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別想光靠回收就解決塑膠危機】
https://www.thevibes.com/articles/opinion/94094/we-cant-recycle-our-way-out-of-the-plastic-crisis-sahabat-alam-msia

※ 每一分鐘賣出一百萬的塑膠寶特瓶、每一分鐘

※ 按照歷史趨勢,預估塑膠生產量在2050年將達到11億噸

※ 目前每年產生塑膠垃圾4億噸

※ 全球累計塑膠回收率不到10%

※ 有36%的塑膠製品用於包裝材:生命週期極短、很快就變成垃圾

※ 今年6月剛召開的聯合國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第二次會議中,開始將討論焦點導向:「不該只關注塑膠廢棄物造成的污染,而應該針對塑膠的原料(石化)、生產、使用等全生命週期的過程進行檢討」

宅編來嘴:
這篇文章不是告訴我們回收沒有屁用,而是如果不限制塑膠可怕的生產量成長,回收率成長怎麼快速都趕不上。
塑膠中還有許多有害化學物質,會隨著回收一起循環,如果不改變生產端的設計避免這些化學物質,也只會惡化化學污染。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515

雖然跟這篇文章沒關係但是「環保的品味 座談分享會!!」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516

#減塑 #回收 #總量管制

We can’t recycle our way out of the plastic crisis – Sahabat Alam M’sia

To eliminate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material, we must cap its production

The Vibes

【總量管制 產業轉型 這世代無可迴避的現實與責任】

現在人類面臨氣候急遽變遷、生態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枯竭、森林等綠地大幅減少、土壤退化、生態環境與食物鏈的嚴重污染、糧食安全等多重危機,這在媒體大力放送各國日漸頻繁的乾旱、洪水、暴風雪、熱浪等未來只會更極端的極端氣候事件下,普羅大眾都已意識到人類的危機,覺得人類應該有所改變。但是民間普遍被動消極,等著別人先改變,而被賦予帶領社會改變的政府,卻仍把經濟成長率當成重要施政指標,只要有經濟成長就覺得有政績,而不管經濟成長的果實其實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其惡果,也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多重環境危機,卻由大多數人以及未來世代承擔;也不管這些多重環境危機,都是源於褐色產業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褐色經濟模式下,規模一直放大的結果。

中科如此嚇人的環說書 台積電消受得起嗎?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484

問。聖邪門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492

捐款與行動支持看守台灣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donation

#看守台灣 #總量管制 #經濟發展#水資源 #褐色經濟 #環境污染 #能源 #氣候變遷

中科如此嚇人的環說書 台積電消受得起嗎?

@中科管理局 中科二期擴建案的基地位置。 高耗能高耗水 中部空品供水改善難度大增 為台積電量身訂製的中科二期擴建案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環評「背書」過程。這個座落在台中高爾夫球場、佔地89.75公頃的擴建案,需要用電925MW,負責掌管能源政策的能源局,一句「本案為政府高科技政策,本局原則支持」輕輕帶過,畢竟這是護國群山之首台積電要用的電,全力以赴提供就對了,那管這樣的用電量,接近台中火力發電廠兩個機組,相當於夏季電力負載的百分之三;也不管整個國家為了增加那麼一點光電,就已經犧牲多少農地、漁塭與溼地?那管這樣的用電增加,對整個國家轉型為再生能源供電及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達成,帶來了多少難度? 這個擴建案,每日用水量達95,565噸,負責供水的水利署也是一副我準備好了的態度,指出「本案用水計畫業經本署審查原則同意,終期用水量為每日十萬噸,其中9.7萬噸為再生水供應。」看起來都已經用再生水供應,對水資源調度已幾無影響,其實不然!能提出這樣的因應方案的水利署,不愧為找水專家;但他們隱忍不說的是,原本預計台中地區用水量會從2019年的每日141.37萬噸,增加到2026年的每日157.8萬噸,沒想到台積電這每日10萬噸的用水量,就佔掉了這增加量(16.43萬噸)的60.8%,台中地區目前供水能力153.8萬噸/日的百分之6.5%! @水利署 近年枯水期降雨量偏少。

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看守台灣 #掩埋場 #廢棄物 #總量管制 #源頭減量 #資源永續管理法 #陳椒華 #蔡壁如 #環境資訊協會 #臺南社大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荒野保護協會 #野薑花公民協會 #看守台灣協會

坤輿 龍崎 馬頭山 掩埋場爭議連環爆、垃圾多到燒不完! 環團呼籲廢物總量管制、環保署應和民間合作速推資源永續管理法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node/1471

