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 #人慈 》這本書,裡面提到了霍布斯和盧梭這兩個信念對立的哲學家,這個部份很有趣。

但它在第二章開始提到《 #自私的基因 》,我碰巧讀過這本書,我認為這本書的意義和《人慈》作者所認知的完全不一樣。

《人慈》認為「自私的基因」這個書名意思是「生物都帶有自私的基因」,但事實上,該書的論點是,基因為了傳續下去是自私的,即宿主(?)的生命並不是基因最在意的事,一個能被傳續下去的基因可能是短命的,只要它能夠活到繁殖即可。《自》書中,明白指出,基因為了傳續下去,讓人類做出許多利他行為,我們在許多時刻願意為了別人捨身,因為整體來說(基因不在乎個體的生命),這樣的基因更有利存續。因此《人慈》的觀點與《自私的基因》的觀點可以(我也認為)是重合的:因為人類的溝通、合作、利他行為,讓人類(和人類所攜的基因)得以存續。

《人慈》主張人生來良善,而這很可能正是智人存活而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我們更傾向於連結、溝通、合作,這是智人唯一可能勝過強壯、大腦也比我們大了15%的尼安德塔人的優點,而而我們靠著這一點彼此扶持,活過了艱難的第三次冰河期。

第一部第一章標題是「生物學的基本論據」,從最普遍的「生物」講起,逐步收窄至魚類、鳥類、哺乳類。在生物學中夾敘夾議的是,「當代」的男人如何大發議論,以生物學上的現象來偷渡他們對性別的看法。

“如果從上述的觀察就推論說女人的位置是在家庭,未免失之輕率,不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輕率的人。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哲學家傅耶在他《體質與性格》書中就完全根據卵子定義女人,根據精子定義男人;很多所謂博大精深的理論都是建立在這種可疑的類推遊戲上。我們不太清楚應該把這類偽思想歸到哪一類的自然哲學。”

時至今日,這種「偽思想」仍生生不息(?),層出不窮。也難怪波娃要把這些其實有點硬的內容放在《 #第二性 》的第一章、《性別打結》在第二章就要反駁本質論。

我注意到的是,儘管波娃在第一章的前半章,花了篇幅在破除社會上種種在生殖現象上大作文章的「偽思想」,她仍一語道破了生物的限制:

“在上述兩種的情況裡,雌性其實也和雄性一樣是受奴役的——牠受到物種的奴役”

這和1976年出版的《 #自私的基因 》論點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