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 或者#亲密关系,有一句话想印成传单在街头分发。为了避免被城管抓,现打印成嘟文在长毛象嘟嘟:

「让别人痛苦,那是虐待,不是爱。」

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在父母“为你好”的时候,在被恋人PUA/精神虐待/情感勒索的时候,在被朋友评价为“你太敏感了”的时候,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把这句话默念一遍就好了。

如果ta们说自己是爱你,那这份“爱”只能叫“中国特色关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是一路货色。——这样类比就很清晰了。

最后强调一遍:

「让别人痛苦,那是虐待,不是爱。」

爱:
希望对方过得幸福。

虐待: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对方过得痛苦。身体虐待和精神虐待都属于虐待。

讨好:
忽视自己的主体性和需求,将自己当成满足对方的工具。是一种容易被操纵的特质。
当一个人试图在另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证明自己,尽管结局也许“不讨好”,这个证明的过程也已经是在讨好了。

操纵:
忽视对方的主体性和需求,将对方当成满足自己的工具。包括但不仅限于#煤气灯 #PUA #精神虐待 #情感勒索 #洗脑 #家暴

然而#操纵 不一定需要运用暴力,也未必需要扭曲现实。

一些很小的“请求”也可以是操纵。比如因为自己懒得动手,就哄骗别人做事。明知对方不想做,为了达到目的,就多夸对方两句。就算是很小的请求,这种行为本质上也是将对方当成满足自己的工具——这就是操纵。

读完了《#煤气灯效应》后又找了相关主题的书继续读,我对作者们给出的定义都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的结果就是现在,我自己写了个定义。)

生活中有大量还没到「威胁/胁迫」「恐吓」「贬低」程度的操纵,还有一些操纵者在失败的时候并不愤怒或失望,也不会惩罚对方。

很多操纵是隐形的。然而这种让人不舒服的、难以识别的隐形操纵却被忽视了。找到最本质的定义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操纵。

面对隐形操纵,从小习惯了操纵与被操纵的老中人也许很多时候都反应不过来,甚至还会觉得「恋人/朋友/师生/上下级就应该这样」,这种想法和父母辈的「子女就应该这样」有什么区别呢?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例子不举了,太多了。
希望大家都能「把人当人」: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没有人该成为别人的工具人。

以下是相关定义的摘录:
《煤气灯效应》
当你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又或者企图破坏质疑你行为的人的信誉时,你就是在进行煤气灯操纵。

《情感操纵》
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Coercive Control)是指以情感为武器支配和胁迫他人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

《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我们如果不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所有勒索的中心都是最基本的威胁、恐吓,它会以许多不同的面貌出现,像是“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做,你肯定会不太好过”。

#爱 #亲密关系 再吐槽下毛象什么时候能起码让用户自己搜自己的时候方便一些啊!加tag好累。

关于#亲密关系#爱#操纵,又#悟了

操纵者会觉得自己得利了,但很长时间不会意识到自己也「付出」或者说「出卖」了自己。大概就是王尔德说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比如我忽悠前任给我做吃的,我的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同时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为了得到,我得假装娇妻的样子,因为我知道那是他想要的。而他本身为了得到或者说维持现状,就会“自觉付出”,给我做吃的。实际上双方都损害了「真实的自我」,都在假装。

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其它的数不胜数。不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不是自己,双方各自也都有责任。

引诱他人“为爱付出”,和他人发自内心的付出,是不一样的。表面上的结果看起来是那么相似。一个人被我引诱而为我做饭,和一个人因为知道我自己做不好,希望我吃得健康而为做饭,结果都是「有人为我做饭」。前者本质上是讨好,这份讨好不仅需要对方做他原本没那么乐意做的事情,也需要我本人出卖一部分自己来换取;后者则是自愿的,没有人在出卖自己。后者的情形会让我感激,因为我并没有期望或要求什么,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前者只会让我自鸣得意——看吧,耍点小花招,就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沉浸在「我可真是聪明呢」的自恋中,忘记了自己同时也出卖自己,装成了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健康的关系不是这样的。

健康的关系不需要牺牲,不需要出卖,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讨好。健康的关系让人在做自己的同时还有几率得到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怪不得大家都想要得到爱呢,爱就是美好的。但不去学着如何爱人,只想要被爱的话,注定只能得到不健康的关系。

不健康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如果没能“得逞”,就算表面不说,内心也会不悦。还会思考下次如何得逞。在物化他人、将他人当成工具的同时,也物化了自己、把自己变成了商品。

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是「人」而非工具。就算被拒绝,也会试图理解彼此,而非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

「知易行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知」得不够彻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都知道权力斗争不好,知道把别人当成工具不好,不知道为什么不好,不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损害,自然容易深陷其中停不下来。毕竟表面看起来是自己得利了呀!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健康的关系不应该是权力斗争了。直到现在(前几天)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缘由。一个人把自己当成商品出售,出卖自己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原本完整的人格变得残缺,当然不可能获得幸福。

