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型手機如何操縱我們的情緒與反射,令人沉迷的根源
➤ 手機不再只是冰冷的機器:揭開其操縱我們感官與心理的癮力機制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martphones-manipulate-our-emotions-and-trigger-our-reflexes-no-wonder-were-addicted-265014
這篇文章探討了智慧型手機如何透過多種技術手段,巧妙地操縱使用者的情緒與生理反射,進而加劇了人們對手機的沉迷。作者指出,手機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透過人臉辨識、地理定位、觸控螢幕、震動、聲響及動態感測等功能,創造出「有生命的」互動體驗,讓使用者感覺手機需要關注,實則反而是大量收集我們的個人數據。文章回顧了這些技術的歷史淵源,並提醒使用者注意隱私問題,同時提出管理手機依賴的具體建議,並呼籲擴大對手機本身沉迷現象的討論。
+ 寫得太好了!我一直覺得手機很奇怪,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樣,這篇文章解釋了我所有的疑問。尤其是臉部辨識那段,真的感覺手機在「認識」我。
+ 感謝作者的深入分析,尤其是提到 Tamagotch
#科技 #心理學 #社會
Smartphones manipulate our emotions and trigger our reflexes — no wonder we’re addicted

The collective behaviours of smartphones — alerts, responsive interfaces, the use of gestures, the knowledge of intimate data — all feed into our reliance on the devices.

The Conversation
🌗 你的行為,定義你是誰
➤ 從內在感受與外在行為,探究自我價值的塑造之道
https://boz.com/articles/you-are-how-you-act
文章探討了美國現代思維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我觀:一種源於盧梭,強調內在純粹的本我;另一種來自富蘭克林,認為品德是透過實踐養成的習慣。作者指出,人們常在需要原諒時引用盧梭的觀點,在追求問責時則採用富蘭克林的原則。儘管這兩種哲學看似矛盾,卻能在實際生活中並存,因為它們都相當討喜。然而,作者認為富蘭克林的「假裝直到成功」更具實用性,因為持續的行為重複能塑造性格,而非僅靠內在感受。他主張,相較於盧梭的內省,富蘭克林的實踐導向更能賦予個人力量,讓人們透過行動成就自我。
+ 這篇文章點醒了我,總是想著「我為什麼會這樣」,不如想想「我下一步該怎麼做」。
+ 「假裝直到成功」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膚淺,但仔細想想,確實很有道理。不斷重複好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也塑造了自己。
#心理學 #個人成長 #社會哲學
You Are How You Act

You are the sum of your behaviors not your intentions

在交談中如何提問,才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捷徑?

BBC News 中文 2025-10-25 12:00:00 CST促進親子關係: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提出深入個人問題,例如「最想去哪旅行?」,能增進親子間的愛與連結。關鍵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展現脆弱、坦誠分享,營造親密氛圍。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8737
#溝通技巧 #自我揭露 #心理 #類鴉片效應 #深度對話 #心理學 #親子關係 #研究 #親密關係 #親密感 #成為摯友流程

在交談中如何提問,才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捷徑?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促進親子關係: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提出深入個人問題,例如「最想去哪旅行?」,能增進親子間的愛與連結。關鍵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展現脆弱、坦誠分享,營造親密氛圍。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全國研究發現公立蒙特梭課程以顯著較低的成本強化早期學習成效
➤ 公立蒙特梭利教育以更低成本實現更佳的兒童早期學習成效
https://phys.org/news/2025-10-national-montessori-early-outcomes-sharply.html
一項由維吉尼亞大學等機構領導的全國性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美國公立學校的蒙特梭利學前班(3至6歲)能為兒童帶來更優異的早期學習成果,同時顯著降低學區和納稅人的成本。研究追蹤了全國24個公立蒙特梭利計畫中的近600名兒童。結果顯示,就讀蒙特梭利學前班的兒童在進入幼稚園時,於閱讀、執行功能、短期記憶及社交理解等方面的表現,皆優於同儕,且平均每名兒童的成本較傳統學前班低了約13,000美元。此差異主要歸因於更有效率的班級結構,例如跨年齡層學童互相學習的機制。此研究的長遠效益尤其令人矚目,因為它與許多學前計畫在幼稚園後成效便逐漸消退的情況形成對比。該研究亦指出,蒙特梭利教師的士氣與留任率較高,這可能進一步增加成本節省。此外,研究發現蒙特梭利教育對來自較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益處最為顯著,但所有背
#教育 #經濟學 #心理學
National study finds public Montessori programs strengthen early learning outcomes—at sharply lower costs

