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捨棄了筆記型電腦,改用口袋型迷你電腦和AR眼鏡—以下是我的體驗
➤ 告別笨重,擁抱輕便高效的行動辦公新模式
https://www.tomsguide.com/computing/i-ditched-my-laptop-for-a-pocketable-mini-pc-and-a-pair-of-ar-glasses-heres-what-happened
作者為了擺脫傳統筆記型電腦的限制,嘗試使用口袋型迷你電腦(Khadas Mind 2S)搭配AR眼鏡(Xreal One)和行動電源(Ugreen Nexode 25,000 mAh)的組合,打造隨時隨地都能高效工作的行動辦公室。這個組合不僅體積小巧,方便攜帶,而且性能強大,能滿足作者的日常工作需求,徹底改變了他的工作方式。
+ 哇,這個組合看起來真的太方便了!對於經常出差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 迷你電腦加上AR眼鏡,感覺科技感十足。不知道長時間佩戴AR眼鏡是否會影響眼睛?
#科技 #個人電腦 #AR眼鏡 #移動辦公
I ditched my laptop for a pocketable mini PC and a pair of AR glasses — here’s what happened

My whole desk setup now easily fits into a backpack and I can take it anywhere

Tom's Guide
🌗 義大利Olivetti Programma 101:個人電腦的起源
➤ Olivetti Programma 101:技術革新中的里程碑
https://www.inexhibit.com/case-studies/olivetti-programma-101-at-the-origins-of-the-personal-computer/
義大利Olivetti Programma 101是個人電腦的起源,被譽為歐洲對美國電腦製造商的回應。該公司在20世紀初期成立於北義大利伊夫雷亞,起初是打字機製造商,後來逐漸轉型為生產電子計算機和電腦的公司。在1965年,他們開發出了Programma 101,這是一臺被視為人們生活中個人物品的電腦,其設計和工程解決方案顯示了創新的特點。這臺電腦儘管具有先進的功能,但不像現代電腦那樣擁有螢幕,而是使用小型紙帶打印機作為顯示裝置。它也以可程式磁卡讀取器/記錄器替代了當時典型的大型磁帶質量記憶設備。機身設計由年輕的建築師Mario Bellini負責,要求機器應盡
#義大利Olivetti Programma 101 #個人電腦 #技術革新
Olivetti Programma 101: at the origins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 Inexhibit

The Olivetti Programma 101 desk-top computer; history, design, and legacy of what is possibly the first human-centered personal computer ever

Inexhibit
🌘 IBM PC的創建者 Don Estridge:打破 IBM 的所有規矩
➤ The Crazy Ones:這位草根在 Big Blue 內部打破了所有規矩,創造出了 IBM PC。
https://every.to/the-crazy-ones/the-misfit-who-built-the-ibm-pc
本文講述了 IBM PC 的創建者 Don Estridge 如何打破了 IBM 的所有規矩,成功地在公司內部推出了家用電腦,在市場上獲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從而改變了商業和家庭計算的方式。在草根當中,他成功地運用了創新和技術,並越過了公司內部產品開發的慣常模式,最終創新了產品,將 IBM 的家用電腦推向全世界。
+ IBM PC可說是電腦史上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可以想到的是,在當時 IBM 的內部環境之中,推行一個家用電腦產品呈現出的挑戰和難度肯定非常大。
+ 表面上看,Estridge 是 IBM 的異類,實際上卻是 IBM 所需要的英雄。他身上融合了 IBM 過去所不具有的草根精神和快速創新。
#IBM #個人電腦 #技術史
The Misfit Who Built the IBM PC

Don Estridge broke all of Big Blue's rules to create the home computer. The company would never forgive him for it.

🌘 個人電腦開創了未來的個人圖書館科學之路
➤ 個人圖書館科學的新時代
https://www.bramadams.dev/issue-55/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電腦的發展如何為個人圖書館科學的未來奠定基礎。個人電腦的崛起使計算機能力更加平易近人,開啟了普通人也能擁有和自定義自己的電腦系統的新時代。同樣地,個人圖書館科學的目標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個人圖書館資源,並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文章指出,通過利用大語言模型等技術,個人圖書館科學可以為個人提供強大的運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個人電腦的崛起所創造的效果類似。
+ 個人電腦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普通人接觸和使用電腦的方式,希望個人圖書館科學也能如此顛覆現有的圖書館服務模式。
+ 將個人電腦的發展歷程與個人圖書館科學的未來相聯系,確實為我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技術應用路徑。期待這種以個人需求為中心的技術能夠真正改變我們使用圖書館資源的方式。
#個人電腦,個人圖書館科學,歷史
Issue 55: Personal Computing Paves the Way

How the past of Personal Computing gives us a hint into the future of Personal Library Science

Bram Adams
🌘 嗇得起一家迷你電腦帝國的她,起於她位於郊區的家
➤ 決心與智慧,建立個人電腦帝國
https://every.to/the-crazy-ones/the-woman-that-tech-history-forgot
Lore Harp McGovern,一位以家庭為基地,從事迷你電腦產業的女性創業家,創立並發展Vector Graphic公司,成為了微電腦時代的重要先驅之一,展現決心與智慧,故事基於當代報導及訪談。
+ 這篇文章勾勒了一位女性創業家的堅強決心和卓越智慧,讓人對她的故事充滿敬意。
+ Lore Harp McGovern的故事真是鼓舞人心,展現了她在科技產業中的非凡才幹和風格。
#女性創業家 #科技產業 #個人電腦
She Built a Microcomputer Empire From Her Suburban Home

