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現後第四主日 #處境查經
懷著關切香港之情閱讀經課,要發掘主題不難,但經文與現實張力卻似乎令人沮喪。

若借助 #神學倫理學#後設視野 觀之,#彌迦書 6:1–8審判和懲罰主題正迫使人面對自己所作所為,及早轉念;#哥林多前書 1:18–31透過基督受死復活扭轉一切人間價值,反映保羅覺今是而昨非,樂於承認自身限制,很多現代人可能猶有不及;#馬太福音 5:1–12 #八福#地位逆轉 主題更徹底發揮,比保羅書信更 #撕裂,言論是否太激進?形容為義受苦的人有福,符合眼前經驗嗎?

真正問題是,當無辜人受害,虔誠信徒如何自處?這幾年很多人大呼 #無力感 上身,其實是另一種自欺欺人。若我們真著緊經文與現實張力,應該問自己願意做甚麼,靈性最基本是寧願不安、好過虛假…

全文:bit.ly/2RPOU2N

#三代經課 #德性倫理 #處境信仰 #詩篇 #道德主體 #香港社會

#顯現後第三主日 #處境查經
//[羅馬官員]「我們已經在這個省份執政二十五年之久了…表面下仍然一直醞釀著不滿的情緒!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錯了…」

他是想要…測試我對羅馬總督的忠誠度?…我不敢說出…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將彼拉多免職。他毀掉了太多信任。//

新約泰斗Gerd Theissen以小說方式介紹關於耶穌時代研究成果,原來聖經「背景」有助培養歷史想像,了解古人掙扎。以此閱讀經課,我們看到被強權統治者的信仰記憶…

若政治是歷史不可或缺部份,從聖經讀到政治是自然事情。信仰應該經得起真誠探問,能與當下經驗對話,轉化生活。
[全文:bit.ly/2Rtt9Wt]

#三代經課 #GerdTheissen #以賽亞書 #加拉太書 #哥林多前書 #文本互涉 #歷史耶穌 #猶太古史 #猶太戰記 #約瑟夫 #約翰福音 #羅馬書 #處境信仰 #詩篇 #顯現節 #香港社會 #馬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