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一个无痛学习语言的#生活小技巧
在想学的语言领域找两三个油管博主,两三个播客,两三本常见教材,两三个热门app。
以上内容按心情刷进度即可。

还可以准备相应语种的歌单影单电视剧集,用于调剂心情(顺便学习)。

要点:
1.找自己喜欢的,看着听着用着觉得顺的教材/博主/播客。再多人安利不如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不要用,觉得不顺就立刻踢出收藏夹,致力于打造舒适学习氛围。

2.抛弃完美主义,专注于花式刷进度。

2.1.能理解材料的80%就可以继续往下刷进度,不需要理解90%甚至100%。

重要的东西(比如你好/再见/谢谢)在每份材料里都会出现,这次没学会下次就学会了。没有重复出现的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要的东西以后再说。

2.2.只能理解材料的60%,或者能理解很多但是没有明白最关键内容的时候,换份材料刷。

比如博主甲的视频按顺序看到第X集,看了2遍还是不得要领,就开始刷博主乙。觉得词汇绊住了自己,就找个能学单词的app开始刷,刷一阵子再回去看油管博主。
比如刷单词刷到水果蔬菜衣服裤子鞋子开始头晕,扭头就去听播客。

2.3.觉得自己掌握了80%的内容,可以略过重复的教程。

不需要把每份材料的每一集都认真学习。很多话题学会一两种表达方式足矣,初学者最重要的是刷进度。高级的表达方式以后再说。
比如在播客丙处学会了如何点餐,听播客丁的时候就可以跳过相应的内容。

2.4.学会按暂停,不需要每次刷完一整集。
今天睡前看半集,明天再看另一半,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要让学习影响平时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活动。

3.悠闲并且见缝插针地学习。
做家务/备餐/周末赖床/任何不想睁眼但是又睡不着的时候都可以听播客。
等公交等地铁/被墙国新闻trigger到/觉得焦虑想刷手机并且停不下来的时候都可以刷单词。

高压力学习心态:
我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xxxxxx!

零压力学习心态: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学着玩儿吧!

4.累的时候就休息。
#摆烂 大法好,摆会儿烂再学效率更高。停止把自己当作机器的非人性化行为。如果有人能做到每天坚持学习那很厉害,但和我没关系。我要是能一边让自己觉得轻松愉悦一边还学到东西,岂不是更厉害。

以上是我总结的#无痛学习法。用起来太舒服了,想安利给每个想自学外语但是不知从何下手的人。

在这串底下更新一些#学习小技巧 吧。

社恐友善的单人提高口语方法之用语音输入法改善发音:

1.苹果的设置→通用→键盘,启用听写并添加想学的语言。然后对着备忘录或者任何可以输入文字的窗口,打开语音输入,练习发音。

苹果输入法的语音识别做得挺烂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它能听明白你在说什么,说明你的单词发音和句子语调基本到位了,尤其是语调。我有时嘴瓢单词说糊了,调子挺对,它也识别出来了。

如果听写出来和自己想说的不是一个东西,就是发音和语调哪里不太标准。

说来好笑,本中文母语者因为说的中文不那么符合“标准”,苹果识别我的中文竟然是效果最差的。其次是英文。剩下几门学着玩儿的语言语音识别率都相当高,很少需要手动修改。

如果有音频,可以听几遍,模仿之。跟着录音念课文,跟着电影学台词都是很好的提高口语的方式。语音输入法可以轻松检验学习成果。

没有音频的话:
设置→辅助功能→朗读内容,开启朗读所选项。把想说的句子/单词打出来,选中,让苹果系统读一遍。

安卓系统的朋友们可以用谷歌翻译做同样的事情。

2.苹果手机可以把Siri改成想学的语言,然后和它说话。

比如对Siri说「timer 10 minutes」,它就会设置一个10分钟的计时器。对语言新手非常友善,都不需要说完整的句子,只需要蹦几个关键词出来就行了。

并且,Siri有时候会重复一遍完整的指令,可以照着学。相当于Siri教你说外语……

如果不会说正在学习的语言中的「计时器」,那也没关系,Siri在别的语种中也是可以识别「timer」这个词的。

举例
不会说计时器的我:
Timer diez minutos.

Siri:
Empezando la cuenta regresiva de 10 minutos.

还是我:
谢谢学会了!La cuenta regresiva!

还可以没事就问问Siri今天天气如何,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天气如何,明天天气如何,接下来3/5/7天的天气如何。

还可以和Siri说很多,想说什么说什么,会说什么说什么。(对它说想死/不想活了的话它会问你需不需要上网搜索自杀干预相关内容,还挺贴心。)

学语言的重要环节「说」,就这样完成了单机版操作。毕竟要抓取聊得来的外国人和自己聊天是很难的事情,还要学习不同的社交礼仪,社恐人想想都头疼。

#学习小技巧 推荐一系列学语言app,可以在闲得无聊/等公交地铁/发呆时消磨时间,顺便学习。

本期推荐国区没有的app:
Infinite XXX

以英语为例https://apps.apple.com/hk/app/infinite-english/
开发者开发了一系列的infinite,可谓是菩萨。目前有:德法西意葡俄日韩。

适用人群:
初学者。想学生活化词汇的人,学单词很头痛的人,非常害怕语言类app一上来就生词轰炸的人,每次都想满分通关且不能满分会很烦躁但自身注意力有限的#ADHD,想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人。

优点:
1.内存小
比起动辄几百MB的语言类app,才30MB左右的infinite系列简直是小而美。

2.无需联网,不用注册
可以把网络权限关掉这样就没广告了,也不影响使用。我都快通关了才发现其实有注册登录选项,但不注册一点都不影响使用。

3.轻松无负担
以西语为例,一共18个专题,每个专题也才10个左右单词,分成12个小单元学习,还有可爱配图。完全不用担心记不住。
语言类app最可怕的就是一上来就生词轰炸,这谁记得住啊?本系列app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恐怖情况,又是配图又是分成小单元,一遍又一遍复习巩固,将学习过程碎片化+游戏化,让学习者没压力。

4.容易通关
不论是每个小单元还是全部内容,因为单词总量少,学习过程又轻松,所以很容易刷完。每次注意力只需要集中一小会儿,个人认为很ADHD friendly。如果是多邻国那种单元很多的app,不知别人用起来怎样反正我会疯掉。

last but not least
5.用图像学习单词,符合人类习惯
虽然界面和单词表是英文的但英文词汇有限且想学别的语种的朋友不用担心,因为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需要*用英文,都是用图像。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课程/app在用英语教我想学的语言而我还得重新学一遍英文不然看不懂有些单词」这种情况,很操蛋。本系列app也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缺点:
国区没有。
国区的朋友们不好意思了,才发现国区没有这个app。有条件还是找找攻略在网络上先润一遍,可以获取更多的资讯,看到更大的世界,用上更好的app……

