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批判思考重視的「袪魅」概念嗎?
這個概念也能解決權威效應與從眾行為的問題,因為無論迷信專家或眾人,都不是獨立思考的結果。
魅的來源是很多元的。
👉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001cul002/
這篇提到的三個概念,包括:權威效應、安慰劑效應、從眾行為。

不想從眾,又不想打壞群體的關係,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表示願意妥協。
你必須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改變,並強調願意配合大家,這會比你安靜地配合更能獲得尊重。
因為安靜,別人只會認為你沒有想法、沒有意見而已。會是一個沒想法的人,而不是一個配合度高的人。
#邏輯思考 #批判性思考

【心理學S03E01】《國王的新衣》超展開心理學:地下電台為何生意總是這麼好

好好玩系列知識型節目,全新一季節目從10/03(四)早上6:00開播啦!除了保有原有的老班底外,也加入了最新的《大腦好好玩》哦!週四為《哲學好好玩》與《大腦好好玩》隔週播出,週五為《心理學好好玩》與《語言好好玩》,都以全新面貌及更多元的形式播出,每天睜開眼睛、戴上耳機,就能把知識輕鬆帶上路。

研究所的時候,教授曾經對我們說:
「一篇看起來很爛的論文,既然能上頂尖期刊,就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從此以後面對任何事,我都會問自己「能學到什麼?」
在公司除了完成工作,還能學到什麼--工作內容不是重點,能學到東西更重要。
我本來就是個喜歡學新東西的人,沒東西能學,就感到無聊了。
但是我並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在適應新環境,這對我來說有點浪費。
於是我變得很擅長在熟悉的環境中,將能學的東西挖到見骨。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說,在工作中成長,是把自己的時間販賣了2次。
因為工作賺到了錢,同時學到了東西,一舉雙得。
這倒是我沒想過、很有說服力的論點呢~
鼓勵大家也時常問自己「學到什麼」喔~至少回答一個,久了之後也許在看事情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
#邏輯思考

🌼人生除了金錢,還有什麼是可以追求的?
這個答案肯定很多,而且每個人都不同。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在談論利益的時候,一定要限縮在金錢物質上頭?
當兩個人關係不好的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與對方的合作。
因此,別把利益污名化,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認識它
✒️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04/
#邏輯思考 #public
別把利益汙名化,為什麼你該重新認識它

人生除了金錢,還有什麼是可以追求的?這個答案肯定很多,而且每個人都不同。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在談論利益的時候,一定要限縮在金錢物質上頭?當兩個人關係不好的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與對方的合作。因此,別把利益污名化,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認識它~

🌼你會如何愛自己?
愛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有些人認為買好吃的、喜歡的東西給自己,就是愛自己。
可是這種愛往往是短暫的、隨風即逝。
我們總希望與伴侶的愛永恆不滅,而我們是否也應給予自己長久的愛?

愛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你不瞭解自己,如何提供自己想要的東西?你要如何有效地愛自己?
當別人傷害你的心,你要如何保護自己的心?
現實就是,如果不瞭解自己,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愛自己。
瞭解自己的程度,將決定你愛自己的品質。
快來聽聽小戴怎麼說吧~
✒️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03/
#邏輯思考 #public

愛自己的真諦,別讓他人對你予取予求

有位認識多年的妹妹,因為感情困擾所以跑來找外子諮商。帶著迷惘的心情,想找人指點方向而來。借由她的故事,將我們談到的重要觀念分享出來。 「幾年前談到你的夢想,你說自己想做什麼?」 「我想要畫畫,成為繪本的繪師。」談到自己的夢想,她的眼中閃閃發亮。 「所以你現在在做什麼事情呢?」 「我在男朋友開的早餐店幫忙……」 當你和一個人交往、甚至結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對方會選擇你?為什麼願意愛你?假設你是一個有才華

🌼無腦提升邏輯的方法
無論是否合理正確,只要我們不斷吸收相同的邏輯,就會在大腦中產生連結。
所以無腦提升邏輯的方法,就是不斷吸收「合理」的邏輯。
不過,即使不合理的東西,只要一直吸收我們的大腦就會認為它合理(連結被強化)。
所以👉🏻慎選資訊來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會決定我們大腦的連結是知識還是垃圾。

我們很難判斷單一資訊來源是否正確,所以多個優質的資訊源很重要。
只是,過去的連結會影響我們對於「優質」的定義,所以即使好內容擺在眼前,也不見得能識別。
為什麼多讀書的人會變得有學問,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優質來源)。
同一本書每次讀都有不同的啟發,也是受到大腦目前連結狀況的影響。
在過去覺得很廢的書籍,也許未來讀就變成黃金了。
同一本書、同一個讀者,不同的只是讀者大腦裡的連結罷了。
#邏輯思考

