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时,印度却出现了去工业化,问题应该在这里

https://fed.brid.gy/r/https://caus.com/all-articles/news/413114/

分析: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时,印度却出现了去工业化,问题应该在这里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高级研究员拉巴赫·阿雷兹基和德里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名誉教授帕尔塔·森在Project Syndicate的专栏文章中指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分析人士预计印度的工业基础将会大幅扩展,但实际上印度出现了去工业化。那么,为什么尽管拥有大量劳动力,印度却未能吸引寻求低工资制造业劳动力的国际投资者呢? 乍看之下,印度经济似乎发展势头良好。自2000年以来,印度年均GDP增速达到了6%,主要由服务业推动。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务,已经成为出口和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但尽管有这样的优异表现,印度却未能像中国等其他新兴经济大国那样实现快速工业化。 事实上,如图表1

加美财经

无论闭关锁国还是自主限关,都是专制统治者剥夺民众的自由

张弘 中图网燕京书评 2022-09-15
https://mp.weixin.qq.com/s/HsBDm7of1y6W5AqTfYYDQg

前不久,《#历史研究》杂志发表#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经#中国历史研究院 公号发布之后,很快引发了多位网友的激烈争论。

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教科书 还是主流的#明清史研究,都认为明清两代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这已经成为被民众普遍接受的常识。那么,《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为何要另立新说?从“闭关锁国”到“#自主限关”,其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

在做出判断之前,必须先回归历史,弄清事实。

———— ⁂ ————

综上所述,明代276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实施#海禁,沿海民众的生计受到重大影响,国内商人无法参与#国际贸易。清代初期的“#迁海”和#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1683年开放海禁之后,1757年#乾隆 又限制英、法、美、瑞典等西方商人只能到#广州 交易,1759年清廷的“#防夷五事”,1809年颁布的《#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的限制措施,给#外商来华 经商制造了巨大的阻碍。而清廷限制西方国家只能到广州交易,又大大增加了#茶叶 等中国主要#出口 商品的运输成本。此外,清廷对#货物出口 的限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 的流通和经济发展。

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自主限关”,它都是明清两代#专制统治者 #独裁 做出的决定——“闭关锁国”是#皇帝 的独裁,“自主限关”也是皇帝的独裁。所谓“自主”,是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在自主,而被统治者的民众只能乖乖服从。

#皇权 #专制主义 统治的特点就是#家天下,皇帝将天下视为自己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官员只是#奴才,民众只是#奴隶。作为#统治者 的皇帝,首先考虑的是#权力 基础的稳固和权力的世代传承,任何违背这一考量的需求,都会遭到皇权的漠视,甚至钳制和打压。

#朱元璋 开始,明朝统治者就以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将民众排斥在#国际贸易 体系之外,剥夺了他们#出海经商、参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和权利。1567年#隆庆开海 之后尽管也有很多限制,但#私人贸易 迅速发展,海外#白银 大量流入中国,中国的#私营经济 迅速发展,#商品经济 逐渐繁荣。但是,1573年登基的#万历 皇帝#朱翊钧,派出#矿监 #税监 搜刮民财,加上后来的#边饷,使得欣欣向荣的商品经济夭折。#经济史#侯家驹 先生认为,这使得中国丧失了#资本主义 第三次萌芽的机会。

#清朝 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自主限关”,#嘉庆#道光 对于#海洋 国际贸易变本加厉的限制,更使中国丧失了搭上#工业革命 快车的机会。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 大生产取代了#工场 #手工业 生产。#科技 成果层出不穷,#生产力 大幅提高,让英国经济迅速起飞,#工业#农业#贸易 快速发展,#人口 逐渐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民众#生活水平 提高。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领跑全球的#工业国。受此影响,#法国#德国#美国 也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这段时间,#清政府 处在鼎盛时期,财富充足且#国力 强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远征中国,对中国造成#军事威胁。大批#传教士 的东来和#中外贸易 的发展,造成了#中外交流 前所未有的有利态势。有学者认为,如果清政府顺应潮流,因势利导,不难想象当时及以后的中国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但是,著名学者#赵鼎新 认为,在#政治制度 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古代中国 不太可能出现#资本主义