图片:
1.开发者及其app
2.专题界面
3.点击专题右上角查看英文单词表
4.点击右上角切换为目标语言的单词表,点击单词有发音

学习过程就是彗星撞地球,可以看开发者提供的截图,或者自己下载了玩一玩。挺有意思的。

#学习小技巧 看了苹果商店教育类app的排名,多邻国这种用户体验一般般、学习模式也一般般的app竟然在国区和港区都名列前茅,真叫人翻白眼。决定多写几个语言类app安利。

推一个我断断续续用了六七年的app:DROPS系列
字数不够放链接,商店搜drops就有。

适用人群:
完全覆盖上条嘟的适用人群,加上从初级到中高级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想增加词汇量的人,尤其是#ADHD。DROPS系列简直是ADHD super friendly,因为免费用户每天只能学5分钟,所以在这5分钟里可以竭尽全力集中注意。

优点:
1.语种多
希腊语和希伯来语都有,西班牙语也分西班牙和墨西哥,世界语也有。但不是所有语种都有独立app。

2.专题多
不仅专题多,官方还会维护更新、添加新的词汇专题。

3.游戏化
音效超可爱。官方的视频无法体现学习乐趣,实际上学习过程中滑动手指搭配音效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点体验比多邻国好太多。详见录屏

4.图像+文字辅助
因为drops的词比上期推荐的infinite要复杂多元,还有词组和句子,所以开发者贴心地采用了图像+文字的方式,如果一瞬间不记得图片对应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点击查看文字说明。

5. 自主性强
不需要学完一个专题才解锁下一个,点进专题单词表还可以屏蔽已经学会的词,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来说都很友善。毕竟没人想学一遍又一遍你好再见。

6.无需翻墙

缺点:
1.免费用户每天只能学5分钟,想多学还不行。
本人早在2017年就花了648人民币买断了这款app,后来没有终身会员了。刚买的时候还后悔,因为无限时间以后就没有抓紧5分钟学习的紧迫感了。
现在单种语言+无限时间的价格是323人民币/年,所有语言+无限时间的价格是508人民币/年……朋友们还是每天白嫖5分钟吧,学到就是赚到。

2.偶尔卡顿
学习过程很顺畅,但5分钟结束时偶尔会卡顿,点击个人资料偶尔也会,不确定是我手机问题还是app问题。但学的时候很顺!

3.部分语种没有独立app
中国大陆屏蔽了它家all in one但留了很多单独语种的app,不懂。算留了条生路吗?这个不是它的缺点,是中国大陆的缺点。

给免费用户的tips:
下载app后任何购买/试用都不要选,能点叉就点叉能后退就后退,然后就可以白嫖啦!
点击专题右下角的「i」图标可以在浏览单词表时屏蔽已经会的词,节约时间学新词。

写给#ADHD 的语言类#学习小技巧
保持轻松愉快以逐渐开启上瘾模式。

不论是对游戏化的app上瘾,还是刷毛象 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tiktok甚至是刷新闻网站上瘾,总之一旦开启上瘾模式,脑子就在自动学了。把平时容易上瘾的东西换成自己在学的语言,每天就莫名其妙都在学习了。

替换旧习惯:
1.觉察自己每天刷手机时都在看什么
2.把让自己上瘾的中文app卸载
3.替换成所学语言的app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如果是网页就添加到主屏幕

举例:
如果每天刷毛象停不下来,就把app/网页删了并注册所学语种相关的实例,再把新的实例网页添加到主屏幕。

千万别觉得自己在学习。告诉自己「我就是在玩手机,看不懂这篇就看下一篇。」跟电视频道换台一样,随便看看。

培养新习惯:
1.找个自己喜欢的用着顺的app
2.放松心态假装自己在玩游戏
3.玩到快吐的时候干点别的
4.不想吐了再继续玩

我在上条嘟提到的#drops 学,刚开始没开启上瘾模式,最近开启了。结果一共学了890词,其中491个词是过去7天学的。

合理利用ADHD容易上瘾的特质啊朋友们!一旦上瘾模式在学习方面开启,ADHD就是最强的。神经典型发育者们都羡慕哭了好吗。

更新了个#无痛学习法 #学习小技巧
本文适用于培养日常学习习惯,而非备考。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学不下去了。(太长了分两篇写了其实在我眼里是一篇。)

自由世界链接:
如何可持续学语言(上):开心学习
https://matters.town/@xunhuan2046/391327-%E6%8C%87%E5%8D%97-%E5%A6%82%E4%BD%95%E5%8F%AF%E6%8C%81%E7%BB%AD%E5%AD%A6%E4%B9%A0%E8%AF%AD%E8%A8%80-%E4%B8%8A-%E5%BC%80%E5%BF%83%E5%AD%A6%E4%B9%A0-bafybeibtnbbeiaoyke2iznrskx5yb6syssgdumokhhdzcktbyc36n3bi4y
如何可持续学语言(下):舒适学习
https://matters.town/@xunhuan2046/397549-%E6%8C%87%E5%8D%97-%E5%A6%82%E4%BD%95%E5%8F%AF%E6%8C%81%E7%BB%AD%E5%AD%A6%E4%B9%A0%E8%AF%AD%E8%A8%80-%E4%B8%8B-%E8%88%92%E9%80%82%E5%AD%A6%E4%B9%A0-bafybeidudljek3ix53fnwcxx4274p3e3fzrgnn3st5bwpaaplcvko6uq7i

墙国链接:
如何可持续学习语言(上):开心学习
https://xunhuan2046.bearblog.dev/asdyvoesqm/
如何可持续学习语言(下):舒适学习
https://xunhuan2046.bearblog.dev/fuljscrtca/

我要把毛象玩成newsletter了……

更新:增加了墙国链接,我自己测试能看见,如果墙内的朋友看不见的话戳我一下。

分享一些关于语言学习的#无痛学习法 #学习小技巧,可以搭配上条嘟的「如何可持续学语言」一起食用。

1. 差不多得了
如果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单词怎么也不能完全记住,只能记得个七七八八,那就差不多得了!人类的大脑在记忆方面完全比不上机器,生而为人,大脑的功能就是这样有限,所以没有任何必要要求自己「一次性掌握100%的内容」。

2. 蒙对也是对
属于1.的衍生。都蒙对了,还要在内心谴责自己「没完全掌握」吗?差不多得了!

3. 以后再说
同属于1.的衍生。不懂的以后再说,记不住的以后再说,学不进去的以后再说。先把能懂的、记得住的、学得进去的塞进脑子,就差不多得了!

