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知音

@neverland@g0v.social
10 Followers
9 Following
102 Posts
過於憤怒,只好學習寧靜

但獨裁者聯盟的聯手範圍不僅包括軍事與戰略物資,還涵蓋經濟、制度以及「認知作戰」。「獨裁者們正不遺餘力地輸出重複論述:『威權國家或許腐敗,但民主國家也一樣。你也許不喜歡專制政府,但至少我們強大,反觀民主世界正走向墮落、分裂和衰敗。』」安愛波邦表示,這顯示威權政權的政治宣傳已不再試圖「說好獨裁者的故事」,而是「說壞民主自由的故事」,以分化輿論,進而讓人質疑民主體制的正當性。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terview-anne-applebaum-autocracy-inc

暴君成群結黨時,誰該挺身而出?專訪《獨裁者聯盟》安愛波邦談俄烏與台海危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東歐政治與威權主義研究者,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安愛波邦尖銳而精準地提醒台灣與自由世界應更以烏克蘭的處境為鑑,如何面對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專制集團的「威脅」⋯⋯

第六屆以來,今天是連續28屆來走走書展,2025第33屆台北國際書展,恢復正常生活的第二次書展,我感受的是有些欲振乏力的感覺,有種保守的氣息,對出版業界前景的不安。

電子閱讀器/電子書是最近算火紅的討論,我去年也買了一台黑白機8吋,除了耗電慘以外,沒啥不滿的,確實讓我好好的讀書,我有統計去年2024竟讀完19本電子書,遠超過我原本預設每月一本的目標,電子書的便利性確實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仍在等待kobo推出新的8吋彩機,7吋彩機雖然做的不錯,評價也好,但7吋對我還是略小,再讓我等吧。

義大利主題館,可能晚到沒趕上重點時間,只看到其中一分區有很美的插畫,然後就沒了。國外館區,我也感受比去年更縮小,漸失國際書展的架勢。台灣雖然有接手香港成為華文出版的核心主力,畢竟我們有自由出版這股強大的力量,但在書展中看不出活力,有些可惜。這是單純一個下午的看展心得,也許我之後錯過許多,書展也仍在進行,還是強烈的建議大家去走走,讓自己重回閱讀的行列,不管是實體還是電子書,都是條好路

#書展沒有想法

我好像突然明白,那股一直緊緊抓住心臟的壓力感是什麼了。

預計月底離職,本週開始一一通知即將交接出去的個案,以及合作的網絡夥伴們。有人尖叫,有人哭泣,有人對我說:「社工,我以後每個月不能跟你說話怎麼辦⋯我要怎麼撐下去⋯」

對個案滿滿的心疼與不捨。但每一個人,總會碰上獨自啟程的時刻,包括我自己。

很遺憾沒能陪你們走到最後,這是保護性社工心裡最大的痛,我比誰都更希望你們能幸福,離開這個混亂的環境,重新把自己愛回來。只是真的很抱歉,我沒辦法繼續見證你們生命蛻變的奇蹟⋯

答應我,不要放棄,我們再試一下,好嗎?
不要因為主責社工的離職,就心灰意冷。
我們只能陪你一段路,這段路千迴百轉,絕不會徒然枉費,一同前進的每時每刻,進退搖擺不定都有意義。

願我的個案們都平安靜好。

(圖為我的機械鍵盤與晴明神社的水鏡守)

畫了這張畫想送給守護著台灣民主自由的人們,大家都辛苦了!
做為一個台灣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寒冷黑暗的時刻,我們都要好好照顧自己!一起在民主路上一直走一直走…..
台灣加油!!!!!💪🏻

[Translation: I painted this for those who protect Taiwan's freedom and democracy. Everyone is working hard. It's never easy to be Taiwanese. In this cold, dark wintertime we need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 We can walk together on the road of democracy. Go Taiwan!]

Words & artwork by Mr Wen 文先生https://www.threads.net/@mrwen_painting/post/DD1qTb3Te5a?xmt=AQGzj-H478n4U8liq4cD7UQyWGcErWwz2CENW98ShCmRAA

#Taiwan #台灣 #BluebirdMovement #青鳥行動 #Artwork #Democracy

文先生 (@mrwen_painting) on Threads

小英說過「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洩氣。你可以悲傷,但是不要放棄。」 畫了這張畫想送給守護著台灣民主自由的人們,大家都辛苦了! 做為一個台灣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寒冷黑暗的時刻,我們都要好好照顧自己!一起在民主路上一直走一直走….. 台灣加油!!!!!💪🏻

