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亲密关系 的另外 #一个想法

“原生家庭里带来的不良习惯”99%都是借口。如果真的很珍惜一个人,那些“不良习惯”甚至都不会显现出来,因为不舍得。

假设第一代人(爷爷奶奶辈)育儿的时候非常不上心,经常打骂虐待孩子,第二代人(父母辈)如果延续了上一代的习惯,继续打骂虐待孩子,说明他们不爱孩子,他们只是需要传宗接代,顺便发泄生活中的不顺心。

第三代的孩子养了只猫。他不会对原本就不如人类聪明的猫说“你这只笨猫”“瞧瞧你做的蠢事”,因为他知道猫只是猫,并且他喜欢猫。他只会默默铲屎,收拾房间里猫制造的一片狼藉。

第三代的孩子交了朋友。他不会在朋友热情分享兴趣爱好的时候泼冷水,因为他知道朋友喜欢,并且他珍惜朋友。他只会默默地听,就算有时候他其实也没兴趣听。

第三代的孩子谈了恋爱,他不经意间会用隐形的方式让伴侣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好了,作为他的伴侣,你真的觉得那是爱吗?你大可以给他找借口说那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下意识里的、潜意识里的“坏习惯”,但他对猫对朋友都没有那“坏习惯”——这并不能证明你很特殊。就算你是“特殊”的,结果待遇还不如随随便便一个普通朋友,不如一只猫,要这“特殊”有何意义?

你只是送上门来的人肉精神沙包罢了。

之前读 #家暴 相关书籍,作者提到「所以我会对施虐者说:“如果你对自己备受虐待的童年感觉非常糟糕,那么你应该知道虐待是什么滋味:置身于恐惧之中,被告知受到虐待是你自己的错。经历过这些,你就不虐待其他人,而不是轻易虐待她。”当我说出这样的观点后,他基本上就不再讲自己悲惨的童年了。」

旧版书名《 #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
新版书名《 #他为什么打我 》)

全书脉络: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4047840/

你可能会像自己家庭里的长辈那样“圣母心”爆棚,想找个满身创伤的忧伤的人来治愈,甚至互相治愈。这是剩下1%不是借口的“原生家庭里带来的不良习惯”。但如果你找的这个人对待你就像他的父亲对他的母亲、他的父母对待他,那可就是借口了。

因为喜欢和爱一个人必然会珍惜,而珍惜与贬低、不屑、#施虐 #精神虐待 #PUA 之类的“不良习惯”无法共存。所谓“虐恋”,恋的必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恋的也只是“虐”的过程而已。

全书脉络

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也太岌岌可危了一点吧……中国这个环境是什么大屎缸啊!!!#吐槽中国

我起先是对#家暴 主题感兴趣,因为听闻身边人有很多屌爹都家暴过,我就想知道家暴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读了一本《#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新译名《#他为什么打我》)发现这不就是我爹吗,除了他不动手,剩下条条中。原来我爹是个#精神施虐 者!

后来网上冲浪看到#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 相关,又产生了好奇心,继续读了《#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又给指派爹确诊了。并且发现国男人均NPD,绝大部分都是自恋自大顾影自怜、没有同理心、不顾别人(尤其伴侣)感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只不过类型和程度不同罢了:指派爹属于显性自恋,热情外向,活跃于饭桌,夸夸其谈;前屌属于隐性自恋,看似自卑,实则自负,照样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伴侣感受。上段恋爱看他和我爹一点都不像,就放心谈了,谈到后来发现本质上是一样的,分属于一体两面罢了,真恶心。

读了NPD科普我开始困惑,因为我发现有**好些个**朋友身上都有两三条四五条和NPD能对上的地方,但是怎么看ta们都不是NPD,因为ta们有同理心。这样有一丁点儿NPD特质但又不是NPD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被家里的屌爹影响了带坏了吗?我产生了新的好奇心。