坤輿 龍崎 馬頭山 掩埋場爭議連環爆、垃圾多到燒不完! 環團呼籲廢物總量管制、環保署應和民間合作速推資源永續管理法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坤輿掩埋場因規避環評,日前由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苗栗縣政府應要求坤輿停止試運轉及所有開發許可,反坤輿自救會及當地鄉親,總算迎來抗爭21年以來的初步勝利。數個環團[1]於8月3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本案突顯地狹人稠的台灣已經相當難以找到合適掩埋場址,高價掩埋處理費又誘使重重黑影撲向台灣所剩無幾的肥美、幽勝之地,人民已然活在垃圾與黑道雙重夾擊的恐怖陰影中! 環團感嘆政府對於廢棄物治理缺乏宏觀視野,任由廢棄物不斷成長,去年事廢產生量不但大幅增長7.7%,創下歷史新高,與生活垃圾產生量合計一舉突破三千萬噸,小小台灣實無法消受無止盡增長的資源濫用與廢棄!呼籲政府應即刻正視此問題,和民間合作速推《資源永續管理法》,力行廢棄物總量管制與資源減量,避免台灣垃圾淹腳目,垃圾危機成常態,重回垃圾島污名遠播全球年代。 掩埋場終究會飽和,焚化也須掩埋場埋毒渣,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臺南社大 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坤輿案並非臺灣近年來唯一的掩埋場爭議案例,台南龍崎牛埔的歐欣掩埋場案,與事實不符的老舊環評至今仍未撤案,高雄市馬頭山的掩埋場開發案也還未放棄,這都是在二仁溪的上游,生態豐富、地質變異大且好山好水的地方。

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廢棄物 #總量管制 #物質生命週期管理

"媒體報導環署下半年將展開《廢清法》修法,但環保團體指出,2021年事業廢棄物產量再創新高,成長率高達7.77%,修法方向沒有納入總量管制,恐怕無力遏止廢棄物無止盡成長,因而提出民間版本的《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

昨(6)日看守台灣協會等團體召開記者會說明草案內容,除了廢棄物總量管制,民間草案也限制產品過度包裝,並要求責任業者必須明確標示產品材質、及循環利用相關資訊;另外,也預計向污染環境產品的責任業者徵收資源減量責任費,納入「資源永續管理基金」。"

https://e-info.org.tw/node/234250

2021年事廢成長率7.77% 環團提「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 補總量管制漏洞