4. 专心致志,是学不好东西的
朋友原话。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盯着眼前一小片要学的东西,就会失去视野外广阔的天地。

详细解说:
一旦抱着「差不多得了」的心态学习,你会发现学起来飞快:学100个单词,就会看100个单词都眼熟,就算只记住其中50个词的大致意思,只掌握10个词的具体用法,也比勤勤恳恳学了10个单词记住100%要强太多了。——后者的「专心致志」,会导致了失去90个看起来眼熟的词,错过至少40个词的大致意思。

对我而言学语言的要义就是开心舒适轻松愉快(见上条嘟)和「差不多得了」。

总之,真的,差不多得了!

(不确定是否有墙国无梯的小伙伴看不了上条嘟的matters链接,有的话戳我一下我找个墙内能看的博客搬运过去。)

#无痛学习法 #学习小技巧 之「把自己当婴儿/小孩儿」
依旧是适用于非备考状态。

大人学语言不如小孩就是因为大人已经会刻意学习了,放松不了,还会怪自己没天赋没毅力。小孩学语言没这个责怪自己的意识。

刻意学习挺好的,学什么都管用,就是学语言不太管用,因为语言就不是刻意的东西。

想想自己在学习语言中对待自己的方式,用来对待婴儿/小孩儿,ta能学会吗?如果能,那你也能。如果不能,那你也不能。

比如,在责怪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自律的时候就想想:一边让小孩学习,一边责怪ta,能学会吗?能学会就有鬼了。责怪批评甚至辱骂小孩,只会让ta不想学习。

再比如遇到不懂的东西了,内心冒出「好难过啊我看不懂了」,就可以想想:婴儿会这个吗?我现在学语言,就等于小婴儿学说话。婴儿还没学这么深,婴儿不会,所以我也不会。不会,就是正常的。哪个婴儿能一点就通?

又比如在自己状态不佳的时候想逼自己多学点儿,就可以想想:逼小孩是不是只会适得其反?那就休息好了再上路吧!

婴儿和小孩就是需要温柔耐心和循循善诱,你也一样。

我小时候认字早是因为我妈天天指着童书给我念故事:https://m.cmx.im/@xunhuan2046/110509305513276118

如果你没有一位耐心的妈妈,那就自己给自己当妈妈,把自己变成「耐心的妈妈」,然后温柔地对待「婴儿/小孩儿」——自己。

污染有害身心健康详见置顶 祝大家离开有毒环境 我先润为敬 (@xunhuan2046@m.cmx.im)

我妈每次给我叙述我小时候「在话还说不利索的时候就识字了」,都在不停夸我聪明,小时候我听了的确洋洋得意,现在我再听的感受就是: 我的妈呀,有哪个家长能像你一样天天一个一个字指着童书给我念故事还要顺着我的心意「再讲一个!再讲一个!」讲到自己讲不动为止??? 小时候我听她讲的确是很得意很高兴「哇妈妈说我好聪明耶」,现在再听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随便哪个没有严重障碍的小孩扔给她这样耐心地教,都会变成「聪明小孩」。她既不打击小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不过分管教,还耐心到所有人看了都折服。她也不是纯粹的家庭主妇所以时间多所以天天给我讲故事,她那时候还要忙事业……太恐怖了。完全无法想象。 而且她都不是在刻意教我认字,是念故事念到最后别的阿姨跟她讲我认字了(据说是我指着童书给来我家玩的阿姨念故事……),她还觉得不可能。直到后来买了识字卡片给我,才发现是真的认了不少字。 教育学家可以做个实验看,每天给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小孩一个字一个字指着童书念故事,每天这样绘声绘色念三四五六个故事,重复念同几本故事书,我看至少90%的小孩都能一不小心就学会了认字。 就跟#刻意练习 那本书里提到的,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天赋,而是练习的结果。并且我觉得很多时候人并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小时候练习了什么,长大以后则是因为太喜欢所以没意识到自己在练习。 教育激发人的潜能,挺有意思的。我劝我妈搞教育,但她说没文凭别人不信。等我以后有精力了也研究看看。感觉大部分中国人(洼地人)都被埋没了,因为中国的教育很不行,只会培养做题家。

长毛象中文站

#学习小技巧 之一边动一边学,适用于有点学不下去但又不想放弃的时候。

虽然学不下去最好还是休息一下,但是按老中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休息有时候反而比逼自己学习更让人焦虑,所以我推荐一边动一边学。

找一些心率不会飙升的运动,动两下再学一下,或者学两下就动一下。可以一边用app刷单词/上网课/听播客一边动,也可以把书摊在桌上,看两页就离开桌子动一下。

推荐一些我在学习时会做的运动:

1. 蹲
深蹲太累了那就浅蹲(字面意思,就是浅浅地蹲)。我有时候就目光呆滞两手捧着手机看着在背的单词,然后浅浅地蹲一下。

2. 踢腿
前踢腿侧踢腿都行,别一直坐着就行。

3. 拉伸
尤其推荐拉伸,我觉得拉伸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没事就做一做的运动,反正做起来也不累。一边学一边放松肩颈腰背和四肢。

就算累到躺/趴在床上学,依然可以尝试:

4. 躺着的时候腿抬高靠墙,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

5. 趴着的时候轮流抬小腿,虽然这个动作锻炼效果不太明显,但是挺好玩的。

以上推荐都是无器械,因为我家没器械。如果你家有万年积灰的跑步机/椭圆仪/自行车仪那就更好了,可以一边学一边在上面暴走,发泄情绪的同时锻炼身体。

ADHD上瘾模式之60天刷完#drops 将近3000的西语词组,感觉爽飞了并且不过瘾所以还想再学点,于是打开了#多邻国 #duolingo,被更新之后的用户体验气晕。

现在才吐槽是因为旧版用户体验本身就不佳,所以很久才打开一次。没想到它的用户体验还能越来越差……

之前看tl有人发出疑问多邻国团队是不是有中国人所以一直鸡娃,我也有同感。现在不仅是鸡娃,而且还强奸用户。新版没有跳过单元的选项了(只有跳过一整章),并且看别人反馈说多邻国去掉了网页版的生词表,最后把网页版也改了。

还有用户吐槽说本来每个单元有标题,能方便地复习,现在也没有了。所以现在多邻国不仅看不到每个单元学习的内容,而且为了看到单元标题还得一个个点击……

你不给我看我在学什么,我怎么知道我在学什么啊?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那我学个毛线啊?

