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黑箱日誌》伊藤詩織 黑箱之外

“曾經停下剪接工作
也曾經情緒崩潰
電影上映後,都有幾次崩潰
每天都在學習跟這創傷做朋友
這個過程療癒了我
也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這一夜,是伊藤詩織最後一場謝票。隨著《黑箱日誌》(Black Box Diaries)片尾字幕緩緩落下,觀眾報以掌聲。只是氣氛有點沉重,大概是大家一下子未能抽離。伊藤走到台前,邀請觀眾深深吸口氣,然後慢慢呼出,一起將那股鬱悶送走。台上台下,就這樣靜靜連結,療癒一場。

「你們好嗎?」伊藤走近觀眾,認真看看大家,眼神溫柔但堅定:「謝謝你們今晚到來。我知道,這不是輕鬆渡過周末晚上的電影。」的確,有觀眾默默在拭涙,也有觀眾給她送上一束花語為勇敢和希望的橙紅色鬱金香。

《黑箱日誌》是伊藤詩織執導及自述的紀錄片,記錄她自2015年遭時任日本TBS電視台華盛頓分社社長山口敬之性侵後,如何在社會輿論及司法冷漠中,尋找自己聲音的過程。這部作品讓她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電影 #紀錄片 #性侵犯 #創傷 #日本 #華盛頓 #非洲 #薩凡立
https://www.instagram.com/p/DJISMGoPUid/

