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
#JordanPeterson #神經科學 #大腦科學

【短片】Jordan Peterson - How Your Left and Right Brain Shape Stability and Adventure
你的左右腦如何塑造穩定與冒險

https://matters.town/a/vy3f0sirygo4?collection=Q29sbGVjdGlvbjo0MDM5

穩定與冒險、秩序與混亂

#matters
#JordanPeterson #神經科學 #大腦科學

【短片】Jordan Peterson - Left vs Right Brain
左腦與右腦的比較

https://matters.town/a/2ynipw5p7e9w?collection=Q29sbGVjdGlvbjo0MDM5

上次貼文是有關四種知覺及「注意力」,今次是有關左右腦的注意力

🌘 緬因州的跳躍法國人
➤ 一種罕見的神經精神疾病及其歷史追蹤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25/06/the-jumping-frenchmen-of-maine.html
19世紀末,緬因州北部伐木場的法裔加拿大伐木工人中出現了一種罕見的神經精神疾病,患者對突發的刺激會產生極度誇張的驚嚇反射,表現為跳躍、尖叫、重複說話或立即服從口令等。美國神經學家喬治·米勒·比爾德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可能與「精神歇病」有關,並觀察到這種疾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後續研究表明,類似的症狀也可能在其他民族和地區出現,可能與特定的社會和生理壓力有關。
+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集體歇斯底里,這種現象真的很有趣,也讓人思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 讀完這篇文章,我很好奇這種疾病的具體成因是什麼,現在的神經科學對此有什麼解釋呢?
#神經科學 #歷史 #文化
The Jumping Frenchmen of Maine

🌕 舞動的腦波:聲音如何即時重塑你的大腦神經網絡
➤ FREQ-NESS技術揭示大腦對聲音的即時反應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6/250602155001.htm
一項由奧胡斯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聽到穩定的節奏或音樂時,大腦不僅僅是「聽到」了聲音,更會在即時重塑自身的內部網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 FREQ-NESS 的新型成像技術,追蹤不同聲音頻率在大腦區域中的傳遞,如同漣漪般擴散。這項發現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感知、注意力甚至意識的理解。
+ 這研究太酷了!一直覺得音樂能影響心情,現在才知道它竟然還能改變大腦的結構。
+ 感覺這技術的應用前景很廣,除了更瞭解大腦功能,或許未來也能用來治療某些腦部疾病。
#神經科學 #大腦研究 #聽覺感知
Dancing brainwaves: How sound reshapes your brain networks in real time

Listening to sound doesn t just trigger brain activity it reshapes your brain s internal networks in real time. Scientists have unveiled a powerful new imaging method, FREQ-NESS, that traces how different sound frequencies ripple through brain regions like shifting waves. This discovery could revolutionize how we understand perception, attention, and even consciousness.

ScienceDaily
🌗 人類擁有獨特鼻腔呼吸指紋
➤ 獨特的呼吸模式反映大腦活動,可預測生理及心理指標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5)00583-4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鼻腔呼吸模式,如同指紋般具有個別差異。透過可穿戴裝置精確測量雙鼻孔的氣流,研究人員成功以96.8%的準確度辨識出97位受試者。這些呼吸指紋不僅穩定且具時效性,更與生理指標(如BMI)以及情緒和認知功能存在關聯。這項研究揭示了複雜大腦網路如何塑造個人化的呼吸模式,並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 哇,這太不可思議了!原來呼吸模式也能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地代表一個人。
+ 這個研究非常有潛力,未來或許可以應用在疾病診斷或心理狀態評估上。
#科學研究 #生物醫學 #神經科學
🌖 藍甲基烯對大腦的功效(與限制)
➤ 從實驗室到臨牀:藍甲基烯的真面貌
https://neurofrontiers.blog/what-methylene-blue-can-and-cant-do-for-the-brain/
近期,藍甲基烯(methylene blue)作為一種潛在的「萬能增強劑」受到關注,宣稱能改善記憶、提升能量、緩解情緒問題等。然而,本文深入探討了相關科學研究,指出其功效的複雜性與侷限性,強調實驗室研究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異,並提醒過量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藍甲基烯雖然在某些動物實驗中顯示出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力,但人類臨牀試驗結果仍不一致,樣本量通常較小,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來驗證其有效性。
+ 這篇文章讓我對藍甲基烯的宣傳保持警惕,提醒我不要輕易相信「神奇補給品」。
+ 雖然藍甲基烯的潛力令人期待,但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夠確鑿,需要更多科學證據支持。
#神經科學 #健康 #生物駭客
What methylene blue can (and can't) do for the brain - Neurofrontiers

Methylene blue is touted as yet another universal boost-all, fix-all drug, the ultimate biohacking tool. Find out why that's not exactly true.