多邻国把利于学习的东西淡化甚至直接去掉了,让用户沉迷于语言学习版奶头乐,能吸引大量用户。就这么说吧,多邻国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让所有人免费受教育学语言」了,而是「尽可能地培养用户粘性」,为此既能强奸用户(无法跳过小单元/弹出连续X天学习提醒时没有拒绝选项),也能去掉让人学得清楚的功能(生词表)。

对我这种2015年注册的老用户来说,感觉很恶心。本来快速刷完一个语种,就能进行下一步学习了(比如有些人结束了英语学习,还会用英语学一遍中文),现在根本刷不完。

我还经常看人(有朋友圈的中国人也有fb的外国人)吐槽说多邻国打卡多少天,实战技能约为零。并且大家会以为这是学习语言的常态。

这*不是*学习语言的常态!!!
要想实战技能不为零可以刷一下#drops#memrise(顺着这条嘟往上爬一下)再不济也刷一下油管吧!!!如果你刷多邻国是为了实战,赶紧卸载吧。刷着玩玩差不多。

多邻国的优势目前仅存:免费。
它在我眼里的定位是:没事刷着玩一下能学习literally一点点语言知识,可以连胜打卡截图发朋友圈炫耀的app。——重点是刷着玩和打卡,而非「学习语言」。

待我下篇写各家app的优劣和使用场景/我眼中的定位。

(长毛象排版看着累,拉到底下有博客链接)
横向对比了3个语言学习类app #drops #点滴学语言 #memrise #忆术家 #duolingo #多邻国

- 省流版/学习场景

Drops
适合碎片时间学习生活词汇和简单短语。如果你有一堆基础的动物植物地理物理化学医院邮局超市家庭亲属相关词汇不会说,用它!
Memrise
适合学单词、基本动词以及生活常用短语。如果你已经学习了少量词汇,却很无法开启简单的对话,用它!
Duolingo
适合刷着玩,辅助检查有什么不会的知识点,不适合用来学习。如果你想消磨时间,用它!

- 我眼中的定位

Drops
没事刷一刷,生活相关词汇量噌噌上涨。吃喝玩乐词汇量增加了!
Memrise
除了词汇,还能学习基础的动词和实用句子。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公共场合尬到无法点餐了!
Duolingo
我到底学了个啥啊,虽然能看懂一些了但是,怎么一句也用不起来?

- 个人评分

Drops
学习逻辑 ★★★★★
奖励机制 ★★★☆☆
自主掌控 ★★★★★
内容实用 ★★★★☆
社交互动 ★☆☆☆☆

优点:生活词汇种类丰富,免费版每天可学5分钟。
缺点:以词汇为主,句子太少了。

Memrise
学习逻辑 ★★★☆☆
奖励机制 ★☆☆☆☆
自主掌控 ★★★★★
内容实用 ★★★★★
社交互动 ★☆☆☆☆

优点:实用,每个单元不仅有单词而且有生活中能上的句子。
缺点:只有网页版免费,app需付费。

Duolingo
学习逻辑 ★☆☆☆☆
奖励机制 ★★★★☆
自主掌控 ★★☆☆☆
内容实用 ★☆☆☆☆
社交互动 ★★★★★

优点:免费,社交属性强。
缺点:不适合学习,用户体验逐年变差。

优劣对比太长了以至于整篇分三段也放不下……移步:

自由世界链接
https://matters.town/@xunhuan2046/401473-%E6%B5%8B%E8%AF%84-%E6%A8%AA%E5%90%91%E5%AF%B9%E6%AF%94%E8%AF%AD%E8%A8%80%E5%AD%A6%E4%B9%A0%E7%B1%BBapp-drops-memrise-duolingo-bafybeifqtfsoh2kzgiwvgmwybecy4dct2upkr2nmxvo6f7etctp7pshwfa

墙国链接
https://xunhuan2046.bearblog.dev/appdropsmemriseduolingo/

#长毛象安利大会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为什么从没见人安利#Quizlet 象上连个tag都没有难道大家都不知道这么好用的东西?

说到做单词卡片大部分人都会想起#Anki,然而在我眼里Quizlet上手更快并且更实用。

- 原因
1.制作卡片时有语种可以选择,这就意味着
2.不需要自己手动输入全部内容,它会自动弹出你想学的单词和释义,点击一下就可以了,并且
3.单词卡片自带发音!!!

其它优点
4.有网页端,方便操作
5.app免费(底部偶有广告)
6.没有被墙,内网适用

众所周知,「用英语学英语」效果比用中文学更好。其它语言也是一样。

- 举例
我在学西班牙语,已经记住了la muñeca的一个意思「玩偶」,还没有记住另一个意思「手腕」。我希望自己能用西班牙语学这个词并且记住它的意思。

于是我在Quizlet编辑学习集制作单词卡,选定语种为西班牙语后,在词语一栏输入了「la mu」几个字母,系统就*自动跳出*了三个选项,第一个就是「la muñeca」。

选定后我点击定义一栏,继续选定西班牙语,系统又*自动跳出*了三个选项,第一个就是我能看懂的「la parte que conecta la mano con el brazo」连接手和手臂的部位。

点击保存,单词卡片就做好了!使用时还可以点击听取西班牙语发音。(点击视频听一听它的发音,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整个制作过程一共输入了4个字母,点击了2下屏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系统帮我输了几个字母。)

- 总结
Quizlet和同类单词卡片应用anki比起来缺点是没那么多复杂的花样,优点是简单易上手,全程操作非常傻瓜,不需要有任何写码经历。(我看过别人给anki卡片添加发音的教程,看晕了,放弃。)甚至不需要自己输入全部内容!太方便了!!!

不过我个人并不会以单词卡片作为学习语言的主力,只是偶尔拿它辅助一下。

往期安利Infinite系列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0245222951029571

往期安利Drops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0245641251810884

还想安利memrise的不过一直没来得及写,推荐使用网页版,免费!

横向对比drops memrise duolingo(上条嘟)

污染有害身心健康详见置顶 祝大家离开有毒环境 我先润为敬 (@xunhuan2046@m.cmx.im)

附加媒体:4 张图片 #学习小技巧 推荐一系列学语言app,可以在闲得无聊/等公交地铁/发呆时消磨时间,顺便学习。 本期推荐国区没有的app: Infinite XXX 以英语为例https://apps.apple.com/hk/app/infinite-english/ 开发者开发了一系列的infinite,可谓是菩萨。目前有:德法西意葡俄日韩。 适用人群: 初学者。想学生活化词汇的人,学单词很头痛的人,非常害怕语言类app一上来就生词轰炸的人,每次都想满分通关且不能满分会很烦躁但自身注意力有限的#ADHD,想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人。 优点: 1.内存小 比起动辄几百MB的语言类app,才30MB左右的infinite系列简直是小而美。 2.无需联网,不用注册 可以把网络权限关掉这样就没广告了,也不影响使用。我都快通关了才发现其实有注册登录选项,但不注册一点都不影响使用。 3.轻松无负担 以西语为例,一共18个专题,每个专题也才10个左右单词,分成12个小单元学习,还有可爱配图。完全不用担心记不住。 语言类app最可怕的就是一上来就生词轰炸,这谁记得住啊?本系列app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恐怖情况,又是配图又是分成小单元,一遍又一遍复习巩固,将学习过程碎片化+游戏化,让学习者没压力。 4.容易通关 不论是每个小单元还是全部内容,因为单词总量少,学习过程又轻松,所以很容易刷完。每次注意力只需要集中一小会儿,个人认为很ADHD friendly。如果是多邻国那种单元很多的app,不知别人用起来怎样反正我会疯掉。 last but not least 5.用图像学习单词,符合人类习惯 虽然界面和单词表是英文的但英文词汇有限且想学别的语种的朋友不用担心,因为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需要*用英文,都是用图像。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课程/app在用英语教我想学的语言而我还得重新学一遍英文不然看不懂有些单词」这种情况,很操蛋。本系列app也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缺点: 国区没有。 国区的朋友们不好意思了,才发现国区没有这个app。有条件还是找找攻略在网络上先润一遍,可以获取更多的资讯,看到更大的世界,用上更好的app…… 图片: 1.开发者及其app 2.专题界面 3.点击专题右上角查看英文单词表 4.点击右上角切换为目标语言的单词表,点击单词有发音 学习过程就是彗星撞地球,可以看开发者提供的截图,或者自己下载了玩一玩。挺有意思的。

