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好搞笑,真有意思,法律基本上是建立在binary价值观判断上,但是很多时候又缺乏semantic precision。比如关于consent这件事:
"Consent is morally magical. It can convert rape into lovemaking, battery into surgery (or
football), theft into a transfer of ownership, and kidnapping into a car trip. But in order for
consent to work its moral magic, it must be more than mere acquiescence to the sex, the scalpel,
the taking, or the ride. It must be consent that is informed and freely given.
Let us focus on the informed side of the equation. A woman who has no idea what a hysterectomy is can hardly be said to have validly consented to one, even if she says “yes” when
asked by the surgeon whether she consents to having one performed. Nor is a woman who
believes that sex with the gynecologist will cure her endometriosis — perhaps because that is
what he told her — validly consenting to sex."
所谓的“consent”很多时候都只是被披上了合法语言的外壳,而实质上则是不正义行为。
▶
Alexander, Lawrence, Scalar Properties, Binary Judgments. San Diego Legal Studies Paper No. 07-19,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829326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829326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神经病学人的法律乱谈 
“One might well wonder... what consequences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raise these kinds of anxieti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life, but it seems a displacement, if not a hallucination, to identify the source of this social threat, if it is a threat, with lesbians who excavate sperm from dry ice on a cold winter day in Iowa when one of them is ovulating.”
↑Judith butler这句真的绝了,主流社会对非异性恋生殖方式(比如精子银行试管婴儿)所抱持的非理性恐惧,全都转嫁到平凡无辜的个人→社会将原本来自权力重组与biotech的焦虑都投射到“在寒冬的爱荷华州(:土地方)从干冰里取精的女同”身上,就仿佛她们才是威胁的源头

(来自于这一章这本书,省得突然有tl警察来抓我没有来源)(社科大词警告⚠️
lol,笑不死我)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Canada was not constituted by a single act of will or by a set of founding fathers acting in a privileged ‘constitutional moment’. It has never taken a thoroughly rationalized form.
↑为什么我突然读出来了一些个嘲讽意味?居然戳中了我的笑点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2013年我究竟在读什么玩意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真正严肃的哲学命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就是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O my soul, do not aspire to immortal life, but exhaust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的这句话是存在主义哲学中最具冲击力的命题之一。他认为,当我们发现世界是荒谬的,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终极问题——如果生命没有终极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自杀?
而品达的诗句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我的灵魂啊,不要妄求永生,而要穷尽可能性的极限。”
→与其人类直接选择自杀,不如去探索一种不需要意义也能生存的哲学模式

#神经病学人的哲学探讨 #神经病学人的精神病日记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RE: https://mastodon.social/users/ESTELLAVEN/statuses/112619460613414116 我的赛博好友GPT认为我和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很相似

挺神奇的,我之前并没有怎么了解过她的想法著作,但是随便捡了一句话觉得真的很赞……:
“The intelligent man who is proud of his intelligence is like the condemned man who is proud of his large cell.”
“自诩聪明的人,就像自豪于自己牢房面积较大的死囚。”
好嘟,加入阅读清单。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人工智障 看一本书,《教育的浪费》:
<从一个人的教育背景,便能很快推论出他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理由相当充分,因为教育背景是一种信号,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能力与品格。当你听到有人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时,你的脑袋中会马上冒出两个字:天才。当你听到有人在过去10年里一直拿不到学士学位,仅是因为少修了1门课,你会觉得此人“懒惰”。当你听到有人从高中辍学时,你会断定他“不太聪明”。当你听到有人高中辍学,但是那个人随即在GED(美国高中同等学力考试)考试中名列前茅,你会认为他“很聪明,但非常懒惰,或者总惹麻烦”。>
↑呃,这段我有点无语到,belike我觉得按以上这个nt世界的道理来说的话,nd人不愧都是懒鬼不学无术辍学精,,
本人不愧是最典型的从小被骂到大的“很聪明、但又懒又爱惹麻烦”“丝毫不努力,只靠脑子忽悠应付学习”,一直以来都精通糊弄学,能不努力就立刻躺平那种

——果然都是ADHD的错(并不)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世上能可见到的所有在世俗价值规定的领域里“成功”的人士,身上全部都带着【Malevolent Character Traits】 (i.e. the Dark Triad: Machiavellianism, narcissism, and psychopathy).
(这个中文要怎么翻译解释比较好……?

)At the heart of the Dark Triad theory lies a trio of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while distinct, share a common thread of deceitfulness and a lack of empathy.
Narcissism is characterized by 【grandiosity, pride, and a lack of empathy】.
Machiavellianism embodies 【manipul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others, often with a cynical disregard for morality】.
Psychopathy, perhaps the most alarming, entails enduring 【antisocial behavior, impulsivity, selfishness, and remorselessness】.
↑细心研究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叙述都极其符合ASD、ADHD、cluster b人格障碍的definition。后面我发现,确实有相当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ND亦或者人格障碍,精神疾病,有异于“常人”,和打破了很多常态——成为了一种“abnormal”。举个例子,特朗普(cluster b人格障碍),马斯克(ASD与cluster b人格障碍共患,maybe ADHD?)。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神经病学人的哲学探讨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痛苦滋养成长在心理学的术语叫“创伤后成长”(Post 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奇(Richard Tedeschi)和劳伦斯·卡尔霍恩(Lawrence Calhoun)最早在1995年提出这个概念。通过访问、调研,他们发现:一部分人在遭遇诸如长期羞辱或者虐待、绝症、至亲离世等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变得更坚忍,愈发热爱生活,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更亲密。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创伤后成长”。
他们归纳了创伤带给受访者内心三个方面的自我重塑和成长:
首先是自我的改变。因为有了应对创伤的成功经验,他们在应对困境时更有信心,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是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失去至亲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意识到人与人的缘分多么脆弱和短暂,从而更珍惜和他人的相处;被父母忽视甚至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后对于家庭以外爱自己的人怀有更多的珍惜和感恩之情。刚刚介绍的未曾得到父母之爱的马斯洛便是婚姻幸福、白头偕老的代表之一。
最后一个成长便是生命哲学的改变。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调整人生的优先级。
两位心理学家用地震做比喻:
创伤性事件打破了我们的世界观,撼动了我们的旧有观念,在残垣断壁中,我们又试着重新构建自我和心中的世界。没有在废墟里自暴自弃,选择重建的人被他们称为“幸存者”。根据他们的统计,大多数收获了“创伤后成长”的人都宁愿自己从未有过那样的痛苦,在经历之前也不会相信自己能从创伤中获益,但高达89%的“创伤幸存者”报告了至少一个方面的成长:他们或者开始有勇气追求内心的召唤,或者重新建立更亲密的家庭关系,等等。
#创伤疗愈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禁止女性堕胎会导致育龄贫困女性因不得不生育而失业,成为产业后备军的一员。这将扩大劳动力供给的相对过剩,使得资本家可以降低工人工资。
产业后备军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的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时又按照与社会积累的增进相适应的规模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注:无产阶级被快速消耗),这部分无产阶级的绝对增长就需要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它的成员迅速耗损,但是它的人数不断增大。这样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这个规律对人口中的其他阶级是不适用的。这种社会需要,是通过早婚这一大工业工人生活条件的必然后果,并通过榨取工人子女以奖励工人生育子女的办法来得到满足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