Neurofrontiers
🌗 成人能長出新的腦細胞嗎?
➤ 神經發生:大腦自我修復的潛力?
https://www.livescience.com/health/neuroscience/can-adults-grow-new-brain-cells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成人大腦是否具有生長新腦細胞的能力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儘管傳統觀點認為成年後腦細胞不再增生,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成人神經發生 (neurogenesis) 仍然可能發生。透過動物實驗和對人類腦部組織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了成人大腦中持續產生新神經細胞的證據,尤其是在與嗅覺和記憶相關的區域。然而,由於技術上的限制,直接測量活體人腦中的神經發生仍然具有挑戰性,相關研究結果仍存在爭議。
+ 「這篇文章讓我對大腦的可塑性感到驚訝。如果我們能找到促進神經發生的方法,或許可以延緩或逆轉阿茲海默症等疾病。」
+ 「雖然研究很有趣,但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成人大腦能大量增生新細胞。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
#神經科學 #醫學研究 #大腦健康
Can adults grow new brain cells?

Scientists are still debating whether the human brain is capable of growing new cells past childhood.

Live Science
🌘 大腦老化呈現非線性轉變,暗示中年時期是代謝介入的「關鍵窗口」
➤ 中年時期是預防大腦老化的黃金時期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6433122
本研究透過分析大量人類大腦和生理數據,發現大腦老化並非線性過程,而是在中年時期(40多歲)開始呈現明顯的非線性轉變。研究指出,腦部葡萄糖代謝失調是這些轉變的主要驅動因素,特別是胰島素抗性。有趣的是,酮體(一種繞過胰島素抗性為神經元提供能量的物質)的介入可以逆轉大腦老化的影響,但效果最佳的時機是在中年時期,當神經元仍然具有存活能力時。這項研究揭示了大腦老化的潛在機制,並提示在早期階段進行神經代謝幹預,以預防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
+ 這項研究結果很有意思,讓人開始思考如何透過飲食或生活方式的調整來延緩大腦老化。
+ 中年時期真的是很重要的階段,如果能及早發現並處理大腦老化的問題,或許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疾病。
#神經科學 #大腦老化 #代謝 #中風 #預防醫學
🌘 手寫對記憶與學習更有益:科學證據
➤ 手寫是強化記憶和學習的有效方法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writing-by-hand-is-better-for-memory-and-learning/
最新研究顯示,手寫能激發大腦更廣泛且深入的活動,有助於記憶和學習。與打字相比,手寫需要更精細的動作,促使大腦更積極地處理資訊,強化神經連結,尤其對兒童的學習效果更為顯著。研究發現手寫能提升辨識字母的能力,並促進大腦區分相似字形(如b和d)的能力。儘管數位科技在教育上具有優勢,但過度依賴可能導致認知卸載,降低學習效果。
+ 我一直覺得手寫筆記比較有效,因為我必須整理和思考才能寫下來,這篇文章證實了我的直覺!
+ 雖然數位工具很方便,但這篇文章提醒我應該鼓勵孩子多練習手寫,尤其是學習字母時。
#教育 #神經科學 #學習方法
Why Writing by Hand Is Better for Memory and Learning

Engaging the fine motor system to produce letters by hand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learning and memory

Scientific American
🌘 咖啡因依年齡影響睡眠期間大腦複雜度和臨界性
➤ 咖啡因如何影響睡眠時的大腦複雜度與臨界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090-z
這項研究分析了40名受試者在攝取咖啡因(200毫克)和安慰劑條件下的睡眠腦電圖(EEG),發現咖啡因能增加大腦複雜度,使腦波頻譜的1/f斜率降低,並減少長程時間關聯性。這些影響在非快速動眼期(NREM)睡眠期間最為顯著,顯示咖啡因可能使大腦趨近於臨界狀態,並促進更多元的神經動力學。年輕成人(20-27歲)在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的變化比中年人(41-58歲)更為明顯。研究認為咖啡因可能增加神經興奮,使大腦更接近臨界狀態,尤其是在NREM睡眠期間。
+ 難怪喝咖啡會影響睡眠品質,研究結果很清楚地顯示了咖啡因對大腦活動的影響。
+ 這研究很有趣,發現年齡會影響咖啡因的作用,提醒我們要注意咖啡因攝取量,並考量自己的年齡層。
#神經科學 #睡眠 #咖啡因
Caffeine induces age-dependent increases in brain complexity and criticality during sleep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Caffeine ingestion shifts sleep EEG towards higher complexity and criticality, flattening the 1/f slope and reducing long-range temporal correlations, reflecting enhanced excitation, especially in younger adults and particularly during NREM sleep.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