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科技公司扼殺了程式設計的黃金時代
➤ 大型科技公司的人才壟斷策略及其對程式設計就業市場的毀滅性影響
https://www.taylor.gl/blog/29
本文認為,當前程式設計師就業困難的主因是大型科技公司過去幾年的過度招聘。為了壟斷人才並追求極致的企業利潤,這些公司大量僱用開發者,推高了薪資水平,但也造成了效率低落和非核心專案的氾濫。隨著經濟環境改變,大型科技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導致整個科技產業就業市場惡化,新進或經驗豐富的程式設計師都難以找到工作。作者批評此舉是大型科技公司的策略性權力展現,他們為了自身利益操縱人才市場,最終犧牲了開發者社羣。
+ 這篇文章的論點很有說服力,感覺就像是很多程式設計師心中的真實寫照。
+ 寫得太好了,點出了問題的根本。那些公司只顧自己,把開發者當消耗品。
#科技產業 #就業市場 #程式設計 #經濟
Big Tech Killed the Golden Age of Programming — Taylor G. Lunt

🌘 打造艾迪莫:AI 領導者達裏歐.阿莫戴的崛起
➤ 從個人悲劇到科技先鋒:達裏歐.阿莫戴如何引領 AI 浪潮
https://www.bigtechnology.com/p/the-making-of-dario-amodei
本文深入剖析了 AI 領域領軍人物達裏歐.阿莫戴(Dario Amodei)的個人歷程。透過回溯他對科學的熱情、家庭的影響,以及因父親早逝而催生的對加速科學進步的渴望,文章闡述了他如何將這股動力轉化為創辦 Anthropic 的決心。阿莫戴不僅是 OpenAI GPT-3 項目的關鍵推手,更是 Anthropic 的創辦人,該公司以其強勁的營收成長和對底層 AI 技術的聚焦,成為 AI 產業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作者指出,阿莫戴的公開表態和積極的產業倡議,源於他對 AI 發展速度的敏銳洞察,以及希望確保科技發展能造福更多人的使命感。
+ 這篇文章讓我對達裏歐.阿莫戴這位 AI 界的關鍵人物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他強硬的立場背後,藏著如此深刻的個人動機,令人動容。
+ 看到阿莫戴從對科學的純粹追求,到因家庭因素投身 AI
#人物誌 #人工智慧 #科技產業
The Making Of Dario Amodei

AI’s most outspoken leader found direction in a personal tragedy.

Big Technology
🌘 超級資本主義與AI人才爭奪戰
➤ AI時代的勞動契約與投資變革
https://blog.johnluttig.com/p/hypercapitalism-and-the-ai-talent
隨著Meta和Google等巨擘投入巨資爭奪AI人才,作者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場瘋狂的AI人才泡沫之中。這種現象反映了資本對頂尖人才的極度渴求,打破了過去科技業的信任與合作模式。由於AI技術的潛在價值巨大,企業願意付出遠超以往的報酬,即使這意味著改變現有的勞動契約和投資規範。作者認為,這種「超級資本主義」時代,企業必須重新建立與人才之間的關係,並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
+ 這篇文章點出了AI發展帶來的產業變革,以前所未有的薪資和人才爭奪戰,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科技產業的未來。
+ 作者分析的很有深度,尤其是在談論信任崩解和需要新的契約時,讓人感覺AI時代的變革已經來臨,不得不面對。
#人工智慧 #科技產業 #勞動市場 #投資
hypercapitalism and the AI talent wars

the AI talent wars challenge the shared trust and mission that aligned founders, employees, and investors