娛壹 as1.entertainment on Instagram: "專訪 《黑箱日誌》伊藤詩織 黑箱之外 “曾經停下剪接工作 也曾經情緒崩潰 電影上映後,都有幾次崩潰 每天都在學習跟這創傷做朋友 這個過程療癒了我 也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這一夜,是伊藤詩織最後一場謝票。隨著《黑箱日誌》(Black Box Diaries)片尾字幕緩緩落下,觀眾報以掌聲。只是氣氛有點沉重,大概是大家一下子未能抽離。伊藤走到台前,邀請觀眾深深吸口氣,然後慢慢呼出,一起將那股鬱悶送走。台上台下,就這樣靜靜連結,療癒一場。 「你們好嗎?」伊藤走近觀眾,認真看看大家,眼神溫柔但堅定:「謝謝你們今晚到來。我知道,這不是輕鬆渡過周末晚上的電影。」的確,有觀眾默默在拭涙,也有觀眾給她送上一束花語為勇敢和希望的橙紅色鬱金香。 《黑箱日誌》是伊藤詩織執導及自述的紀錄片,記錄她自2015年遭時任日本TBS電視台華盛頓分社社長山口敬之性侵後,如何在社會輿論及司法冷漠中,尋找自己聲音的過程。這部作品讓她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日本導演。然而,至今《黑箱日誌》仍未能在日本上映。 【450小時的記憶碎片】 遭受性侵,抹去記憶、隱藏過去,是不少受害者的選擇。伊藤詩織卻是日本首位願意公開身分的性侵受害者。她選擇記錄、選擇與疼痛為伴,並說那是倖存者(survivor)可以做的事。 2015年,伊藤詩織獲山口敬之邀約傾談實習工作機會,卻因酒醉被帶到酒店並遭性侵。事發後,她向警方報案,並要求提告,兩年後檢方以證據不足為由而不作起訴。她決定召開記者會公開性侵事件,並提出民事訴訟。同步,她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蒐集相關證據並全程拍攝,累積超過450小時的影像資料(footage)記錄。 選擇站在人前,耗費勇氣、押上尊嚴,總有輿論是反責難受害者。伊藤說興訟和調查的那幾年,都將情緒藏起來。只是在《黑箱日誌》後製時,她不得不重新面對那個壓抑的自己。「看著那些影像,有時感覺像是重新再經歷一次(被性侵)。」她神情堅定、語調淡漠:「曾經停下剪接工作,也曾經情緒崩潰;電影上映後,都有幾次崩潰。」 重複不斷談及那個創傷,她坦言並不容易。「從來都不容易,要記起本應忘記的一切;就像每天都帶著這個創傷、每天都在學習跟這創傷做朋友。嗯,我相信,這就是我的人生。」 然而,完成《黑箱日誌》才發現那是一趟自我療癒的過程。「因為那(被性侵)已不只是我自己的故事。」伊藤說,事發後她很迷惘,後來選擇去尋找真相、選擇去拍攝這紀錄片:「頭兩年,蒐集文件之類,只是因為我不相信警察;直到案件不獲起訴,我希望其他記者、媒體會跟進調查,才決定公開事件,同時開始拍攝。」當時,她根本不知道也看不到終點:「只知道站在倖存者的角度,我要將這件事說出來。」後來,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讓她聽到更多的故事,也有更多因為她的故事帶來的啟發、感動,「原來讓我活過來,就是去找尋真相,去完成這電影。」 【把創傷說出來】 伊藤鼓勵每位受害者先要好好照顧自己,然後尋找讓自己活著的方式:「做為你帶來創傷的創作,不一定是電影,可以是一本書、可以是藝術創作、音樂;不論是甚麼形式,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自己故事,是很有力量的。」 她說不要讓自己感到孤單,並感激《黑箱日誌》的團隊,這些年來,如戰士般一直的陪伴。「不是只我一個面對創傷,去說出這件事,而是與他們一起的;沒有他們,相信是無法完成這電影。這個過程療癒了我,也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伊藤提到,過程中,還受到其他紀錄片導演的啟發,包括以母親視角記錄敘利亞戰地生活的《For Sama》,以及榮獲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記錄巴勒斯坦人如何被以色列佔領軍大規模驅逐和他們是如何反抗的《No Other Land》。「這些作品讓我明白,最貼近事件的人,就是最有資格報道的人。我們都可以是公民記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照亮黑暗。」 【繼續走下去】 伊藤英語流利,大概是因為高中時曾到美國當寄宿生,高中畢業後到美國修讀新聞與攝影,並在紐約的日本電視台分部和路透社實習。「如果我只能用日語,或者未必知道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不知道怎樣說『不』;如果只能說日語,只能在日本求存,相信我不會作出今天的選擇。」她能說英語,帶來更多可能性;「即使我公開事件,即使我要離開日本,我知道日本以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可以讓我生存。」 在她公開發聲後,日本於2017年修改了性犯罪相關法律,包括將同意年齡從13歲提升至16歲。犠牲那麼多,才不過走了一小步:「因為還未形成一場運動(movement),只有零碎的時刻(moments)。」但她仍相信,已看到變化,「緩慢,但已出現了。」 由2015年事發,至完成《黑箱日誌》並作全球放映,前後已10年。假如沒有發生這一切,伊藤說還是會去拍紀錄片製作,只是拍攝主題或許不同。「小時候的夢想,是去非洲薩凡立(Savannah)。」她笑著說,雖然人生軌跡改變了,「我都曾在非洲拍了一套紀錄片。」 這一年多,她帶著行李,穿梭於各地放映活動之間。最近,她已回到日本,慢慢找回生活的節奏。(本文未完) IG字數有限,請到留言續看 文︰Grace Chan 攝影︰ Juno #黑箱日誌 #伊藤詩織 #娛壹"