直到我下载象友推荐的#BPD #边缘型人格障碍 相关书籍《#亲密的陌生人》,又去油管看了好几个科普视频,震惊地发现原来我的朋友们更像BPD——内心极度脆弱,很容易不安以至于会对亲密的人(尤其是伴侣)做出人类迷惑行为,把别人逼走后又确信“我就是不值得被爱”,行为看起来跟NPD擅长的#操纵 一样,但是出发点不同:NPD是为了让自己爽,BPD则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另一个区别是:NPD没有同理心,BPD意识到伤害别人后会痛苦自责羞愧难当。(二者有共病率。但我觉得所谓的共病该不会就是误诊吧,毕竟一个有同理心,另一个没有。)

并且,NPD家长很容易把孩子折磨成BPD,BPD长大也很容易吸引NPD……

我的天啊!!!怪不得我眼睁睁看我的朋友们一个个在亲密关系中挣扎。
大家的共同特点:家里有个NPD屌爹,被折磨得接近BPD,长大后又吸引NPD,循环童年的折磨。

以我目前的浅薄了解:
NPD本性难移,BPD稍微好点(自发想改变+科学干预手段)。

我想说的是:
知识就是力量,推荐大家读书打破恶性循环。

#他为什么打我
喜欢的男演员有家暴丑闻,即便是有法庭裁判书证明是谣言,但看了书之后反而不敢相信是假的了
#他为什么打我
“我们不可能以完全中立的眼光看待家暴者和被家暴者。相比受害者,中立其实更多维护了犯罪者的利益,所以它就不是中立。虽然家暴者希望你完完全全站在他那边,但是如果你选择中立,他也会接受你的决定。对他来说,这就意味着你认为双方都有错 那它就不是家暴”
“事实上,保持中立就相当于和家暴者勾结,无论这是不是你的初衷”
#他为什么打我
书中提到夫妻间的家庭暴力会扩大成子女教育问题。以前我在家的时候,会在父亲回家之后就变得很焦虑,我原本以为是家庭成员聚少离多的后遗症,现在才认识到这其实是小时候父母打架留下的心理阴影。即便后来他们不再像我小时候摔东西打架,但脾气不合,经常的争吵依然给我带来很严重的心理伤害
#他为什么打我
“安全地离开家暴者:分手期是一段非常危险的时期。
一个女人和心理家暴的伴侣分手了她离开后的几个月,他变得越来越可怕。虽然他们在一起时他从来没有打过她,但他后来确实杀了她,然后自杀了。
#他为什么打我 想到了美剧《大小谎言》,其实我一直跟妮可基德曼那个角色一样迷惑,或许直到现在才真正了解,她丈夫那些行为就是典型的家暴行为

#他为什么打我
模仿老师出名的一个孩子在一场节目里提到了父亲的长期家暴,因为二胎的妹妹不得不延续了四年的婚姻,离婚后依然骚扰母子三人。
评论很不友好,“父母关系不好,为什么还要二胎?”这是最多的疑问。

书中提到家暴者对伴侣的非人化对待,体现在剥削性、粗暴的、强制性的、没有爱意的性上,有这类思想的家暴者,有时候会拒绝使用避孕套或者进行安全性行为。“我有许多客户通过性侵犯让伴侣怀上孩子”

“性是确定权力和统治地位的途径。……他的性行为就像公猫划地盘一样。一旦他和哪个人融为一体,他就觉得对方属于他,或至少一部分属于他。
……有着这种观点的家暴者,不得不忽略伴侣的想法和感觉,避免自己因为性方面利用和伤害她而觉得愧疚。他的做法就是把伴侣当成性对象,好像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色情照片,没有情感,没有理想,不需要个人完整,也不需要安全感”

#他为什么打我 看这书时的状态很不好,因为会时常想起我妈。现在还是不愿意回家,我害怕我会杀人或者自杀
#他为什么打我 言情小说经常会有花花公子被真爱打动,变成忠犬三好男人。可是对待女性如玩物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真的会轻易被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