luttig's learnings
🌕 我說服惠普董事會以 12 億美元收購 Palm,然後眼睜睜看著他們在 49 天內將其扼殺
➤ 系統性思維錯誤如何扼殺突破性技術,以及預防災難的決策框架
https://philmckinney.substack.com/p/i-convinced-hps-board-to-buy-palm
作者 Phil McKinney 記述了他如何成功遊說惠普董事會以 12 億美元收購 Palm,以及之後如何眼睜睜看著新任 CEO Leo Apotheker 在短短 49 天內終止 WebOS 產品線的艱辛經歷。文章深入剖析了惠普內部因領導人變更和戰略轉變而導致的決策失誤,以及這些錯誤如何扼殺了一項具有突破性技術的潛力。作者也坦承了在手術恢復期間無力幹預的無助感,以及對惠普的複雜情感。
+ 令人震驚!這篇文章揭示了大型企業內部決策的殘酷現實,即使有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如果戰略方向錯誤,也可能迅速失敗。
+ 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提醒我們在創新過程中,除了技術之外,領導力和戰略一致性同樣重要。
#科技產業 #企業決策 #創新 #失敗案例
I Convinced HP's Board to Buy Palm for $1.2B. Then I Watched Them Kill It in 49 Days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errors that kill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and the decision framework that prevents these disasters

Phil McKinney's Studio Notes: Innovation Decisions
🌖 英特爾:贏與敗
➤ 從Atom到Nehalem:英特爾的策略轉變與技術革新
https://www.abortretry.fail/p/intel-winning-and-losing
本文追溯了英特爾從 2008 年至 2009 年間的發展歷程。英特爾在桌面和筆記型電腦 CPU 市場保持領先地位,推出了低功耗的 Atom 系列處理器,以及性能強大的 Nehalem 架構。儘管面臨經濟衰退,英特爾仍保持了穩定的財務狀況,並進行了管理層的變革。文章詳細描述了各款處理器的技術規格、性能表現以及英特爾在製程技術上的進步。
+ 這篇文章寫得真詳細,讓人對英特爾的發展歷程有更深入的瞭解。
+ 看到這些技術細節,才意識到英特爾在背後做了多少努力。
#科技產業 #歷史 #企業發展
Intel: Winning and Losing

Idling at a Zenith

Abort Retry Fail

A new sign that AI is competing with college grads? | Hacker News

Link年輕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異狀與 AI 影響分析
https://theatlantic.com/article/ai-job-market-college-grads/

📌 Summary:
近期香港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求職者面臨就業困境,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料,最近幾個月畢業生失業率高達 5.8%,甚至連名校 MBA 畢業生都難覓職位。此外,法學院申請人數激增,反映出金融海嘯時期窩藏研究所的情況正在重現。文章提出三大解釋:1) 年輕勞動市場自金融海嘯後復甦緩慢,且疫情與通膨、升息等經濟波動打擊科技等白領產業職缺,尤其軟體工程職缺銳減超過五成,使新鮮人剛出社會難以在熱門產業立足;2) 大學學歷的經濟回報出現結構性變化,超過十年來學歷與薪資差距未再擴大,線上招募中要求大學學歷的職缺比例下降,象徵學歷價值及就業優勢趨於不確定;3) 人工智慧(AI)的興起改變白領工作型態,部分傳統由新鮮人執行的文書、報告等任務可能被 AI 替代,造成就業市場結構性調整。然而,目前缺乏明顯生產力飆升的數據,且多數企業調查顯示 AI 對招聘影響仍有限。總體而言,年輕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呈現黃燈警示,短期可能受經濟因素拖累,中長期則需觀察大學學歷回報與 AI 對就業的深遠影響。

🎯 Key Points:
★ 就業市場惡化背景→ 金融海嘯及疫情影響青年職場恢復力不足;升息及通膨抑制經濟需求,尤其科技產業軟體、IT職缺大幅下滑,Indeed 招聘軟體工程職缺減半以上。
★ 大學學歷價值變化→ 2010 年起大學與高中薪資差距停止擴大,出現結構性轉折,職缺中需大學學歷比率下降。大學仍有平均優勢,但報酬率明顯降低,投資報酬不再保證。
★ AI 對就業衝擊與爭議→ AI 技術能快速完成年輕白領工作內容(如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理論上可取代大量新鮮人勞動力,導致青壯年高失業率。然而,缺乏生產力飛躍證據,企業調查多認為 AI 目前對招聘影響不大。部分專家指出經濟不確定性及企業注重短期利潤,也抑制對初階勞動者的聘用。
★ 當前指標意義→ 年輕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於整體勞動力,為 40 年來最高,指向可能的勞動市場結構變化或長期經濟趨勢。
★ 討論焦點與業界觀點→ 有評論指出 AI 非毀滅性,而是改變技術門檻與工作技能需求;也有人擔憂 AI 讓新世代技能萎縮,且以外包、管理決策為另一大影響因素。另有論調認為經濟不穩定與企業管理策略是促成就業市場萎縮主因,非單靠 AI 說明。
★ 總括→ 年輕受過教育族羣求職環境嚴峻,反映經濟、科技變革與教育回報多重因素交織,未來需密切關注 AI 技術擴散與學歷市場動態。