长毛象中文站

#长毛象安利大会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再安利一个:苹果系统自带的词典。

- 如何设置
设置>>通用>>词典(在语言与地区下面那行)

- 使用效果
如图123

- 使用方法
1. 主屏幕
直接在任意部位下滑屏幕,会出现一个搜索栏,输入想搜索的词即可。

2. 非主屏幕(比如打开了app)
从顶部下滑屏幕,再从任意部位下滑屏幕,在搜索栏中输入想搜索的词。

较低版本系统做不到2.所以得先回到主屏幕再下滑屏幕。

3. 正在编辑文本或阅读书籍
选中文本后点击「查询」。手机屏幕大小有限,选中文本后可能看不见查询,需要左滑一下或者点击右边的小三角。

- 优点
1.方便,只需下滑屏幕或选中文本
2.快捷,毕竟不用打开app
3.下载后无需联网

- 缺点
1.语种并不全面,不能自己添加词典
推荐点开看看有没有自己在学的语种。虽然主流的英西德意法葡日韩都有,甚至还有粤语希伯来语,但是没有希腊语,我很伤心。

2.偶有系统bug,输入时键盘会消失。
解决方案是点一下搜索栏右边的「取消」,再次下滑屏幕,键盘就会出现。如果又消失,再重复几遍。

3.英英查词用的是Oxford dictionary,释义偏难,对非母语者不友善。
补救方法是再下载一个系统自带的Oxford thesaurus,基本就是个同义词近义词词典,方便理解。

顺手向英语学习者推荐牛津和韦氏以外的英英词典:https://m.cmx.im/@xunhuan2046/107642443526590879

韦氏词典优势一例:https://m.cmx.im/@xunhuan2046/108277822545427434

牛津词典的优势没看出来,大概就是把高阶词汇用起来?可是我脑袋里没有高阶词汇啊!!!

- 进阶优化
因为苹果系统默认搜索能搜出很多东西,比如备忘录里的内容/地图/各种应用内搜索,所以查词体验可能比较差。

如果介意,可以打开设置把碍眼的搜索手动关了:
设置>>Siri与搜索>>把搜索与建议都关了

较低版本的系统路径:
设置>>滑到底下app部分>>Siri与搜索>>选择关闭

苹果目前没有一键关闭搜索与建议的开关,所以如果手机内app很多,手动关闭就会很麻烦。

- 总结
苹果系统自带词典还是非常方便的,虽然也有缺点和bug,但瑕不掩瑜。直接把手机打造成学习机,随时随地查词。

污染有害身心健康详见置顶 祝大家离开有毒环境 我先润为敬 (@xunhuan2046@m.cmx.im)

柯林斯 Eugenics is the study of methods to improve the human race by carefully selecting parents who will produce the strongest children. 剑桥 the idea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humans by allowing only some people to produce children 朗文 the study of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abilities of the human race by choosing who should become parents – used to show disapproval 麦克米伦 the idea that society can be improved by allowing people to become parents only if they are likely to produce healthy and intelligent children 以上所有知名词典,除了牛津和韦氏两个国内人气很高的品牌用的词有些难度,剩下所有词典(剑桥/朗文/麦克米伦/柯林斯)对eugenics的释义真的简单到中学生都能懂。 所以推荐牛津和韦氏是因为国人都卷疯了吗?走路还不会就想跑起来?不太理解。 没有说牛津和韦氏不好的意思,就是不太适合词汇量贫瘠的绝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罢了。

长毛象中文站

欧洲有很多语言分阴阳性(有些还有中性),词性有规律的也有不规律的,初学者常常头晕眼花记不得冠词该用哪个。

本期#学习小技巧 就是:
1.整体记忆
2.先学再找规律,而非先学规律再对号入座
3.专注当下,而非放眼未来

1.
把冠词作为单词的一部分,【冠词+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和友聊天才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技巧,所以写一写。

- 举例
西班牙语大部分a结尾的词是阴性:niña女孩

另一些则是阳性。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比如ma结尾的就是阳性:problema问题

还有一些虽然是阴性词,但定冠词用阳性:agua水

管它什么词性,这三个单词连定冠词一起记忆就好。多读几遍就记住了,以后就不用判断词性了:
la niña
el programa
el agua

如果遇到单词时只记忆单词本身,很可能变成:老师上次说的那个规律是什么来着?哎呀我忘了。那programa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啊?等等我查一下……

如果整体记忆,就可以做到脱口而出el programa了。

2.
作为「语言学习者」而非「语言学学者」,我们完全可以不去记住甚至不去了解规律。记多了自己心里就有规律了。这样的过程才是更自然的。

如果先学习*自己根本记不住*的规律,再试图对号入座,每遇到一个单词,都要想一遍「它是规律还是不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非常痛苦。

别的语法点也是一样。定冠词、不定冠词、动词变位和语序都有规律和不规律,学一个记一个就好。不然后果就是:打开语法书→晕了过去→合上语法书。

之前看象友说生活就像打怪升级,还没遇到大boss就安心通眼前的关卡。(原嘟找不到了。)语言学习也是这样。

这就引申出第三条:

3.
还没学到的东西以后再说。

假设我今天学了一组动词变位,我心里也清楚背后还有几百组,一想到这几百组规律的不规律的动词变位,我就心生恐惧:天啊,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学会啊……打住!今天不是只学了一组吗!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无穷尽的,学到就是赚到。今天学了,今天赚到,仅此而已。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未来的知识点未来再学。

#学习小技巧 分享一些关于#语言学习 的误区:

1.
想法:学外语很难。
现实:想学到母语者水平(C1C2)的确有难度,但入门(A1A2)不会很难。

能打招呼会买菜,指手画脚连蒙带猜,这样也是可以交流的。要求自己外语学得跟母语水平一致才是强人所难。

2.
想法:我这辈子都达不到母语者水平,还是算了吧。
现实: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必要学到母语者水平。