媒體報導環署下半年將展開《廢清法》修法,但環保團體指出,2021年事業廢棄物產量再創新高,成長率高達7.77%,修法方向沒有納入總量管制,恐怕無力遏止廢棄物無止盡成長,因而提出民間版本的《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 昨(6)日看守台灣協會等團體召開記者會說明草案內容,除了廢棄物總量管制,民間草案也限制產品過度包裝,並要求責任業者必須明確標示產品材質、及循環利用相關資訊;另外,也預計向污染環境產品的責任業者徵收資源減量責任費,納入「資源永續管理基金」。 未來恐怕必須活化更多垃圾衛生掩埋場。圖片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21年事廢成長率7.77% 創產量新高 還有600萬噸暫存 據統計,2021年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為2159萬噸,相較2020年多出156萬噸、成長率高達7.77%,除創下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與成長幅度的雙重新高,至2021年為止,還有高達600萬噸的事業廢棄物暫存,等待去化。 看守台灣協會盤點出「貯存量前20大事業廢棄物」,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大多數雖然可再利用,但需耗費土地資源或能源,且面臨再利用後端市場需求不足、互相排擠的難題。另在「2021年產生量增加最多的前20大事業廢棄物」中,也有不少曾遭到非法棄置,例如電子業的強酸、廢酸洗液或紙業的廢紙混合物。 不只如此,生活垃圾的去化空間被大量可燃事業廢棄物、低價資收物及廚餘排擠。各地掩埋場堆積的生活垃圾,每年以高達15萬噸的增幅成長中,各縣市也積極新建焚化廠擴大處理量。 謝和霖提醒,灰渣去化問題可能因廣建焚化爐而更加嚴重。他說,廢棄物焚化後會衍生15%的底渣、3%的有害飛灰焚化灰渣,2021年總計產生垃圾焚化底渣85萬噸,比2020年多出1.83倍。若不做好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將會產生更多飛灰、底渣,結果就是必須活化更多掩埋場,陷入只對焚化爐操作業者有利的惡性循環。 2021前二十大事業廢棄物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 謝和霖提醒,廢棄物焚化後會衍生15%的底渣、3%的有害飛灰焚化灰渣。圖片來源:擷自線上記者會簡報 環團擬《資源永續管理法》 盼強化源頭管理 日前環保署透露下半年將啟動《廢清法》修法,據中央社報導,修法預計納入資源循環概念,在現有法令下分階段處理,如減量、回收再利用等,也將推動徵收資源循環費等內容。未來也將視情況決定是否調整《資源循環利用法》。 不過環團認為,《廢清法》修法仍強調末端管理而非源頭管理,也未提到總量管制。為了推動源頭減量,並透過管理產品生命週期邁向資源永續,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台東環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彰化環盟、野薑花公民協會、台灣零廢棄協會與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共同提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 謝和霖表示,此次參考環保署於2013年曾送至立法院卻未完成立法的《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中關於「源頭管理」的部份條文,同時參考近期我國推動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的情形,研擬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未來也可配合《廢清法》共同遏止廢棄物無止盡成長的趨勢。 環團籲檢討廢棄物涵容總量、規劃總量管制機制 勿消極末端管控  目前我國並未針對廢棄物進行總量管制,民間在《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中也要求,中央主管機關必須制定總量管制辦法,確保全國廢棄物聲量、焚化量與最終處置量不再增加。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說,廢棄物雖常被美化為「錯置的資源」,但各單位心態上大多仍把它們視為廢棄物,從末端為已產生的廢棄物找尋去化管道,導致各項廢棄物流竄的亂象叢生。 陳姿蓉呼籲,政府應落實資源生命週期管理,通盤檢討台灣廢棄物涵容總量以規劃廢棄物總量管制機制,積極設定上限及逐年減量目標,而非只是消極從末端管控。她也建議,應從行政院高度設立資源永續管理委員會及聯合運作辦公室,促進跨部會的合作並指導各部會所轄之產品、生產行為皆需符合綠色設計準則,真正從前端帶動產業提升。 昨(6)日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宣布提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中納入廢棄物總量管制、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等。圖片來源:擷自線上記者會 參照國外法規限制過度包裝 要求納入「重複填充」減量措施 草案中還納入「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精神,以及「綠色包裝認證」機制,以反映大部分的產品包裝設計仍為一次性使用,重複利用的機會及價值低。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指出,目前佔全世界生產塑膠1/4的「塑膠包裝」未來將以倍數成長,強調從源頭限制生產者不得過度使用包裝的重要性。 她說明,《資源永續管理法》參考《歐盟包裝指令》及英、法等國外法規,規定業者在維持產品安全、衛生程度前提之下應減少包裝,包括使用循環容器或包裝、可重複填充的包裝及裸賣等。她舉例,法國政府就規定中大型超市必須有1/5的商品以散裝販售,並指定30種蔬果必須裸賣。 因此草案要求業者必須取得「綠色包裝」認證,透過第三方專業機構核可產品使用合理的包裝件數、空間比例及非有害環境的材質等,「這是生產者在販售商品同時也必須負起的責任。」唐安說。 草案中納入「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精神,以及「綠色包裝認證」的機制。圖片來源:擷自《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好讀懶人包 草案也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可要求業者採取重複填充的減量措施。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教育委員會能源議題組組長陳雍慧認為,廣泛提供重覆填充服務,能夠從源頭減少廢容器或包裝的產生,此次草案即提供政府明確的減量路徑。 未來在草案架構下,還可推動建構系統性出租的循環容器,或要求廠商提供重覆使用的容器等,並儘可能由中央採取容器標準化、跨區租還標準化的容器押金逆向回收系統。 草案還規定,若產品生命週期有污染環境或浪費資源之虞,或未能循環利用,中央主管機關就可課徵「資源減量責任費」,納入資源永續管理基金。另外,也授權中央主管機關針對可被「循環利用物質」取代的原物料或產品課徵資源減量費,以推廣循環利用技術,增加再生物或廢棄物的使用。 揭露「循環資訊」助大眾有效回收 產品中有害成分也需標示 揭露產品的「循環資訊」也是《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重點之一,草案要求責任業者必須在產品上標示材質、主成份及有害成份以及循環利用相關資訊。 謝和霖表示,循環利用相關資訊可幫助大眾了解產品回收管道及再生利用方式,例如原子筆外殼是非常好的塑膠,但多數人都不知該如何回收,導致回收成效不佳,而市面上產品千羅萬象,若要等環保署一一公告應回收方式「實在是等不及」。 另外,塑膠為了增加產品的耐久度與實用性,通常會混入各種化學物質。台灣零廢棄協會發起人孫瑋孜舉例,許多原生塑膠生產時會加入「抗紫外線劑」等荷爾蒙干擾物質,因此政府與相關產業必須明確標示塑膠產品中的化學添加物。 他補充,由於回收的塑膠所含毒性物質也會留在再生塑膠中,回收再生處理業者也應揭露回收來源的產品類別及再生粒料中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質,並與權責機關合作讓再生塑膠可被安全運用。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