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中央圖書館16歲男墮樓 昏迷送院後不治 | am730

昨日(12日)傍晚6時45分,警方接獲香港中央圖書館保安報案,指發現一名男生倒臥在上址地面,懷疑他從高處墮下。 人員接報到場,該名16歲男事主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治理,其後被證實死亡。人員經初步調查,相信他從上址一扶手電梯墮下。現場沒有檢獲遺書,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據悉,有人因金錢及家庭問題而感不快。 康文

am730

今天最大的惊喜是 #多伦多 #参考书 #图书馆。很大、书很多,说是参考书图书馆,但还是有很多书可以出借,馆内看书自习的空间也很多。依然可以说是英语图书馆就是了……

本来想找 895 东亚 & 东南亚文学,走到尽头却是按语言分类的外语书,在华语区逛了逛,发现 895 是翻译成英语的东亚 & 东南亚文学……

在 ABC 就看到了 Haroon Siddiqui 的 My Name Is Not Harry,到了参考书图书馆又遇到他在做访谈 & 卖书,有点缘分

第一次听说预约的书没借会罚款

电梯是英、法双语

#多To益善 240926

#多伦多 市立 #图书馆 Yorkville 分馆,就是不大不小的社区图书馆。有期刊,针对儿童、老人、移民等群体的活动。法语书和法语期刊都很少

发现了两本有意思的 #杂志:spacing、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https://spacing.ca

https://reviewcanada.ca

#多To益善 240926

Spacing | Canadian Urbanism Uncovered

Spacing
读过 父与子全集       
https://neodb.social/book/0ksmkIPmnAjl5DulHZmaD0
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间。记得小时候拿到新出版的读者杂志,我最爱的一件事就是首先翻到中间的幽默漫画部分,而里面常常就有父与子的小短篇。二十多年过去,今天再翻来看,有的情节我居然还有印象,作者可真厉害。
父与子真是一本,我任何时候翻开都能感受到爱与童心的书。爸爸和儿子之间的相处像是好朋友,温情脉脉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VancouverLib #亲情 #图书馆 #幽默 #德国 #漂在加拿大 #漫画
图书 - 父与子全集

长着大胡子、挺着大肚子的光头父亲,留着刺猬头、叛逆又迷人的淘气包儿子,这一对父子为什么总能像好朋友一样快乐相处?为什么他们的故事火爆全球?为什么亿万父母从书中的亲子沟通方式中获得启示?在这本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中,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编辑推荐】 ◆ 2017全新畅销典藏,译自德文原版连环画。 ◆ 童话大王郑渊洁父子倾情推荐——“父亲的含义是榜样,儿子的含义是延续。” ◆ 宫崎骏、鸟山明、几米、朱德庸、丰子恺挚爱的漫画经典,感动世界的父子亲情。 ◆ 突破性修复原版插画,高清全彩印刷。随书赠送趣味贴纸和精美书签。 ◆ 新增趣味对话,全方位展现父与子之间的点滴亲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孩子一直到故事说完。 ◆ 独家收录埃·奥·卜劳恩年表,还原作者绘画作品手稿。 ◆ 大开本典藏版,采用特级护眼环保纸,带给孩子更好的阅读体验。 ◆ 一张张小小的漫画,填满了父与子的欢声笑语,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充盈着父与子的天伦之乐。