🌼每個人的邏輯其實是一種腦神經的連結
雖然科學還無法直接證明,不過從心理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當你常常看到甲乙二個人一起出現,有一天只看見其中一個人,就會想到另一個人為什麼不見。
因為我們的腦袋會把這二個人連結在一起。
洗腦、制約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避免錯誤連結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一開始就不要亂連,小心審視進入我們腦袋裡的東西,符合邏輯推論才讓它進去。
已經連結錯誤的東西就要靠批判思考來修正。
看不到大腦裡的連結怎麼辦?心智圖就是一種把大腦連結視覺化的工具,連結夠強的東西就會被畫出來。
並且,無腦提升邏輯也是可能的…就像我們都知道水在0度會結冰,買頂級包要找LV(咦)…
無論有沒有合理的邏輯,一直洗就會變成我們腦袋裡的邏輯。
#邏輯思考 #批判性思考
🌼只記憶客觀事實,不記憶自己的推論
當我們看見一件事,會產生「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進一步影響我們的感覺。
如果把這個看法與感覺記憶下來了,將來要修正就會變得很困難。
這和大腦喜歡標籤化的概念是一樣的,只是標籤是中性的,還是帶有評論與偏見。
所以我們要盡量記憶客觀事實,或是中性的標籤,才不會被不理性的感情控制。
https://moke.tw/talk/you-might-have-never-been-objective/
下次看新聞的時候,也許可以先停下來想想,要把什麼東西塞進腦袋裡。
#超級困難 #這是一個替大腦處理spam的概念
#邏輯思考
你真的客觀了嗎?其實你從來沒有客觀過

Youtube 大家都說客觀思考很重要,可是什麼是客觀?它是從那裡來的?為什麼我們需要它? 雖然不知道它的歷史,但我知道為了進行邏輯思考,客觀是必要的。 然而,認知心理學卻告訴我們,我們從來都不客觀…… 邏輯的理論很簡單,但在實務應用上卻困難重重,客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Podcast 你可能沒想過:客觀與假新聞之間的關係。 收集客觀證據的概念,其實跟「如何釐清假新聞」是很像的。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具有邏輯思考的人,通常也不太會被

🌼理性錯誤的解讀會影響感性
「他是個不要臉的人。」所以每次看到他,腦海中就會顯示「不要臉」的印象,看到就有氣。
可是「他真的是個不要臉的人嗎?」,有沒有一絲「其實不是如此」的可能性?你確定自己真的完全沒有誤會什麼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現實就是我們看不見人們的心思,包括自己。
所以我不會隨便「斷言」,即使根據收集到的資訊做出評論,也會讓自己知道有改變的可能性。
寧可腦袋空空沒想法,也不要讓自己產生錯誤的連結。畢竟,一張白紙要畫什麼很好畫,但是畫錯了要修改就很麻煩。
#腦袋空空真開心
#邏輯思考

有人問到抽象思考是什麼,剛好最近科技島讀有探討這件事。
(個人覺得音頻版比較清楚,文章版是#454)
https://daodu.tech/06-15-2020-concrete-abstraction
這個概念用統計學來解釋應該滿清楚的。
一個班上每個人的身高都不同,當你做一張級距表統計,例如145-150cm有多少人時,「細節」就會消失,只留下對我們來說「重要」的資訊。
這是為了讓我們觀注在「重點」上。
所以根據你的重點不同,抽象化的方式就會不同。
抽象化就是讓我們只需要觀注重點的一種技巧,也算是一種抓重點的能力吧。
所以我們不必在乎掃地機器人怎麼做的,只要它能掃地就行了~這就是重點😆
先簡單解釋到這邊,之後再做一集談它與邏輯思考的關係。
#邏輯思考
[Podcast] 具體的抽象化

人類善用抽象化(abstraction)化繁為簡,提綱挈領。抽象化堆疊起來創造豐盛,進一步建構更複雜的系統,於是又需要再次利用抽象化。然而一點一滴的,穩定的世界正慢慢趨於失控。

在《使用者經驗元素》裡,將設計分成:策略層(Strategy)、範圍層(Scope)、結構層(Structure)、框架層(Skeleton)、表面層(Surface)五個層次。
用它來解釋如何表達也是滿好的。
你要說什麼可以再細拆成:1-1、你要說的重點是什麼(Strategy);1-2、你想講的有那些(Scope)。
你要怎麼說則可拆成:2-1、敘述大綱(Structure);2-2、表達的形式(Skeleton);2-3、實際表達的內容(Surface)。
好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很多事情❤️。
#邏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