The first 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of public Montessori preschool students showed stronger long-term outcomes by kindergarten, including elevated reading,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as compared to non-Montessori preschoolers.

Phys.org
🌘 民粹主義的快與慢
➤ 揭開民粹主義的認知心理學面紗
https://josephheath.substack.com/p/populism-fast-and-slow
本文探討學術界對民粹主義的理解為何陷入困境,指出將民粹主義視為一種意識形態是錯誤的起點,並提出其本質更接近一種「快思維」的認知模式。作者引用雙過程理論,區分了直覺式(快)和分析式(慢)的認知系統,認為民粹主義之所以能迅速擴散並對抗批判,是因為它迎合了人們習慣依賴直覺、厭惡複雜分析的「認知吝嗇」心理。作者建議,理解民粹主義的關鍵在於區分這種「常識」式的直覺與「複雜理論」式的分析,而非僅停留於意識形態的定義。
+ 這篇文章點出了民粹主義為何難以被學術界有效分析和對抗的關鍵。將其與「快思維」連結,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 作者對雙過程理論的運用非常精彩,解釋了為何知識分子越是批評,民粹主義反而越是壯大。原來是觸動了人們的直覺反應。
#政治學 #心理學 #社會學
Populism fast and slow

It is natural that a person who is both concerned by the rise of right-wing populism and possessed of a bookish disposition might turn to the academic political science literature in search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In Due Course
🌘 運動迷思:別想著靠運動抵銷飲食問題
➤ 重新認識運動與飲食的真實關係,別讓「運動抵銷」的迷思阻礙健康
https://williamjbarry.substack.com/p/the-myth-of-outrunning-your-diet
本文探討了運動在體重管理與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並指出許多人誤以為可以透過大量運動來彌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作者透過自身心理學家的臨牀經驗與學術研究,說明瞭運動對提升情緒、睡眠及自信等心理效益顯著,且這些益處常先於體重改變出現。然而,一項跨國研究顯示,即使生活方式活躍,每日熱量消耗與久坐者差異不大,這顛覆了過去認為運動是體重管理關鍵的觀念,強調飲食在肥胖問題中的核心地位。文章最後呼籲,解決年輕世代的身心健康危機,需更深入理解飲食行為背後的情緒、社交與心理因素,而非僅依賴運動或單純的營養建議。
+ 原來我一直以為運動越多就能喫越多,這研究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看來飲食纔是關鍵。
+ 身為家長,我一直鼓勵孩子多運動,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我更全面地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維持健康。
#健康 #心理學 #體重管理 #運動 #飲食
The Myth of Outrunning Your Diet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diet, and the tru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movement for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Raising Healthy Kids
🌘 《身體匱藏驚懼》:一本充斥謬誤的暢銷書
➤ 深入剖析暢銷書《身體匱藏驚懼》的科學謬誤與學術爭議
https://josepheverettwil.substack.com/p/the-body-keeps-the-score-is-bullshit
本文嚴厲批判了由「全球最著名在世精神科醫師」貝塞爾·範德寇所著的暢銷書《身體匱藏驚懼》。作者質疑書中關於創傷影響的論點,指出其引用研究的不足和對概念的混淆。透過分析具體案例,如「生物駭客」戴夫·艾斯普雷對童年創傷的解讀,作者揭示了該書的論證可能站不住腳。文章同時提及另一位學者對此書的學術反駁,並探討了創傷與身體反應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如睪固酮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的保護作用。
+ 這篇文章的論點很有啟發性,我一直覺得那本書的說法有些過於簡化創傷的影響,特別是將幾乎所有人都視為潛在創傷受害者。很高興有人敢於提出質疑!
+ 看了這篇評論,我對《身體匱藏驚懼》的看法動搖了。看來有必要去了解一下Dr. Scheeringa的反駁之作,不能只聽信單方面的說法。
#心理學 #創傷 #書評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is Bullshit