733 likes, 3 comments - as1.entertainment on May 1, 2025: "專訪 《黑箱日誌》伊藤詩織 黑箱之外 “曾經停下剪接工作 也曾經情緒崩潰 電影上映後,都有幾次崩潰 每天都在學習跟這創傷做朋友 這個過程療癒了我 也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這一夜,是伊藤詩織最後一場謝票。隨著《黑箱日誌》(Black Box Diaries)片尾字幕緩緩落下,觀眾報以掌聲。只是氣氛有點沉重,大概是大家一下子未能抽離。伊藤走到台前,邀請觀眾深深吸口氣,然後慢慢呼出,一起將那股鬱悶送走。台上台下,就這樣靜靜連結,療癒一場。 「你們好嗎?」伊藤走近觀眾,認真看看大家,眼神溫柔但堅定:「謝謝你們今晚到來。我知道,這不是輕鬆渡過周末晚上的電影。」的確,有觀眾默默在拭涙,也有觀眾給她送上一束花語為勇敢和希望的橙紅色鬱金香。 《黑箱日誌》是伊藤詩織執導及自述的紀錄片,記錄她自2015年遭時任日本TBS電視台華盛頓分社社長山口敬之性侵後,如何在社會輿論及司法冷漠中,尋找自己聲音的過程。這部作品讓她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日本導演。然而,至今《黑箱日誌》仍未能在日本上映。 【450小時的記憶碎片】 遭受性侵,抹去記憶、隱藏過去,是不少受害者的選擇。伊藤詩織卻是日本首位願意公開身分的性侵受害者。她選擇記錄、選擇與疼痛為伴,並說那是倖存者(survivor)可以做的事。 2015年,伊藤詩織獲山口敬之邀約傾談實習工作機會,卻因酒醉被帶到酒店並遭性侵。事發後,她向警方報案,並要求提告,兩年後檢方以證據不足為由而不作起訴。她決定召開記者會公開性侵事件,並提出民事訴訟。同步,她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蒐集相關證據並全程拍攝,累積超過450小時的影像資料(footage)記錄。 選擇站在人前,耗費勇氣、押上尊嚴,總有輿論是反責難受害者。伊藤說興訟和調查的那幾年,都將情緒藏起來。只是在《黑箱日誌》後製時,她不得不重新面對那個壓抑的自己。「看著那些影像,有時感覺像是重新再經歷一次(被性侵)。」她神情堅定、語調淡漠:「曾經停下剪接工作,也曾經情緒崩潰;電影上映後,都有幾次崩潰。」 重複不斷談及那個創傷,她坦言並不容易。「從來都不容易,要記起本應忘記的一切;就像每天都帶著這個創傷、每天都在學習跟這創傷做朋友。嗯,我相信,這就是我的人生。」 然而,完成《黑箱日誌》才發現那是一趟自我療癒的過程。「因為那(被性侵)已不只是我自己的故事。」伊藤說,事發後她很迷惘,後來選擇去尋找真相、選擇去拍攝這紀錄片:「頭兩年,蒐集文件之類,只是因為我不相信警察;直到案件不獲起訴,我希望其他記者、媒體會跟進調查,才決定公開事件,同時開始拍攝。」當時,她根本不知道也看不到終點:「只知道站在倖存者的角度,我要將這件事說出來。」後來,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讓她聽到更多的故事,也有更多因為她的故事帶來的啟發、感動,「原來讓我活過來,就是去找尋真相,去完成這電影。」 【把創傷說出來】 伊藤鼓勵每位受害者先要好好照顧自己,然後尋找讓自己活著的方式:「做為你帶來創傷的創作,不一定是電影,可以是一本書、可以是藝術創作、音樂;不論是甚麼形式,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自己故事,是很有力量的。」 她說不要讓自己感到孤單,並感激《黑箱日誌》的團隊,這些年來,如戰士般一直的陪伴。「不是只我一個面對創傷,去說出這件事,而是與他們一起的;沒有他們,相信是無法完成這電影。這個過程療癒了我,也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伊藤提到,過程中,還受到其他紀錄片導演的啟發,包括以母親視角記錄敘利亞戰地生活的《For Sama》,以及榮獲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記錄巴勒斯坦人如何被以色列佔領軍大規模驅逐和他們是如何反抗的《No Other Land》。「這些作品讓我明白,最貼近事件的人,就是最有資格報道的人。我們都可以是公民記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照亮黑暗。」 【繼續走下去】 伊藤英語流利,大概是因為高中時曾到美國當寄宿生,高中畢業後到美國修讀新聞與攝影,並在紐約的日本電視台分部和路透社實習。「如果我只能用日語,或者未必知道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不知道怎樣說『不』;如果只能說日語,只能在日本求存,相信我不會作出今天的選擇。」她能說英語,帶來更多可能性;「即使我公開事件,即使我要離開日本,我知道日本以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可以讓我生存。」 在她公開發聲後,日本於2017年修改了性犯罪相關法律,包括將同意年齡從13歲提升至16歲。犠牲那麼多,才不過走了一小步:「因為還未形成一場運動(movement),只有零碎的時刻(moments)。」但她仍相信,已看到變化,「緩慢,但已出現了。」 由2015年事發,至完成《黑箱日誌》並作全球放映,前後已10年。假如沒有發生這一切,伊藤說還是會去拍紀錄片製作,只是拍攝主題或許不同。「小時候的夢想,是去非洲薩凡立(Savannah)。」她笑著說,雖然人生軌跡改變了,「我都曾在非洲拍了一套紀錄片。」 這一年多,她帶著行李,穿梭於各地放映活動之間。最近,她已回到日本,慢慢找回生活的節奏。(本文未完) IG字數有限,請到留言續看 文︰Grace Chan 攝影︰ Juno #黑箱日誌 #伊藤詩織 #娛壹".

