的确不够多,勉强及格吧。后来有次我见到他哥哥来做客一言不发做了一堆收拾碗碟、擦桌子、拖地的家务,秒懂他为啥被妻子嫌弃。)

今天男方很累(好像是开了很久的车,我也累所以没听见具体发生了什么),吃完晚饭他就犯困趴在桌上睡觉了。女方在一旁轻抚他的头发。大家在餐桌上聊得差不多了,转移阵地去客厅沙发上聊了。男方累得躺了下来,脑袋枕在女方的大腿上睡了起来。女方一直轻抚着他的头发,又摸摸鼻子和络腮胡,满是怜爱。睡了好一会儿男方终于爬起来坐着了,手自然地搭在女方的背上,这回换他轻抚对方了。

他们是快要60岁的夫妻了啊!

再说说房东和他太太吧。房东老头子经常小鸟依人地倚在老太太边上。周末聚餐,老太太坐着,他就站在椅子后面小鸟依人,一边笑眯眯的,一边用手摸摸老太太的后颈和短发的发梢。他真的好嗲。

他们是白发苍苍的夫妻。

房东一家四世同堂,恩爱程度其实和我在大街上和朋友家能看到的伴侣关系半斤八两。我怎么感觉这儿的人只要不是分手和离婚,剩下的一直在一起的伴侣大都是幸福成这个样子的。这里的人绝不吝啬爱的表达,不论年纪。

在中国谁劝我谈恋爱结婚,我:你有病吧,中国式婚姻什么样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在南美谁劝我谈恋爱结婚,我:好的好的,等我看到心动男嘉宾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