皇权专制主义之下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皇权。以乾隆为例,1745年,法国科学传教团的成员#蒋友仁 来到中国,他为乾隆绘制了一幅12法尺半长、6法尺高的#世界地图。乾隆不仅下令复制这份世界地图,分别收藏于宫中、#军机处,还让人把新发现的内容加在宫中的#地球仪 上。此外,乾隆还在和蒋友仁的交谈中询问了许多关于#欧洲 各国的情形,以及政治统治等等问题。但是,正如人大#清史 所教授#李景屏 所说,乾隆的确比#路易十六 要老道得多,他所推行的#抑商政策、要求商人提供名目繁多的报效等做法,使得中国商人的经济实力大为减弱,不可能像法国那样形成一个富甲天下、问鼎政坛的第三等级以及作为参政标志的三级会议。至于对民变,乾隆从来都主张坚决镇压,绝不会讲什么“不会拔剑 与我的子民对抗”一类的话。而且,路易十六所说的子民,在乾隆眼中就是刁民、#顽民。在乾隆的#朱批 中,随处可见严惩#刁民、顽民的字样,诸如“此等刁民,即鸣枪伤一二何妨”、“顽民聚众,干犯刑章”、“著严拿从重究处,以惩凶顽,毋得疏纵”等等。在乾隆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机之由,积小成大”,在“群情汹涌之初”就应该进行镇压,“销盟于事始”。因而在1794 年———路易十六被处死第二年对#白莲教 所进行的疯狂大搜捕, 就充分显示出#法国大革命 对乾隆心灵的强烈震撼及对其施政的猛烈撞击;然而其最终结果则导致“#官逼民反”——一场持续九年波及数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的爆发,揭开了#清帝国 急剧衰落的序幕。

作为专制统治者的乾隆了解到了外部世界之后,因为担心统治基础被动摇,进而威胁到权力的传承,不仅没有满足民众追求富裕生活,积累财富的愿望,反而使用了《#商君书》中的#法家 手段,削弱中国商人。

除此以外,专制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自主限关”,不仅表现为物理上的空间限制和画地为牢,同时也造成了#知识精英 和民众因循守旧、#坐井观天 的封闭心态,并形成顽固落后的思想意识。在清末,许多官员和士人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对于正在发生的变化反应迟钝,且故步自封。

从利益角度来说,沿海居民希望不受限制地出海谋生,中国商人希望自由地参与国际贸易,内地民众也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通畅而方便地出口海外,外商希望和中国自由#通商,以赚取利益。可以说,国际贸易的所有参与方都希望放开海禁,尽量减少对于商人和商品进出口贸易的种种限制。然而,明清两代的专制统治者“以一己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无视民众需求。明代的专制统治者长期禁海,清代的专制统治者多方钳制国际贸易,不仅使得中国丧失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变得积贫积弱,而且使大多数民众生活贫困,并且承受#鸦片战争 之后不平等条约的代价。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自主限关,专制统治者都在压迫民众,剥夺民众自由和权利。专制统治者对民众犯下的罪恶,贪图权力的邪恶,由此可见一斑!

#秦 代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告诉人们,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无法与社会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政治制度的僵化落后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的落后和衰败。在世界各国激烈的竞争中.颟顸腐败的政治制度必将使整个国家遭受凌辱,让普通民众承受巨大的代价。当朱元璋及明朝其他的皇帝使用廷杖羞辱和惩罚大臣;当#明朝#里甲制度 控制“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当康雍乾三代大兴#文字狱,以恐怖政治钳制民众思想,当皇权可以肆意征税并掠夺民众的私有财产……资本主义就难以萌芽,工业革命也不会在中国首先发生。

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自主限关,明清两代都可谓殷鉴不远,历史留下了永志不忘的沉痛教训——这一点,也正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的核心观点,实行压榨性的政治制度和压榨性的经济制度的国家不可能长期繁荣;实施压榨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会被压榨性的政治制度所扼杀,正如中国明清两代那样。只有同时实施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的经济制度,国家才能够长期繁荣。

而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大幅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也是对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或自主限关)的根本否定。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农民日报 施维 2022-07-28
https://szb.farmer.com.cn/2022/20220728/20220728_001/20220728_001_3.htm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 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我”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他”远方叔伯中那个“特别有文化”的大爷……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 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 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 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赤脚医生”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 问题、#残疾人士 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制度保障 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