NeoDB
读过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https://neodb.social/book/76Ix56EA6qgAga8mTqlCxR
陆陆续续听了大半年。作者这大半生的人生故事,不论是做实验,进入婚姻,成为母亲,走出婚姻,还是失去家人,与学术界的偏见搏斗,与癌症抗争……和逐渐discover森林的旅程,缠绕交织在一起。人与家庭,学术界以及社会,比对树的个体,真菌的网络,和森林,很精彩。
树真好啊,抱一抱它们,给我们力量。
#Libby #图书馆 #女性 #树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科普
图书 -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forest ecologist who forever changed how people view tree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o other living things in the forest–a moving, deeply personal journey of discovery Suzanne Simard is a pioneer on the frontier of pla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 she’s been compared to Rachel Carson, hailed as a scientist who conveys complex, technical ideas in a way that is dazzling and profound. Her work has influenced filmmakers (the Tree of Souls of James Cameron’s Avatar) and her TED talks have been viewed by more than 1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Now, in her first book, Simard brings us into her world, the intimate world of the trees, in which she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fascinating and vital truths–that trees are not simply the source of timber or pulp, but are a complicated, interdependent circle of life; that forests are social, cooperative creatures connected through underground networks by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heir vitality and vulnerabilities with communal lives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our own. Simard writes–in inspiring, illuminating, and accessible ways–how trees, living side by side for hundreds of years, have evolved, how they perceive one another, learn and adapt their behaviors, recognize neighbors, and remember the past; how they have agency about the future; elicit warnings and mount defenses,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 sophist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scribed to human intelligence, traits that are the essence of civil societies–and at the center of it all, the Mother Trees: the mysterious, powerful forces that connect and sustain the others that surround them. Simard writes of her own life, born and raised into a logging world in the rainforests of British Columbia, of her days as a child spent cataloging the trees from the forest and how she came to love and respect them–embarking on a journey of discovery, and struggle. And as she writes of her scientific quest, she writes of her own journey–of love and loss, of observation and change, of risk and reward, making us understand how deeply human scientific inquiry exists beyond data and technology, that it is about understanding who we are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in writing of her own life, we come to see the true connectedness of the Mother Tree that nurtures the forest in the profound ways that families and human societies do, and how these inseparable bonds enable all our survival.

NeoDB
读过 香港尋味       
https://neodb.social/book/2j2lidwXM8Y6retWZEd89U
蛮写实,推荐现时在香港的人可以拿一本按图索骥,不一定非要去吃吃喝喝,哪怕仅仅是沿街走过也可以发掘不少乐趣。
除了有趣的绘画,书里还介绍很多点心小食乃至建筑的文化背景。茶餐厅的饮品名字还和七八十年代的娱乐新闻挂钩,想来香港娱乐圈影响深远……
有的地方和我记忆里一模一样,有的地方(比如中环附近那几个哈哈)我只记得大概,应该是早年间和朋友喝完酒,总是在夜里醉意朦胧时经过留下的印象。
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的几样,是不加糖的红豆沙,没有蛋的桑寄生茶,还有椰挞(最好是热的)。
#Richmond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绘本 #美食 #香港
图书 - 香港尋味

傳承百年的文化美味或許終有一日會消失, 但那些美好,卻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記。 街邊大牌檔的小炒鑊氣、推著餐車叫賣的茶樓風景、為街坊上班族供應元氣的冰室平價下午茶、堅持手沖的絲襪奶茶香氣…… 這些因時代改變而逐漸消逝的地道美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更是值得你前來探尋的美味與香港情懷。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香港人手繪紀錄的經典港食文化書 歷時一年走訪研究,帶你重溫大牌檔、冰室、茶餐廳、咖啡館、茶樓、蛇舖、涼茶舖、 港式甜品的飲食文化與由來,感受百年老舖代代相傳的人情與港式情懷。 ◆搞懂餐牌術語、秒懂港式飲食文化,帶你吃最正宗的香港美食! 你知道大牌檔裡的點餐術語嗎? 「冬央」=凍鴛鴦 「C06」=凍檸檬可樂 「茶走」=不加砂糖、不加淡奶,改加煉奶的奶茶 你知道茶餐廳裡的點餐/用餐術語嗎? 「堂食」=在餐廳內享用 「腿通」=火腿配湯通心粉 「加底」=雙倍份量的麵或飯 ◆帶你找尋香港人最愛的「鑊氣」,50-90年代美食原汁原味呈現! 從路邊檔攤、冰室/茶餐廳餐點,到涼茶、蛇湯、腸粉、缽仔糕、菠蘿包, 以及揚名國際的雞蛋仔、絲襪奶茶,除了好吃的美味店家指南,更有好看的美食典故與故事。 快打開你對食物與文化的探索好奇, 跟著本書搞懂餐牌術語,走進香港人心中那些最美好的街食回憶。