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我也不是很了解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很有毒的。

中文母语者大家都接触过,说中文的人里同样有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这并不妨碍ta成为“母语者”。照这个标准,我们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教育水平欠佳的“母语水平”了。

与其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不如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场景进行针对性学习。

3.
想法:我学一门外语到这个程度已经累得半死了,再学一门会没命吧?
实际:学的语种越多,学起来就越快,学习过程就越轻松。

不同语言之间会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相似。你会发现之前自己费尽心机学会的单词里,可能有一半让你在另一门语言中能直接猜到意思。而好不容易搞懂的语法中,又有大部分概念能毫无违和地移植过去。语言学习的过程就这样变得轻轻松松了。

就算是学习跨度很大的不同语种,在过程中也常常会遇见一些会心一笑的相似,或者颠覆认知的不同。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人就会忍不住再多学一点。

4.
想法: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好外语。
现实:外语能学好是因为学习过程很快乐,如果把学习过程变痛苦,这些人就会失去“天赋”了。

有的人因为学生时代爱读英文小说,长大后都能自己翻译几本了,比如村上春树。

还有的人学生时代英语成绩还不错,被应试教育荼毒后现在看见英文网页都想切换成别的语种,比如我。

5.
想法:连一门外语都没学好,还想学二外,岂不是不自量力?
现实:应试教育是大家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的语言学习能力都被学生时代习得的模式限制了。

深深后悔学生时代没去读英文小说而选择了乖乖刷题,我现在看英文都多少有点想吐。但别的语种学起来飞快。多年前用Busuu做过测试,它判断我的英语是B1而意大利语是B2,我心态很崩。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水平竟然不及意大利语。不过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意大利语内容就算有生词,我看着也觉得顺畅。英语内容就算没有生词,我看着也不一定明白。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BREAKING NEWS
语言学家调查研究显示在亚洲学习者中,年龄因素的影响巨大。

「但在同一个研究的同一项对比测试中,却只有亚洲学习者的年龄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摘自《#如何科学学外语》第36页

朋友们,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该死的东亚文化背景和人均自我苛责和无法放松啊!小孩学语言很厉害是因为小孩不会自我苛责。(重复无数遍)

学着放过自己吧。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我还没写完我怎么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到现在还没吃晚饭就吃了点亚麻籽再不吃我要饿死了我过会儿回来写

-

补充:
这个研究调查的是英语水平,调查对象分为亚洲组(母语为汉语粤语韩语)和欧洲组(母语多为俄语)。

「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也一样)到美国后,在很多意义上都无法适应美国社会。大部分人的社交圈都是亚裔朋友,而非美国人。陈鲁的研究表明,被调查者的年龄越大,这种倾向就越明显。而俄罗斯人与美国白人在外表上没有差异,所以即使他们年龄较大,也很容易与美国人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交流。」

「如果临界期的影响源自人脑,那么全人类都应该受到临界期的影响,但这就无法解释为何年龄因素只影响亚洲人的外语学习效果,却对欧洲人的影响不明显。陈鲁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语言习得和年龄的关系上,环境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先天的大脑结构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的看法:
学好外语的关键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研究中提到的东亚本身就更封闭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欧洲各国混血很常见,而这么大个中国,我们生活中能遇到几个中日中韩中朝混血呢……)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除了与成长环境有关,也与年龄有一点关系。至少中国普遍的状态是年纪大了就不想“折腾”了,这样的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上述研究中了。另一方面,种族和社会身份也有巨大影响。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是中国人并且我年纪大了所以我肯定学不好外语”。

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是:
1. 把自己当成刚出生的宝宝。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忘记自己是个亚洲人。沉迷学习,忘记一切。

2.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触新鲜事物,别把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结为年龄大了学不进去了。

3. 与同样有着开放心态的母语者进行交流,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话题的母语者,和热心群众交朋友。这样的人一定存在。

#学习小技巧 之停止使用翻译模式:学习的时候只看目标语言而无视母语注释。

很多人学习的时候会用「从母语翻译为外语」的思路,这样肯定行不通。因为母语的熟练度比外语高太多,以母语为基准的后果就是忘记新学的外语词:哎呀,我刚才背的那个单词是什么来着?中文倒是记住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请在学习的时候以外语为主:把眼神聚焦在外语单词上,而非母语释义上。至于后者,用余光轻轻扫过看个大概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我的描述很抽象,那么试试:
我在学火星文。
峩恠學焱篂彣。

目光放在第一句,看懂了,大脑就不想管第二句了。过两秒回忆第二句怎么写,直接尬住。

给自己一个「从外语翻译回母语」的机会。盯着「峩恠學焱篂彣」,别管中文了。多盯几遍就能学会,而且记得牢。

- 具体方法
1. 如果是简单词,余光撇过释义后在脑海中生成大概的形象(具象抽象皆可),如果是复杂一点的词,就想象一个大致的使用场景。

低效学习:
苹果→apple
学习效果:
🍎→苹果→apple(长链)

高效学习:
苹果→🍎→apple
学习效果:
🍎→apple(短链)

如果你学的语言很多就会变成这样:
manzana

苹果←🍎→apple

りんご

结果会很酷,你认识了同一样事物的不同名字,它们可以*同时*从你的脑子里跳出来而不必费劲想半天如何翻译。它们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概念在脑子里对应的,所以它们不需要翻译。

2. 如果是句子,思考一下能看懂,就请*不要*看释义。有生词或不明白的语法影响理解了,就从释义反推,再思考并理解句子。如果还是不懂,说明这句话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太难了,丢到一边以后再学。

选一句#memrise 的例句:
¿Cómo fueron tus vacaciones?

这句话我100%认识三个词cómo(how),tus(your)和vacaciones(vacations),剩下一个fueron只认识80%,够了。整句意思我知道了。所以我*不需要*看它的释义,就能在选择题中选对。选择时我只需要看选项是不是在问假期就行了。

如果我不幸看了释义并记住了关键词「假期」,因为例句过于简单所以做题倒也能选对,但懒惰的大脑就会彻底无视例句中fueron这个词。等下次这个词出现,我还是只认识80%。

#学习小技巧 接着上上上条继续讲#语言学习 的误区。

6.
想法:时态语态什么的也太难了吧,中文里又没有,我学不会啊!
现实:*没有人*能从课本的例句里真正学会不同时态和语态的用法。

一般现在时这样的简单时态还好,举两个例子甚至不举例仅仅是阐述概念,学习者就能懂。复合时态是母语不含时态的人类学语言过程的重灾区,比如:

如果我未来已经做了某事,我(可能)就XXX。
我过去正在做某事时突然发生了另一件事。
我很久很久以前做过某事导致后来XXX。
要是过去的我做了某事,现在的我(可能)就XXX。

中文母语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被上述例句鞭打。从能看懂但不会做题,到会做题但不会说。题全做对了,心里还是懵的。一看就会一用就废。

朋友们,谁学语言能通过教材获得成功啊???语言是活的,教材是死的。把市面上常见的教材全刷完也不能帮助人理解时态语态这类语法知识。教材只是辅助学习的一小部分材料,语言学习另有广阔天地。推荐在广阔天地里遨游(可参考#无痛学习法 tag),游不动了再在教材上趴会儿休息。

7.
想法:我连课本上的都看不太明白就去看课本外的东西,应该更看不懂吧?
现实:课本外的东西含有语境(交流情景和上下文),比课本上的东西好懂多了!