Instagram
東張西望主持區永權自爆童年創傷 遭生父撞頭血染馬桶 | am730

TVB收視王牌節目《東張西望》台柱主持人的區永權(Albert),4度獲提名終奪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最佳男主持獎。 多謝在天上的繼父 他日前接受報章訪問,稱遺撼在台領獎時,因長話短說而遺漏了多謝在天上的爸爸,而他所指的「爸爸」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繼父,感謝對方的照顧與愛惜,令自己長大後學懂做好爸爸,所以很想

am730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創傷後生長(那些殺不死你的,正在重塑你的生物代碼 )
https://www.headline01.com/a/QsAmB7mahbTw-55lyltJfQ-FE2FB839.html
#代碼 #創傷 #心理學
5歲女童半夜驚醒尖叫不止,兒童心理醫生:當心這種潛在的創傷
https://www.headline01.com/a/ICFinsVngGUnDIOFJMWszQ-2BA51328.html
#不止 #兒童 #創傷
5歲女童半夜驚醒尖叫不止,兒童心理醫生:當心這種潛在的創傷

今日視界
小動物創傷包紮技術:羅伯特瓊斯繃帶與打包繃帶操作技術
https://www.headline01.com/a/rKmfNactUEOl0vrz_UEiBw-A0BBDED0.html
#創傷 #動物 #包紮
小動物創傷包紮技術:羅伯特瓊斯繃帶與打包繃帶操作技術

今日視界
高考失敗,小鎮做題家的「中式創傷」?

今日視界
🌘 INTERVIEW: Martin Miller - 當代心理治療
➤ Alice Miller的兒子談戰爭創傷和家庭身份認同問題
https://www.contemporarypsychotherapy.org/volume-7-issue-1-summer-2015/interview-martin-miller/
Martin Miller是Alice Miller的兒子,也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寫了一本關於母親生活的傳記,以揭示戰爭創傷如何影響人們,以及受創傷的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的破壞性。他還談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認同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治療來解決過去的問題。
+ 這篇文章很有啟發性,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戰爭創傷和家庭身份認同問題對人們的影響。
+ Martin Miller的故事很感人,他的經歷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心理治療 #家庭 #戰爭 #創傷
INTERVIEW: Martin Miller -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Martin Miller Talks About His Mother, Alice Miller Interviewer Uta Blohm Martin Miller is the son of Alice Miller and is also a psychotherapist; he was born in and still lives in Zürich. He has written a biography of his mother’s life, – The Tru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2013) – which so far […]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對於在#創傷 中成長,我學到的最多的就是在怒髮衝冠的事後回想,我到底是生氣那個人,還是那個人所代表的一些情感、那個人所讓我回想起來的曾經的痛。
🌘 跳傘是否能預防從飛機跳躍時的死亡和重大創傷:隨機對照試驗
➤ 第一個對跳傘有效性進行隨機評估的研究
https://www.bmj.com/content/bmj/363/bmj.k5094.full.pdf
本研究旨在評估跳傘是否能預防從飛機跳躍時的死亡和重大創傷。研究對象為92名年齡在18歲及以上的飛機乘客,其中23人同意參加試驗。研究結果顯示,跳傘並未顯著減少死亡或重大創傷的發生率。本研究是第一個對跳傘有效性進行隨機評估的研究,但由於只能在地面上進行試驗,因此對高空跳傘的應用仍需謹慎評估。
+ 本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即使某些醫療干預被廣泛認為是有用的,也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以確定其真正的有效性。
+ 本研究的限制在於只能在地面上進行試驗,因此對高空跳傘的應用仍需進一步評估。
#跳傘 #隨機對照試驗 #死亡 #創傷 #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