NeoDB
读过 亲爱的生活       
https://neodb.social/book/18y2SqW9KJH52OOQfGAq5G
以前在哪儿听过一句宣传语,“阅读之前,没有真相”,小时候觉得那可真是侦探悬疑小说的最佳广告。
现在读小说,再想起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受。此真相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走向,谁杀了人,谁犯了错,谁出了轨,谁又发了疯。而更像是关于读者本身,也就是我自己的真相。在阅读结束之前,我没法知道这个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与我自身呼应,也没法知道期间怎样的细节可以像技术高超的潜水打捞员一般,去到记忆的深海,打捞出我尘封已久的一段记忆,亦或仅仅是一刻感受。
阅读小说里关于生活的可能性,还有随之浮现的关于我自身的,流动的“真相”,让我期待。
#RichmondLib #加拿大 #图书馆 #小说 #漂在加拿大 #生活
图书 - 亲爱的生活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NeoDB
读过 故事便利店       
https://neodb.social/book/6SQyb8U5H2GCRxfjWc7FQU
说到拜金女的时候,打比方用的是北京和上海。也许受众是内地人的缘故?其他的话,我发现我还是更宁愿自己去读小说原本。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读小说,往往读到最后在意的都不是情节。而听别人重述一个故事,跳过的却有可能是最能打动我的部分。
另外,画上的骆以军有点像发福的阮经天,不晓得是不是我的错觉。他父亲家在南京江心洲哎,我记得上面有好多渔港餐厅~
#RichmondLib #台湾 #图书馆 #小说 #散文 #漂在加拿大
图书 - 故事便利店

◎ 作品看点 ★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店长:华语文坛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商品: 40个故事、40个魔术时刻、40种人生启示。营业时间:24小时开放、全年不打烊。Slogan:故事消磨不眠之夜。——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爱的告白,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缩骨功怪咖,迷失巴黎的新婚丈夫,张爱玲小说中的魔术盒子,白云机场的诈骗和尚,窘迫又爆笑的爱荷华之旅,充满科幻感的《红楼梦》第30回,流落南方的“未来的祖先”,绿帽丈夫的故事,美猴王的故事,最短暂的爱的故事,火车的故事……故事打开我们心中只有自己知道的那小小的密室,故事为我们留住最好的时光。40个温暖爆笑的故事,像一列有40节车厢的火车,可供我们暂时栖息,可带我们去未知的远方流浪,陪伴我们失眠失神的夜晚与白天。 ★ 故事拯救听故事的人,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千零一夜》。本书源自“看理想”同名音频节目,开播以来受到无数听众的真挚喜爱,“长大以后再没有机会可以这样听人讲故事了”。——一段美不可言的听故事时光,AI时代人类的故事自救指南。“会讲故事的温柔暴力熊”骆以军,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一个接一个光焰四射的故事,像一个接一个可以不断穿梭其中的梦境,带我们回到最初听故事的幸福时光。故事让我们知道天地之大、时间之无限、人之渺小,AI时代,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 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亦是40堂经典小说电影鉴赏课,骆以军私家书单片单最全曝光。——琳琅满目的故事货物架:《2666》《三体》《红楼梦》《西游记》《麦田里的守望者》《过于喧嚣的孤独》《命运交叉的城堡》《百年孤独》《心》《传家之物》《无双传》《牡丹亭》《恋情的终结》《雪国》《背叛》《香水》《冰壁》《肉桂色铺子》《获救之舌》《他人之足》《留情》《十诫》《黑镜》《银翼杀手》《千与千寻》《窃听风暴》《源代码》《花与爱丽丝》《姆明一族》《想做熊的孩子》……既有世界经典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更有小说家亲历或听闻的真实故事。骆以军以其独特的“故事炼金术”,召唤记忆,编织故事,里翻为外,光变成影,直至浮生如梦,万花入眼。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故事其实就是时光本身。 ★ 顾客梁文道、许子东打卡推荐。在这家“故事便利店”,找回我们最初听故事的耳朵、听故事的心,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给我们的就是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以及讲述这些故事的方法。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更懂得听故事的人,甚至是一个更懂得说故事的人。而且透过听和说故事,我们终于能够懂得了那些人生之中,世界之上那些平常没办法理解,平常没办法用别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梁文道)“骆以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事情,听他说来就是一个故事。这不只是说话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力之敏锐。骆以军就是有这个本领。”(许子东)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店长是华语文坛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在这家“故事便利店”,他为我们讲述40个主题故事,以及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最短暂的 爱的故事,南方的故事,火车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世界经典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更有小说家亲历或听闻的真实故事,它们关乎父亲、爱、死亡、后悔、安慰、同情、许愿、身体、疯狂、梦境等人类共通经验,打开我们心中那小小的密室,让我们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温暖怅然又回味无穷。 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故事便利店》是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他用其独特的“故事炼金术”,并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点亮属于故事的魔术时刻,弥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还原故事原本的魅力,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 名人推荐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给我们的就是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以及讲述这些故事的方法。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更懂得听故事的人,甚至是一个更懂得说故事的人。而且透过听和说故事,我们终于能够懂得了那些人生之中,世界之上那些平常没办法理解,平常没办法用别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 ——梁文道 骆以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事情,听他说来就是一个故事。这不只是说话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力之敏锐。骆以军就是有这个本领。 ——许子东 当骆以军开始讲述生活,他启动的不是记忆,而是想象力。他喜欢那种破的、烂的、倒霉的、短命的,然后那种动物性的、野蛮的、蒙昧的、未开化的。每个字都长着毛。 ——张悦然