The untold story of Lore Harp McGovern

🌕 蘋果推出M3、M3 Pro和M3 Max,個人電腦最先進的芯片
➤ 蘋果推出了個人電腦最先進的M3、M3 Pro和M3 Max芯片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3/10/apple-unveils-m3-m3-pro-and-m3-max-the-most-advanced-chips-for-a-personal-computer/
蘋果推出了M3、M3 Pro和M3 Max三款具有突破性技術的芯片,為Mac帶來了顯著提升的性能和全新的功能。這些是首款使用領先業界的3納米製程技術打造的個人電腦芯片,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晶體管,提高速度和效率。
+ 這些新芯片的性能提升真是令人驚嘆,蘋果的技術一直都很領先。
+ 期待看到這些新芯片在MacBook Pro和iMac上的表現。
#蘋果 #芯片 #個人電腦
Apple unveils M3, M3 Pro, and M3 Max, the most advanced chips for a personal computer

M3, M3 Pro, and M3 Max feature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ies that deliver dramatically increased performance and unleash new capabilities for Mac.

Apple Newsroom
🌕 為什麼Motorola 68000處理器家族在21世紀的個人電腦中不再使用?
➤ Motorola 68000處理器家族在個人電腦市場中的衰落原因
https://retrocomputing.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7722/why-did-the-motorola-68000-processor-family-fall-out-of-use-in-personal-computer
在80年代和90年代,Intel x86和Motorola 68000家族是16位/32位個人電腦領域中兩個領先的微型計算機架構。然而,當Macintosh系列轉向PowerPC時,Motorola 68000家族開始在新設計的個人電腦中消失。新的競爭者,如PowerPC、ARM和MIPS,取代了68000家族。然而,目前尚無法在網上找到68000家族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的原因。有人能解釋這個問題嗎?
+ 很有趣的文章,解釋了為什麼Motorola 68000處理器家族在個人電腦中不再使用。
+ 很
#Motorola 68000 #個人電腦 #處理器
Why did the Motorola 68000 processor family fall out of use in personal computer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80s and '90s the Intel x86 and Motorola 68000 families were the two leading microcomputer architectures in the 16-bit/32-bit personal computer scene. The 68000s were even preferred by the p...

Retrocomputing Stack Exchange
🌘 美國農村的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 | www.complete.org
➤ 80年代的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
https://www.complete.org/the-pc-internet-revolution-in-rural-america/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堪薩斯州農村地區度過的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描述了當時的挑戰和資源匱乏的情況。作者提到了個人電腦的昂貴價格、硬件設置的困難以及軟件的高昂價格。同時,文章還提到了80年代不同用戶羣體之間的差異,以及他們對互聯網的影響。
+ 這篇文章讓我對80年代的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很有趣的回顧,讓我想起了當時的科技環境。
#農村 #個人電腦 #互聯網革命
The PC & Internet Revolution in Rural America

Inspired by several others (such as Alex Schroeder’s post and Szczeżuja’s prompt), as well as a desire to get this down for my kids, I figure it’s time to write a bit about living through the PC and Internet revolution where I did: outside a tiny town in rural Kansas. And, as I’ve been back in that same area for the past 15 years, I reflect some on the challenges that continue to play out.

www.complete.org
🌘 電腦的簡要歷史 — LessWrong
➤ 邏輯、Jacquard織機和差分機
https://www.lesswrong.com/posts/vfRpzyGsikujm9ujj/a-brief-history-of-computers
這篇文章介紹了電腦的歷史,從邏輯、Jacquard織機、差分機、分析機到現代的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文章強調了邏輯的重要性以及Jacquard織機對計算機編程的影響。同時,文章提到了差分機和分析機的發展,以及80年代的計算機繁榮和萬維網的出現。
+ 這篇文章很有趣,對電腦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計算機科學 #智力進步 #歷史 #世界建模 #邏輯 #Jacquard織機 #差分機 #分析機 #計算機網絡 #個人電腦 #網際網路 #80年代的繁榮 #萬維網
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ers — LessWrong

Recently I've been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computers. I find it to be incredibly interesting. I'd like to write a post about it to summarize an…

🌘 Compucolor II 致敬
➤ Compucolor II 的起源和特點
http://compucolor.org/
Compucolor II 是由 Intelligent Systems Corp. (ISC) 生產的個人電腦,搭載 Intel 8080 CPU,並具有8 KB、16 KB 或 32 KB 的記憶體。這臺 1978 年的產品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外殼是一臺小型彩色電視機,能夠產生八種文字和圖形的顏色組合。此外,它還具有一個整合的 5.25 英寸軟碟機。這個網站包含了 Compucolor 的更多資訊,以及一個在瀏覽器中使用的 Javascript 模擬器。
+ 我從未聽過 Compucolor II,但這個網站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資訊。
#Compucolor II #個人電腦 #1978年 #記憶體 #顏色 #磁碟機
Compucolor II 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