**所有目标语言的母语者创造的内容都是学习者的学习材料。**管你是追剧还是追小说,看电影还是看油管,只要是目标语言的母语者制造的东西,就都可以拿来学习。

把课本扔一边,刷刷油管感兴趣的视频,在母语者说话时认真听,寻找自己学过(但不太懂)的语法点,观察母语者如何使用自己的语言,什么情况用什么时态语态,你会发现比课本容易多了。

有一次我正在思考该怎么和学生解释几种不同的过去时该怎么用,正巧翻开一本刚下载的小说,发现作者在第一页就用上了不同的过去时,句子也不难。读了一遍瞬间就明白大致如何运用了。课本例句还需要有老师解释情景,小说里从上文读到下文非常流畅,不需要多余的解释了。

试着放下畏难情绪。「学海无涯」只是一种修辞,学习新鲜事物不会淹死任何人。比起海洋,我觉得学习更像在山里摸索:认识一种能吃的果子,就先吃上。认识一种有毒的蘑菇,就先避开。找到一条路,就先记住。还没探索的部分以后再说。

有些语言学习者看起来轻车熟路,但就算是这样,也没人能100%了解山里的每样东西。大家只是把人走得多了变成路的地方摸熟了而已。给自己点耐心,你也可以。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8.
想法:这些时态语态我学过了,把例句背一背就好了吧!
现实:只背例句意味着每次要说话都得想一遍例句,效果类似于前嘟提到的用翻译的方法背单词。

事情是这样的:
学句子只能记住词汇,不能搞懂语法。
学词汇只能记住字母,不能搞懂词汇。

反推一下就是:
如果你想学习词汇,那就去看句子。
如果你想学习语法,那就去看全文。(不一定是文本媒介的“全文”,视频音频都是很好的媒介。纯文本学起来会比较无聊。)

这点我要夸爆#memrise,它的学习模式是:
先学一个单词,了解字面意思。
再学一个词语,了解固定搭配。
最后学一句话,了解作用场景。

词汇短语的作用,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的区别,所学词汇放在句子的哪个位置,循序渐进就学清楚了。如果是问句,多半还能再学一句回答。

举个例子:
在同一单元中先后出现了
la guitarra 吉他
tocar la guitarra 弹吉他
el piano 钢琴
tocar el piano 弹钢琴
especialmente 特别,尤其
es bueno tocando el piano 他擅长弹钢琴
es especialmente buena tocando la guitarra 她特别擅长弹吉他

这个单元就学了:
1.乐器名及其定冠词
2.演奏乐器用的动词及其搭配
3.副词
4.包含上述内容的不同性别人称造句

因为西班牙语有阴阳性,男生女生用的形容词结尾不同。考虑到这点课程设计者特意造了两个句子以示区别。这点真的很棒!不论是从「打破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这个角度,还是从「语言学习与运用」角度来看,这样的细节设计都值得称赞。

这只是单元里的一部分,还有别的例子不放上来了。这些内容会像#obsidian 的脑图一样在大脑里形成联结,而非传统的学习模式那样零落松散。

学完以后的我:
1.认识了两种乐器,一个动词和一个副词
2.知道如何表达演奏乐器
3.知道副词该放哪里
4.知道如何表达某人擅长做某事
5.前面加个否定词我就能表达某人不擅长做某事

以后只需要把新词丢进memrise给我的模版,就能举一反三创造出一大堆属于我自己的句子。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顺利。

memrise适合有一定词汇基础的学习者,网页版免费app付费,具体安利还没来得及写。就算不用它,也可以参考它的学习模式,因为真的太有帮助了!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上条的延伸)

9.
想法:这个时态/语态/固定搭配/用法我还不太懂,我再琢磨琢磨刚学过的例句。
现实:再琢磨也不会懂的。跳出课本限制和思维限制,多看点别的就懂了。

现在不懂是因为输入不够多,不懂很正常。以后输入多了就懂了,俗称开窍。

输入不够的情况下就是不可能懂!
同一串例句翻来覆去看几百遍也不会懂!

**学习语言需要大量粗糙输入,而非少量精致输入。**宁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意思。

鬼打墙学习思路:
A.我看不懂这个→那我多看几遍→我还是看不懂这个
B.我看不懂这个→那我肯定也看不懂别的(事实并非如此)

以上内容无限循环,结论就成了「我果然还是没有天赋吧呜呜呜,要还是算了」。

开天辟地学习思路:
C.我看不懂这个→那看点别的呗→我找到能看懂的了→既然懂了那还能多看点→回头才发现之前不懂的突然通了

看着看着就会了,会了就有自信了,有自信就高兴,高兴就忍不住继续学,到最后本来不懂的也懂了,那就更高兴了!形成正向反馈激励后就可以进入积极的链式学习状态了!(我也忍不住玩梗了。)

中国的整个社会环境都在提倡吃苦、克服困难,甚至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然后克服,没有苦也要制造苦,然后吃苦。最后总结出一套自欺欺人的苦难文化,声称吃苦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收获很多。#吐槽中国

然而,很多苦就是不必吃的。
不给自己制造苦难,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呢。

如果学习过程很累,不妨思考一下:
我有没有在给自己制造困难?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份对自己而言更简单易懂的材料进行学习,而非执拗于课本?我是不是可以先把自己能懂的部分学会了,再学难懂的,而非卡在某个语法点钻牛角尖?我可不可以不给自己找麻烦?我可不可以让学习变得开心舒适轻松愉快一点?

社会环境内化到自己身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学语言的过程可以是吐毒奶的过程,可以是对大环境的#微小的反抗。毕竟毒奶不吐干净,就很难学下去。等不知不觉学下去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也会发现自己脑子里有毒的模式减少了大半。

插播一则#ASD生存体验
我严重怀疑自己学语言比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要顺利是因为作为#ASD,我从来不把自己当人。

我不觉得自己是某个省市的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觉得自己是亚洲人,也不觉得自己是人。我常用的词是「你们人类」,好多人第一次听我说这个词就笑出来了,问:你不也是人类吗?

