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且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健康で文化的な最低限度の生活
https://www.themoviedb.org/tv/83228

因为昨天的话题想起来重新找来看了,发现我好像把这部剧和另一部类似题材但更新的剧记混了?我印象里这剧是阴恻恻很沉重致郁的严肃剧,其实是单元剧形式的女主热血职场剧
剧集聚焦在生活保障群体的生活形态上,确实展示了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陷入贫困和窘迫所以需要援助,有童年被父亲性侵而PTSD的辍学男大,重度阅读障碍必须倚赖亲属才能生活的中年男,遭受家暴后无法正常生活的离异单亲妈妈,重复着世代创伤循环的育职疏忽的母系家庭等等,包括 #习得性无助#酒精依赖症 这类心理学概念也都体现在了剧集中,作为一部以社会福利为背景的作品很与时俱进了。
争议最大的应该是第二个案子,母亲照顾卧床父亲和高中生兄妹的家庭,因为哥哥打工没有申报而要退回全部收入。我看的时候感觉这个问题是根本无解的,在美国也有社会保障和打工收入重叠所产生的「找到工作反而家庭总收入比领救助少了」的悖论而迫使受助者只能放弃工作机会的情况
也会想也许 #UBI 就是解决方案但UBI又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就像这次

#剧

Caseworker's Diary: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Wholesome and Cultured Living

Emiru Yoshitsune is a 22-years-old who has just started working as a case worker to poor people needing public assistance. She has no knowledge about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struggles to carry out her work. One day, a man who she is assigned to help commits suicide. (Source: MDL)

The Movie Database

(摘):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指的是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对现实失望,从而出现任人摆布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上失败,认为凭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结果时,他就会放弃在这件事上再做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但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然后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结果就变成了破罐子破摔。

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长期遭受家暴的来访者,比起奋起反抗暴虐行为,往往更容易选择消极被动地接受,因为他们认定了即使反抗也无法改变现状。

#习得性无助
#三角関係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关于“受害者牢笼”、戏剧三角理论、习得性无助】(摘录):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案例,男方最开始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的,对女方的关怀无微不至,提供全方位帮助。女方一开始很享受这种状态,也慢慢习惯了对男友的依赖,但随着控制与依赖关系的进一步加深,男方开始表现出“迫害者”的特质,内心“我行,你不行”的逻辑贯穿在两个人相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这个时候女方有点受不了了,开始出现反抗,而男方往往会控制得更厉害。女方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但是骨子里面其实已经缺乏自信,也习惯了依赖,加上反抗往往引来更强烈的控制,所以慢慢地她感觉反抗是没有用的,于是形成了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
#亲密关系反思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