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的呈現是 #Wikidata#詞位 #Lexeme 功能

透過鏈結資料的格式
串聯不同語言
達成不同語言的對譯
以特定語言作為中介
就能很容易地達成同一詞彙不同語言的對譯

圖中我們與 #魯凱族 的夥伴
完成了 #萬山魯凱語#茂林魯凱語 以及 #多納魯凱語 三者各 10 個詞彙彙編至 Wikidata 中
就能達成三個語言的相互對譯與對照
再向 #英文 或是其他語言的對照
便能透過這樣的方式直觀對照不同語言的些微差異
並且也跳脫傳統的 1 對 1 的辭典編排方式
甚至過去學者所製作的 #阿美語 - #法語#卑南語 - #法語 或是以日文編寫的 《 #排灣語集 》 ( 1930 ) 、 《 #泰雅語集
(1931)、《 #阿美語集 》(1933)等書可以透過這樣的重新彙編
提供給華語或是其他語言的使用者再利用

或許這樣的語言保存方式
是一種拓展語言應用與擴大詮釋的可能
當然我不是一個語言學者
歡迎大家給予更多意見

#高雄市 #茂林區 #茂林里
#維基媒體 #Wikimedia #語言

維基工作坊加上 @94oddd_0506@ig.com 的入門聲音工作坊
嘗試蹦出不同的新滋味

帶維基工作坊這麼多年了
#維基媒體運動 有許多不同的開放專案
雖然 #維基百科 #wikipedia 是最知名的一項專案
也是最多社群參與者、合作夥伴會邀請我們開設的工作坊項目
但是現況卻是:多數專案都不適合使用維基百科或是用維基百科工作坊作為開門磚

尤其對於地方社群而言
維基百科學習曲線過於不友善
並且很容易在工作坊結束後沒有後續
在過去設計 #客家維基工作坊 時就時常討論過幾個問題
「寫 #客語 嗎?但找的到寫客語的人嗎?」
「寫維基百科嗎?那有哪些能寫?工作坊要抓多久?」
這些問題把客語替換成 #臺語#馬祖話 或是 #族語 都一樣

過去個人經驗要陪伴一個成年人從無到完成寫出一篇條目
約莫需要 8 - 16 小時
雖然可以透過學習單等方式大幅度降低這個時間
可是工作坊的內容真的不怎麼有趣
並且學習單介入的越多
學生後續投入的可能或是內容產出的多樣化就會越低

(下續)

#高雄市 #茂林區 #茂林里
#維基媒體 #Wikimedia

時間:2024年8月16日 13:45(UTC+8)
說明: #布魯布沙吊橋 旁拍攝 #濁口溪 下游方向,影片中橋樑即為布魯布沙吊橋,橋的對面就是小百岳之一 #尾寮山 的登山口

CC-BY-SA 4.0 釋出
#高雄市 #茂林區 #茂林里 #茂林國家風景區

時間:2024年8月16日 13:44(UTC+8)
說明: #布魯布沙吊橋 旁拍攝 #濁口溪 上游方向,影片中橋樑為 #得樂日嘎大橋 是茂林區目前主要的出入橋樑

順道一提 #得樂日嘎#Teldreka 魯凱語的音譯
亦有 #德樂日卡 等譯法

CC-BY-SA 4.0 釋出
#高雄市 #茂林區 #茂林里 #茂林國家風景區

距離上一次到部落帶維基媒體工作坊已經一年有餘
上次是去到南投埔里到 #賽德克族 的夥伴那與他們分享 #Wikidata 以及 #WikidataCon 的資訊

雖然在三月參加的 #南島族群婚禮 是有 #茂林國家風景區 主辦
但自己對於茂林是相當陌生
這次是第一次踏入這個地方

#高雄市 #茂林區 是全臺灣面積最小的 #市轄原住民區
也是人口最少的市轄區
在區內以魯凱族的三個部落 #茂林部落 #Terdreka#萬山部落 #'Oponoho 以及 #多納部落 #Kongadavang
分為 #茂林里#萬山里 以及 #多納里
這次主要居住在茂林里的民宿
而活動是由萬山里的夥伴所邀請
為什麼要分的這麼細
我接著來說

臺灣現行法定 #原住民 有 16 族對應到 16 族所使用的族語
當大家以為這也就是 16 個不同南島語時
事實上在教育部的原住民語分類分有 42 個不同語言
其中 #魯凱語 就分有六群
在茂林區的三個部落就分別對應著 #茂林魯凱語#萬山魯凱語 以及 #多納魯凱語
這使得以語言為基準的維基媒體工作變得更加複雜了起來

(下續)

時間:2024年8月16日 12:59(UTC+8)
說明: #高132 鄉道 茂林區國家風景區入口意象外, #津峰小吃店 門口拍攝

店老闆說自 #凱米颱風 後每天山上都會下雨
大部分都從中午以後開始下
下到晚上而且都會下很大

CC-BY-SA 4.0 釋出
#高雄市 #茂林區 #茂林里 #茂林國家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