🔖 Keywords:
#年輕畢業生 Young_Graduates #人工智慧 Artificial_Intelligence #就業市場 Labor_Market #大學學歷 College_Degree #科技產業 Tech_Industry

A new sign that AI is competing with college grads? | Hacker News

🌗 「令人感到極度負面和沮喪的力量」:在強制使用人工智慧的遊戲公司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 人工智慧浪潮下的遊戲開發者困境
https://aftermath.site/ai-video-game-development-art-vibe-coding-midjourney
本文探討了人工智慧在遊戲開發產業中日益普及的影響,以及這對開發者的實際體驗。透過對多位遊戲業界人士的訪談,揭露了公司強制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不僅影響了開發流程,更對開發者的工作滿意度、創作熱情和職業前景造成了負面影響。文章指出,部分公司過度依賴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忽略了創意發想和迭代的重要性,甚至監控員工是否使用公司提供的 AI 工具,引發了對工作倫理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擔憂。
+ 看到這些開發者的遭遇,我開始擔心遊戲的未來。如果所有的創意都來自 AI,那遊戲還有什麼意義?
+ 公司為了短期的利益,犧牲了員工的創意和熱情,這真的是一種短視的行為。AI 應該是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人類的手段。
#科技產業 #人工智慧 #遊戲開發 #工作環境
‘An Overwhelmingly Negative And Demoralizing Force’: What It’s Like Working For A Company That’s Forcing AI On Its Developers - Aftermath

'I have had conversations about AI in a professional context that make me want to walk into the sea'

🌗 為什麼公司不修復錯誤
➤ 企業優先順序下的使用者體驗犧牲
https://idiallo.com/blog/companies-dont-fix-bugs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大型科技公司即使面對明顯的錯誤,也常常遲遲不願修復的原因。作者以《俠盜獵車手Online》的遊戲載入時間過長問題為例,指出問題並非開發者能力不足,而是源於企業優先順序、組織結構和利益考量。錯誤修復往往被視為「技術債」,因缺乏直接的投資回報,而被延遲或擱置。即使外部人員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也難以改變企業內部根深蒂固的運作模式。
+ 真是說到點子上了!我經常遇到明明很簡單就能修復的Bug,但遊戲公司卻無視,只專注於推出新的付費內容。
+ 這篇文章讓我更理解科技公司背後的運作邏輯,以及為什麼使用者體驗有時會被忽略。
#科技產業 #軟體開發 #企業文化
Why Companies Don’t Fix Bugs

A few years ago, a lone programmer named t0st did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he fixed an 8-year-old bug in GTA Online that had been driving players crazy. The bug? Painfully long load times, sometimes u

Ibrahim Diallo Blog
🌘 LLM 供應商即將面臨「滅絕」危機
➤ 資本壓力下的大型語言模型市場整合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3/31/llm_providers_extinction/
Gartner 預測,大型語言模型 (LLM) 供應商市場將因資本密集型成本和激烈的競爭而面臨淘汰,只有實力強大的公司才能存活。儘管生成式 AI 支出預計將大幅增長,但市場的承載能力有限,類似於雲端市場的整合趨勢。CIO 們將更傾向於選擇現成的商業解決方案,而非自行開發,這將進一步加速 LLM 供應商的洗牌。
+ 感覺AI領域的競爭真的非常激烈,小型公司很難生存啊!
+ 雲端市場的經驗告訴我們,最終還是大廠會勝出,技術創新很重要,但資金和規模更關鍵。
#人工智慧 #科技產業 #市場分析
LLM providers on the cusp of an 'extinction' phase as capex realities bite

: Only the strong will survive, but analyst says cull will not be as rapid as during dotcom era

The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