NeoDB
读过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https://neodb.social/book/13OanZ5D6ouyWQ7BzxPAma
之前对许知远不感冒。图书馆有这么一本我随手就借回来了,还不错。项飙那篇有意思,有机会我想找他的书来读一读。
不过我感觉让许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表达,就能看见油花隐隐浮上水面哈哈。
#Richmond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访谈
图书 -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知识分子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知识分子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 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诺、陈志武、西川、许宏、项飚、赫拉利等10余位作家、学者,堪称一场时代的知识盛宴。 ★ 当知识分子遇上许知远,从审美的共鸣到知识共同体的重建,将时代观察呈现为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 受访者皆是我们时代中,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见识,所以有料;从访谈窥人,他们或谦和,或洒脱,或深情,风格迥异,所以有趣;他们为同一种逝去而叹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种温度:同样关心广阔的人类命运,并奋不顾身投身其中。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寻智性生活的无限可能: 作为 “智识上的同路人”,许知远对话10余位我们时代里的标志性的知识分子,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探讨人文与求真,追问意义与价值;也通过不断对话安顿自我,观察世界,寻回精神生活的力量。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彩蛋! 王小波特别篇,李银河等人深情忆小波; 谭嗣同特别篇,历史学家与新青年对谭嗣同从各种角度的动人解读! 许倬云夫人孙曼丽谈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长文首发,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许倬云。 . ◎【名人/媒体推荐】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 ◎【内容简介】 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着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寻我们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类学家项飚给出了新的理解与建议;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哲学家是什么感觉?陈嘉映剖白个体经验与求真渴望; 对现实无能为力怎么办?唐诺讲述着自我的挣扎与书写的永恒。 ……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流量至上、技术笼罩,人文主义节节败退的今天,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久违了。 ——“你说什么时候这种价值混乱才会过去? ——“要在里头能够让自己喘得过气来,自己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不怕那,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

NeoDB
读过 香港散步學       
https://neodb.social/book/0JU7abRCVbzbLd1t65YUI5
“送給真係好鍾意香港的人們”。
我常常觉得自己对香港是没什么特别的感情的,最近读书,却意外地意识到我留了很多细枝末节在心里。这里面有一条线路,我最为熟悉。里面的每个店铺我都进去玩耍过,浪荡过。年轻的时候,感觉时间无穷无尽。
读完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似乎冥冥之中灵魂回到了二十岁的我身上,小声地说,“你且珍惜眼前风景”。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摄影 #旅行 #漂在加拿大 #香港
图书 - 香港散步學

「散步」兩個字很平常,在「香港散步」就很不平常,對於每天近乎用跑的速度來上下班的香港市民而言,「香港散步學」真的需要「學」嗎?城市研究者Sampson Wong將會用一本書、十條路線、過百張照片將這門獨家學問傳授給你。 帶上這本書來一次香港散步 沿途中,你會發現「香港真係好靚」散步結束時,你或許會感嘆「我真係好_鍾意香港」

Neo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