好吧,我的确没把自己当人。
大概是正这个原因,我学猫叫狗叫也很像。像到可以召唤野猫。

看别人说野猫的叫声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们平时沟通不用叫,用肢体语言,我就想笑。尤其是这话从所谓的科研人员嘴里冒出来。没见过猫是吧?还是国外的猫和中国的不同?

就我知道的野猫声音交流,已经有两大类了。一类是召唤同伴的声音,包括大猫寻找小猫和小猫呼唤大猫,还有发情;另一类是威胁恐吓,类似于人类吵架,是快打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

当我发出召唤同伴的猫叫声,野猫就会被我吸引过来。也许是它们想看看谁需要帮助。聪明的猫能发现声源是我,笨一点的只会左顾右盼寻找不存在的另一只猫。

如果人类用自己的语言去学猫叫,无论是「喵」还是「meow」,猫都未必买账。因为它们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你在对它说什么。人以为自己在召唤猫,猫以为人是带BGM的NPC。

要是有机会与更多的动物接触,我应该能学会更多的动物语言,除非人类的声带构造限制了我。

我记得有些狼孩的故事就是从小和狼一起生活的孩子“回到”了人类社会,很难学会语言。因为他的身份认同已经不是人了。

就像前嘟提到的研究一样,身份对语言学习来说也很重要。「我是异乡人」就大概率学不好外语。可以试试「我重新投胎了」「我人生重开了」类似的心态。

另一方面,人类模仿猫叫的状态(口腔内部/舌头/嘴唇的保持/运动状态)和人类说自己语言时完全不同。

人类说喵和meow都得先把嘴唇合上才能发出m音——这一步已经错了。m这个音就不是猫能发出来的音,是人类的音。能被猫识别的「人类学猫叫」必然不能合并嘴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在双唇分开的情况下学猫叫,可能就开窍了呢。

这点和学外语很像。外语里多得是母语者从未接触过的发声方式(如大舌音小舌音),重要的是找到发声的方法:开口大小、舌头的位置和形状、嘴唇的形状。

(下条接着写)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接上条)

10.
想法:这个发音中文里没有啊,所以我学不会。
现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式并多加练习,就能学会绝大部分母语里没有的发音。

极小部分学不会的发音可能与基因有关,比如大舌音(弹舌/颤音)。但是学不会也没关系,因为母语者也不是人人都会的。

「中文里没有」意味着「我可以开天辟地了」而非「我学不会」。语言就是要学母语里没有的东西。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吧,学习的时候把中文扔掉一会儿,效果好很多。

11.
想法:我讲普通话都nl不分,学外语岂不是完蛋了,老师都拿我没办法啊。
现实:同上一条。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很赞同恶魔奶爸说的,会学、会教和会考试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但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体制都在提倡「让会考试的人去教书」。

如果你的老师不能给你讲清楚知识点,那就是ta的失职,并不是你的口音问题。

我在教学生的时候画过两张简单的示意图,虽然我觉得这个图很抽象,并不能很好反应口腔中舌头的真实情况,但看过图的同学都迅速分清了nl。中文都分不清nl的同学在学外语的时候分清楚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励志的事情吗。

寻找一些能真正讲清楚发音方法(舌头位置口腔形状等)的人,让ta们描述一遍,再自己练习。身边没有就去油管搜【目标语种+发音】,好多坑已经有人踩过一遍了。网上搜不到攻略就抓几个母语者用翻译器问一下。

12.
想法:我勉强会了,但是好费劲啊,果然学外语就是很难的吧!
现实:初学觉得费劲是正常的,因为肌肉还没有习惯,习惯以后就不费劲了。

上条说了「外语中有很多母语里没有的发音方式」,更进一步就是「学习外语会锻炼说母语时用不着的肌肉」。而作为学习者,初学最深的感受就是「费劲」。因为母语里没有这种发音方式,所以发声动作相对应肌肉从未得到充分锻炼,自然会感觉困难/费劲/不顺利。

假设一个人只走路并且住一楼,平时不走楼梯不爬坡,突然将其扔到山城,ta也会觉得很累。假设一个人健身不练腿,突然让ta练腿他也会觉得费劲。

多年前我初学外语时课文读多了都会觉得腮帮子有一点酸,还得揉揉脸才能继续。过一阵子肌肉习惯了,就不觉得费劲了。

费劲才是正常的,费劲就对了。一点都不费劲倒说明大概率在说中式外语。觉得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不用勉强自己一口气吃成胖子。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的尽头是学习语言学。

虽然挺感兴趣的但目前的确没有心力研究,就简单分享一点。(中国这个空气质量我能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阅读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就算是母语也很费劲。但神奇的是这个费劲状态的确不妨碍我学新的语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要少点深度思考才能顺畅吧……)

克拉申提出的五个假说:

1. 输入假说
学习者在理解了比其现有水平难度略高的语言输入后语言能力会发生提高。

2. 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和学得有明显的区别,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而语言能力只能习得,不能学得。

3. 监控假说
学得的语言只能用于监控语言的输出,不能用于创造自然语言(spontaneous speech)。

4. 自然顺序假说
语言是按照特定顺序习得的,这个顺序不随学习者改变,不会因教学的顺序而改变。

5. 情感过滤假说
学习者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或尴尬会降低他习得语言的能力。

以上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这位语言学家的假说和我学习过程中的领悟是一样的。其中我至少认同4个。(自然顺序假说不确定,因为我没意识观察自己是按什么顺序学习的,就算我有意识观察,也不了解母语者是按什么顺序学习的。)

简单概括一下他的理论:
越努力,就得更努力,然后就学废了;
越轻松,就会越轻松,然后就学会了。

正面例子:
抛弃自己能懂100%的简单材料,选择一些自己能懂80%的材料开始学,如果材料太难只能懂60%,那就换掉。(输入假说)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精神健康,使用#无痛学习法,把学习调整为让自己开心舒适的事情。(情感过滤假说)情绪照顾好了,人就容易放松,再加上学习材料没那么难,抱着躺平摆烂的心态学着玩玩,就更轻松了。(习得-学得假说)结果发现,自己甚至没有刻意背诵,就能随随便便开口说一些句子了。(监控假说)

反面例子:
重复学习很简单的内容,如你好再见谢谢不客气请问厕所在哪里对不起我听不懂,而迟迟不肯更进一步的;或者选择难度很高的内容,盯着自己看不懂的东西一遍又一遍练习和思考。(输入假说)很努力地用意识学习词汇语法知识,结果把自己累得半死。(习得-学得假说)累得半死后才发现自己每次输出都在有意识地监控自己,很少有自然流露出的表达。(监控假说)于是总在担心出错,害怕尴尬,最后焦虑得更不敢表达了。(情感过滤假说)

@xunhuan2046 哇这段从insight到implementation的论述好棒(每天被论文折磨的我情不自禁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