The popular book from the "world's most famous living psychiatrist" is riddled with blatant misrepresentations

Joseph Everett’s WIL Newsletter
🌘 歲月的魔法:為何我們越老,時間感覺越快?
➤ 解開時間縮水的認知奧祕
http://www.kafalas.com/Logtime.html
作者提出「Logtime」假說,解釋為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此假說認為,我們對時間長度的感知是基於與我們當前年齡的比例,而非絕對的日曆時間。就像物理刺激的感知遵循韋伯-費克納定律,時間感知也可能遵循對數規律,使得年輕時的一年感覺漫長,但年老時的一年則飛逝而過。這種非線性的時間感知,能更好地解釋我們對童年遙遠、而近期卻轉瞬即逝的記憶。
+ 這篇文章說出了我的心聲!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尤其是我兒子出生後,感覺他好像昨天才出生,轉眼就三歲了。
+ 很有趣的理論,但我還是覺得時間的流逝跟生活是否充實有關,太閒的時候反而覺得時間難熬。
#心理學 #時間感知 #老化
Logtime: Logarithmic Time Perception With Aging

Logtime: the hypothesis that our age is our basis for estimating time intervals, resulting in a perceived logarithmic shrinking of our years as we age

焦慮的猿類:用臉部熱成像技術解讀你面臨的壓力

BBC News 中文 2025-10-20 07:55:00 CST負責測試的研究人員邀請了三位陌生人進入房間。當研究人員告訴我,現在我有三分鐘時間準備一篇關於「夢想工作」的五分鐘演講時,他們都默默地盯著我。 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9名志願者進行了同樣的壓力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的鼻子溫度下降了3到6度。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9769
#熱像儀 #鼻子溫度 #壓力 #心理學 #科學 #鼻溫下降 #研究 #靈長類動物

焦慮的猿類:用臉部熱成像技術解讀你面臨的壓力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負責測試的研究人員邀請了三位陌生人進入房間。當研究人員告訴我,現在我有三分鐘時間準備一篇關於「夢想工作」的五分鐘演講時,他們都默默地盯著我。 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9名志願者進行了同樣的壓力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的鼻子溫度下降了3到6度。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選擇爆炸並非自由:我們為何將選擇視為自由的終極體現?
➤ 當選擇的洪流席捲而來,我們是否迷失了真正的自由?
https://aeon.co/essays/why-an-abundance-of-choice-is-not-the-same-as-freedom
本文探討現代社會中「選擇」與「自由」的關聯。作者認為,儘管我們習慣於將擁有大量選擇視為自由的展現,但這種觀念是近代纔出現的文化現象,特別是在17、18世紀的歐洲和北美。選擇的擴張始於商業領域,當時新興的貿易網絡帶來了豐富的商品,人們開始基於個人偏好購物;同時,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也促進了思想和信仰的選擇。隨著時間推移,選擇的範圍擴展至婚姻、職業乃至政治,但伴隨而來的規則和限制也日益增多。作者質疑,過度強調選擇是否偏離了真正的自由,並暗示或許存在更佳的自由模式。
+ 這篇文章發人深省!我從未想過,今天如此稀鬆平常的「選擇」,竟然是歷史上相對晚近的產物。過去我總是認為,能買的東西越多、能選的路越多,就越自由,但作者的論點讓我開始反思。
+ 很高興有這篇探討的論述。我一直覺得,
#歷史 #哲學 #社會學 #政治哲學 #心理學
Why an abundance of choice is not the same as freedom | Aeon Essays

It’s only in recent history that freedom has come to mean having a huge array of choices in life. Did we take a wrong turn?

A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