Threads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六條規定:
「立法院會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公開舉行。但經主席或出席委員十五人以上提議,經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得舉行秘密會議。」

《立法院議事規則》第六條規定:
「本院會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予公開。但經主席或出席委員十五人以上提議,經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得舉行秘密會議。」

以上都規定立法院會議除經過法定程序,否則應公開舉行。國民黨這次內政委員會強行閉門會議、排除少數黨參與議事,直接違反立職法跟議事規則,連主管機關首長都不得其門而入,應該是重大且無須調查即可確定的程序瑕疵,會議應該是自始無效。

幾年前畫了這個送給伴侶,那時候好像只是在畫某種可能的未來:他在設計刺青,我在做各種有的沒的手工藝品。今天看著這張圖發現很符合目前的事實耶,他幾乎每天都在設計新的恐怖詭異風格的刺青,我幾乎每天都在做自己設計的鉤針動物,此時此刻我還正在用那個一樣的杯子喝著咖啡,他的肩膀上也披著我織的那條毯子。

為什麼要癱瘓憲法法庭?因為他們知道癱瘓憲法法庭後,他們就可以不受監督。

為什麼要提高人民的罷免門檻?因為他們知道拿掉人民罷免權利後,他們就可以不受監督。

國民黨是一個不願意受人民和法治監督的政黨

by 李民哲(國民黨部前)

「我是香港人,我不能投票,不能行使公民權,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裡,因為我想跟大家表達,自由的香港人,跟你們一樣,站在這裡支持你們,支持台灣的自由,給你們打氣」(大意)

看著用不大流利的國語,但極為誠摯的話語表達自己支持的香港朋友,頗為鼻酸。

因為其實台灣人受香港朋友幫助好多,幾年前在電影院看著時代革命,只覺得那些說用血淚換來自由的故事,其實都是真的,自己要勇敢一點,向香港朋友看齊。

#日常廢

邁向在荷蘭的第三個冬天。

兩周前在和台灣校友會的朋友們吃飯時聊到飛地書店,就接著聊到了「離散」這件事情。

對於我們來說,港人離散社群的存在是相對好理解的,畢竟大部分人多少帶有被迫離開故土的成分存在。
但當來自台灣的大家多是出於自願旅居海外,陸續在海外居住了三年四年,甚至開始拿到了自己的第二本護照時,我們要怎麼理解自己的身分認同、母國政治以及身分政治,似乎開始逐漸成為我們共同的議題。

我自己在今年以來跟幾個還在台灣的朋友聊起政治時就常面對到這種矛盾,有些人說「你又不在台灣,你怎麼能了解我們正在經歷什麼?」

這個質問帶給我滿大的衝擊。

確實,我不能說我了解,我對於台灣的一切經歷停留在2022年8月底,這之後的每次返程,我都只是個短暫停留的旅客,開始用著近似觀光客的概念只想著要拜訪那些朋友、吃哪幾家懷念的餐廳小吃。

這個標題自己覺得並不公允。

台灣中央政府近年來投入長照的費用逐年增加,從馬英九執政期間的每年50億,在蔡英文執政期間暴增至每年800億,賴清德上任後,為2025年的長照編列927億經費,而台灣的醫療水準即便在世界先進國家也是名列前茅。

若要因為民眾對安樂死的積極支持,便說這是對台灣安寧照護及善終的不信任投票,毋寧說是台灣人對於死亡的不切實際期待過高。

死亡本就是件極其辛苦的大事,佛家甚至將死前的臨終一念視為輪迴轉生至何處的絕對關鍵,臨死前的痛苦,可見一斑。

自己已經送走好幾位直系至親,父母親也已經到了必須認真考慮未來如何面對死亡的年紀。

但我得說,扣除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或已經正在面對安寧照護的人們,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死亡的想像及期待,多半都是希望能在睡夢中平安逝去,無病無痛。

將這種極端情境視為常理的心態,有時都令我這個已經一隻腳踏進棺材裡的中年人感到可笑且可悲。

就像是覺得台灣的民主只需要每兩年看心情投一次票,不必了解議題、不用具備敵我意識、不須辨別是非對錯,閉上眼睛投票也能換來長治久安。

可笑且可悲。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is-euthanasia-a-best-solution-to-long-term-care-and-good-death

梁玉芳/台灣人對安樂死的渴求,是對長照與善終的不信任投票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民眾如此盼望安樂死,是個警鐘,顯示政府在往生送死的政策上必得改弦易轍。若不談倫理及其他,協助人自殺多麼簡單,協助人好好活著、好好死去,卻難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