避免陷入#操纵 的方法:
探索自我,把重心放在“我想要什么”上。

常见的隐形操纵:
如果对方(不)……
我就(不)……

举例:
a.如果父母不给我买糖,我就哭。
b.如果恋人再不回我消息,我就删掉ta。
c.如果朋友立刻放下工作和我聊天,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根据*别人的行为*做出的反馈,那么这个人其实是在围着别人转,把重心放在了别人身上。

“别人”指的是自己以外的人。(以防有人觉得父母/子女/伴侣/朋友都不算“别人”……)

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思考“不论别人怎么样,我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a.我想吃糖。我想要父母的关爱。
b.我想要确认自己在恋人心里是重要的。我想要恋人的关爱。
c.我想要找人倾诉。我想要朋友的关爱。

小孩的确是没钱买糖,长大了可以自己买嘛。想确认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可以看生活中其它的细节。如果能在其它方面感到爱,就放下秒回的执念吧。(如果没有,建议放生。)想找人倾诉,可以等朋友空点再聊,或者可以写信/邮件/备忘录小作文,就不需要朋友及时回应了。还可以干脆换一位空闲状态的朋友聊聊。

父母/恋人/朋友的爱无法强求。有的时候ta们爱我们,只是ta们爱的语言不太一样。或者ta们没学会如何爱人,或者ta们真的不爱。无法理解对方的话,建议放生,而非改造对方。改造别人属于操纵,负面影响详见上条嘟。

此处引用《爱的五种语言》:
https://mp.weixin.qq.com/s/xkxUAS3wcm7ayvuYt05uYQ

如果想要的是「全世界围着我转」,一定会失望的。因为这份“希望”违背了世界运转的规律,注定不可能实现。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尽可能地尝试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要求别人为自己的愿望负责),摸索人与人之间舒适的距离(而非与世隔绝、封闭自我),就没有操纵的必要了。

认真探索自我,会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部分情况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勇敢表达自己,反而比藏着掖着更舒坦。不用想着怎样操纵别人满足自己,不用“勾心斗角”,人生中的精神内耗都减少了。

对习惯了互相操纵的人来说,过程可能很难,但是值得。因为花很大功夫“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跑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自己永远属于自己,自己会一直陪伴自己。比起“培养”别人,还是探索自己更划算呢!(#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起#劝分,现在的我更喜欢#建议放生

原因如下:
1.“劝”总有种不顾对方感受,用自己的想法说服对方的感觉。这个词已经脏了……感觉挺苦大仇深的,有可能引起当事人反感。
比如「劝酒」。

“建议”听起来更舒服:只是个建议,决定权在当事人自己身上。

2.“劝分”这个词让长辈们不太能接受。听见这个词,长辈们可能会施加更大的阻力,防止年轻人“劝分不劝和”。毕竟那个年代都是“劝和不劝分”。

“放生”这个词听着就让人放松。放了ta,也放过自己。两个人放彼此一条生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个词还有那么点儿宗教意味,放生可是积德啊!

我尝试了下,起码我家长辈对“放生”一词没什么敌意,听到「放生是积德」,还呵呵笑了起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建议放生”更适合用于弘扬光大劝分文化。(一本正经.jpg)

@xunhuan2046 在不健康的社会里,人类会健康的爱人吗?甚至很多时候人的付出是社会的规训的产物,或是人的本真(未受规训的样子)是动物性的野蛮的(人性本恶),这样杂糅在一起。人想要给予,想要去爱,是否是可学习的?那这种学习是否又抛弃了“自我”?我之前尝试着文明爱人,却被讲好似没有真心。
@handwashcandyfloss 可以学的。一个人只有“自我”却容不下别人,是否算抛弃了“世界”呢。动物性的野蛮是人类的想象,动物之间也会有跨物种的互相帮助。(有研究,忘了出处。)所谓的恶或者善,都是本能的一部分。二元论/二分法无法很好地描述复杂多元的世界。
@xunhuan2046 世界和自我都是复杂的多变的,所以相爱才如此难
@xunhuan2046 我时常觉得两个自我和世界已经有所平衡的成熟人,是很难再有爱的冲动(?)我自己的刻板印象,或是我为自己的不成熟所找的借口,一直觉得自己好像半成品。

@handwashcandyfloss 人是不一样的,还有人是无浪漫倾向/性倾向的无性恋呢。完善自我是第一位,自己是人生的“常量”,剩下的都是“变量”。

就我和身边人的体验来说,成熟的爱太舒服了……有稳定支持,不容易焦虑和胡思乱想,就,对我而言,真的像月经杯……

可能你说的爱的冲动是多巴胺和苯乙胺上头的感觉?这种冲动的确会少很多,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没有年轻时动不动就心脏砰砰跳的感觉了。)更多的体验是“稳稳的幸福”这种感觉。

@xunhuan2046 大概是的 只觉得成熟人的爱意都会更有理有据些,稳稳幸福,一些合适。我常混淆这种幸福究竟是不是爱?不过这些无答案的。也有人会常心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