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天主教徒曾和一个新教徒激烈争论,结果他们各自说服了对方,天主教徒变成了新教徒,而新教徒变成了天主教徒。」 #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学说不仅本身是不正常的,而且在实际中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和削弱的力量。从心理学角度看,它符合通过托辞或自欺来逃避个人责任和承诺的一般倾向。在其他地方,他认为这是当代社会不适的症状。人们太容易“在事物的整体中,在世界历史中迷失自我”,把自我的个体身份淹没在诸如时代精神或人类进步这一类集体观念中;当代黑格尔哲学的魅力之一便是,它似乎向这一类的态度致以学术上的尊敬。不过这不是全部,因为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学说清楚地支持一种行为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伦理首先在世界历史中找到其具体的表现,在这种形式中,伦理成为世人的任务”:换言之,后者被用来认识他们所属的历史领域的“道德实质”,令其在行为中与此相吻合。因此,伦理模式被公众、被客观所同化。一个人要使自己成为道德行为者,就意味着承认自我在公认的社会秩序中的位置;而且,遵循这种秩序,我们将获得黑格尔所说的“真实的自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发觉自我在宇宙中获得完满和“实现”。」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
「换言之,他的目的不是像学校校长或学究式的教师那样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也不打算像高高在上的权威那样,以专制的方式“强迫一个人去接受一种意见、一种观念、一种信仰”。相反,他想“从背后”接近人们,诱导他们进入一个立场,使他们经由内在的思索,退后一步,作出重大选择:是留在原处,还是进行根本的改变。无论如何,他们作为个体的这种自由和自主都必须得到尊重;一旦他们看清并深刻理解相互对立的生活观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最终就还是要由他们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走什么样的路。但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根本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立场的本质和局限性。正如克尔凯郭尔所竭力强调的,特别执着于某一观念的人们尤其容易自欺欺人,用符合此种观念的方式来阐释呈现在面前的一切,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
「伴随这些趋势的是另一种倾向,即人们认同难以确定的抽象术语如“人性”或“公众”,由此不再对自己的所思和所言负有个人的责任。大致说来,数量给人以安全感:“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为了得到一种见解,他们不得不在数量上结合起来。”在实际行为这一层面上多少也有类似的看法。人们喜欢说自己是“按原则”办事,不过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说的原则来自纯粹外在的或客观的权威,与行动者本人的喜好或关切无关,所以,我们可以“‘按原则’做任何事情,并且逃避一切个人责任”。克尔凯郭尔在其他地方说过,“没人,没有一个人,敢说我”;相反,“腹语术”变成了一种严格规定——普通人成为公共意见的传声筒,教授成为理论假设的传声筒,牧师成为宗教思考的传声筒。所有人都以不同方式成为抽象概念的奴隶,他们视这些概念为独立存在的现实。他们不愿面对这一事实,即人人最终都应对自己的生活、品性和观念负责,相反,他们躲入具体化的观念和信条这一剥夺个性的领地里。」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