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要過年了
上嘟來巡一下田水

順便分享不得了的特級凍頂
茶葉比一般凍頂壯碩
經老師傅四次反覆烘焙
口味厚實 有重量 卻沒有負擔
(容易心悸如我
完全沒有不良反應)

第一沖就是熟果韻
甘醇至極 五臟內腑都被安撫
沖到第四道 有明顯收斂性
餘韻還是很長 唇齒留香

小方杯自己手捏的
用的是日本瓷土
需仔細斟茶 小口啜飲

#火與土的試煉
#浮日喝茶

這兩日並有幸賣出幾件陶。

作品被陌生人收藏,以器物換取錢財固然是很棒的報酬,但身為製陶者這還有一層意義:我的陶件彷彿不證自明了,它進入了他人的生活,交由他人去決定使用。

柳宗悅對於民藝與工藝的看法-如今已廣為人知-「器物之美在於用」,「被使用的器物才有生命」,無疑地是這層意義的最佳詮釋。

售出作品中,有兩件是同個時間完成的高台(《嘉木》)。

高台通常有兩個作法,一是倒過來從底部開始拉胚,一體成形;另一是分成上下兩部分,先做上盤再做下柱,再接合。

看步驟就知道第二法比較繁複,不過它能做出更為細緻古典的效果。

需要接合的高台,比較有變形或失敗的風險。接合時需注意力道與乾濕度,盤面太薄易變形,太厚則憨拙;台柱脖子太細支撐不良,太粗不夠細膩。

終歸說來,就是要找到所有元素的恰當比例。

這個款式的高台我自己是衷心喜愛,可說是很接近我本源的東西(有點難形容:很直覺地選擇了這樣的形式而且沒有懷疑;天生偏愛?)。

老師也說「一看就是妳的風格。」

能送到有緣人手中滿開心的。雖然自己還是有一點點,一點點而已,真的就一點點,的捨不得。

#火與土的試煉
#mhclaireceramics

近日專心致志處理手邊現存土胚,並替素胚施釉。

好幾個手捏的、15 到 30 公分不等的器物(並未定義如何使用,也可以只是個擺件),形體有了,但還不曉得怎麼做下去,得繼續考慮。

想起有些電影導演推敲一個劇本,有些小說家替一個故事收集素材與背景,都可以用上好幾年,如此說來業餘如我的慢火琢磨,應屬非常合理。

#火與土的試煉
#mhclaireceramics

上禮拜完成了這個物件,現正等乾燥然後進素燒窯(土胚沒有100%乾燥就進窯很危險,窯會爆炸😅 陶就是你不能跟它急。只有你配合它的速度,沒有它來遷就你)。

這件器物是一個長方體,四面刻了圖案(四面皆不同),頂面保持完整,底面挖空。

這麼做使得它有燈罩的作用,可以在裡面放蠟燭,從裡頭漫射出影影綽綽的暖光。

另一個用途其實是拿來當茶檯,放置茶杯,如此茶席上形成高低,錯落有致,視覺會更豐富(更花俏😆)。

常在想,其實完成了的土胚根本不算什麼,沒有釉燒 / 柴燒完成的話,這件器物根本沒有真正誕生。以往對著土胚高興的心情,現在已經比較平淡了,知道來路還長挑戰仍多;但還是不妨礙我為此多功能的玩具,獨自高興個幾天。

#火與土的試煉

清晨時醒來,在陽台看見五隻肥嘟嘟的松鼠,安安靜靜又速度飛快地啃著烏桕的果實,一顆一顆捱在嘴邊去果皮,吃得不知有多仔細。

回到書房,眼尖注意到牆上拓印了木漏れ日(こもれび),不確定是以往就有還是秋光角度緣故。住進這還不到一年,跟這屋子體驗過冬春夏,如今輪到秋。

午時仔細煮了水,用《漣漪》最稱手的一只蓋碗,慢泡白鷺東美。這次水溫低了多,每沖浸泡更久。等待茶湯成熟時,不自覺閉著眼,差點進入冥想 / 夢鄉。

恍恍惚惚間,突然想起旭仔,那個自比為一隻永不落地的飛鳥的人物,有著渴愛卻又愛無能的心。大概是因為「白鷺」這品種名美得有點過分,聯想所致。

#浮日喝茶
#火與土的試煉
#陽台報告

昨天泡的白鷺東美不夠香,覺得是秋老虎日頭赤焱焱,水過熱的緣故。

今天改喝老文山包種。第一道滋味全在香氣,二三逐漸化開,第四道最甘美,狀態好到讓我驚詫。不知不覺就全部喝完了(我泡茶往往每道只喝一半,健康考量)。

以這款老茶,來幫第四個《漣漪》蓋碗開杯啟用。碗身有淡到乍看看不見的粉紅與黃,如同雨後蜻蜓在平靜湖面上的那一次次踮腳尖。

#火與土的試煉

之前就開立了一個陶帳,分享自己龜速前進的成品;當時只想著先紀錄。然而夏天的釉藥課結束時,被老師一句「無論如何先展示出來」給觸動;儘管心中仍有有諸多猶豫,還是咬著牙做了。因為這大概是一件「想得越多越不會去做」、或者太過用力會適得其反的事。

總而言之,雖然正式的中文名稱還沒有著落,但就以國外陶作家習慣的方式替此帳命了名(他們都是真實姓名當道)。

手邊本有的陶件大部分已與我緊密生活;不過今後做成的作品——除了我還在實驗或發展的器物(我會註明清楚)——都會以販售為第一優先(請如下圖)。有看上喜歡的物件可以私訊聯繫。

類型主要都是餐盤、花器、茶道具等日常器皿。我雖替器皿分了類,然而怎麼使用都看選購人的心念,覺得順手、能進入你的生活,安住其中,就是它最好的歸處。

#火與土的試煉

粉紅色蓋碗是前一個階段的作品,今年陸續做了第二次(嚴格說來,還是第一次),是用上藍色釉下彩的這款,名《漣漪》。

使用上,誠實說,還有很多可以精進的地方。直到自己真正滿意的那一天、那一個蓋碗真正燒製成功時,我會自信地微笑,宣告「就是它」。

希望不會太久。

#火與土的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