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2月17日】#迪丽热巴:风险难避,为何不尽情尝试?#dilireba #showbiz

迪丽热巴:风险难避,为何不尽情尝试?感谢您的看,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订阅, 转发和收藏哦. ============================== ►欢迎订阅 : https://bom.so/xYn4YS ►热门上传视频 :✔中年爱情: https://bom.so/pCjDkG✔中年时尚:https://bom.so/KGfWGm✔中年健康: https://bom.so/zHPL7J✔生活哲学: https://bom.so/Zbvie9✔生肖: https://bom.so/5dDzM4✔人类学: https://bom.so/blpl22✔八字:https://bom.so/1BYZZS===================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ENG SUB by Google Translate~~~~ ~~~~~~~ #中年 #news#Showbiz #迪丽热巴 #dilireba #龔俊 #gongjun#八字 #Horoscope#风俗和传统 #Customs and traditions#人类学# Anthropology#生肖#Chinese Zodiac #成毅 #chengyi

WACOCA VIDEOS

在各种人文学科不分家,几乎什么都可以说和 #人类学 沾点儿边的今天,如果有什么算是根本的人类学气质特征,我觉得,

- 不是定量定性、口述记忆之类的方法论,
- 不是一定要去土著部落的偏远地域,
- 也不是援助未发展人群的工作性质和社会责任感,

- 而是对多样性的理解、尊重、甚至主动去发掘、欣赏。

日常接触的很多人,甚至已经在专业圈子里熬出资历的人,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气质。尤其是,如今在社交网络一言不合就互 b 的氛围下,养成的行为模式,可能仅仅是因为言语上的误读,就匆匆把人归为自我预设的某种类型。其实和多样性的气质是相反的。

「不夸张的说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政治流亡者和 “体制外嘴炮异议”们一直都在展示同样的陈词滥调,而不是行动 —— 发各种牢骚,吐槽,嘴炮,暴政就在这一大片叽歪中被保存下来了,逐渐壮大,习以为常 ……

……在北京政权作为当今全球新殖民主义领头羊的时代,中国异议人士不论以何种理由错过这场学运浪潮,都是应该感到羞愧的。相比下维稳当局则深知学运潮的“危险”/即其价值,他们已经提早准备好了“新五反”。」

🧬 转学运技巧的评论(链接版):https://t.me/iyouport/13735

#哥伦比亚大学 #学运 #提示 #社会心理学 #中国 #俄罗斯 #人类学 #直接行动 #无政府主义 #columbiauniversity #school movement #tips #socialpsychology #china #russia #anthropology #directaction #anarchism

Iyouport

转评论 —— 回复《学运技巧》 美国人类学家南希里斯在其著作“毛子曰”(Russian Talk)中描述过这样一个主题,她称之为“连祷”,其实就是中文说的叽歪 - “我最惨”。南希里斯的描述是这样的:「“连祷”的主要目的是在苦难中获得"支持",让别人认识到你是最不幸的那个人。因此,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要采取任何行动来结束不公正的根源(并没有根除迫害和压迫的打算)」…… 这是中俄社会一个突出的共同点。不夸张的说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政治流亡者和 “体制外嘴炮异议”们一直都在展示同样的陈词滥调,而不是行动 —— 发各种牢骚,吐槽,嘴炮,暴政就在这一大片叽歪中被保存下来了,甚至逐渐壮大,习以为常。而叽歪者们确立了一代代的"道德权威”,这被视为他们的"斗争"仅存的目标。 里斯写道: 「连祷意味着,除其他事项外,发言者或他所代表的群体,在道德上优于其他人,而这种隐含的优越性是由其所遭受的苦难或压迫的强度所决定的。因此,在祷文中,人们总能感觉到说话者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遭受了更多的苦难 - “我最惨”,从而宣扬一种特殊的美德 —— 在权力被认为是不道德或不仁慈的情况下不行使权力的“美德”。」 在连祷中,苦难和损失的经历成为了道德评判和确定个人或群体权利的标准。"有限善良”的底层逻辑在这里适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说话者总是会有一种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的特征的倾向:生活中有太多的苦难,“但补偿是有限的,肯定不足以让每个人都得到补偿”。。。 通过不断断言说话者(以及说话者们作为 "典型代表"的群体)的绝对无能为力,南希里斯进一步强化了这样一种普遍信念,即:试图思考或想象任何解决当今问题的办法,无论多么私人和小规模,都是徒劳和无用的。这是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它的视野被限定住了。叽歪的确普遍和典型,但绝非一切。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经为类似这样的场面感觉困惑 —— 就是我听到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谈论“核平吧”、“毁灭吧”、“人类清除游戏万岁”、“拜占庭才是未来”的时候。我也曾严肃地提问:解决方案究竟是什么?但没有人回答我。当时我并不理解这种气氛的仪式性。 但这种仪式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 读学运战术有感。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中俄这类国家没能如欧洲国家那样可以迅速对美国学运产生联合行动的欲求(就如曾经对诸多迅速形成跨国联合的占领运动、反警察暴力运动等等,一样,虽然显然相比下俄罗斯人比中国人做得好得多)。 …

Telegram

Zhu, Jing. “Visual Evidence? Rethinking Anthropological Photography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0, no. 0 (September 5, 2022): 1–31. https://doi.org/10.1080/02757206.2022.2119228.

Abstract: Focusing on ethnographic photography representing ethnic minorities o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1912–1949),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as a source of evidence. The cross-cultural case in China extends studies of anthropology and photography beyond a European context and complica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ic evidence’ by probing how such evidence was collected, produced, circulated and perceived in Han Chinese society. While photograph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as an evidential force for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endeavors, photography as ‘evidence’ was negotiated within the Chines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thnicity. In spite of anthropological photography’s western origins, it is impossible to fully understand work representing the non-Han subject in Republican China without analyz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sual tradition of the Miao album, a late imperial Chinese genre of ethnographic illustration.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photographic evidence’ pertaining to non-Han women’s work, marriage and danc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aradox of anthropological photography as visual evidence and highlights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such work.

#新刊论文
#人类学
#图像史

Visual evidence? Rethinking anthropological photography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Focusing on ethnographic photography representing ethnic minorities o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1912–1949),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as a source o...

Taylor & Francis
这两天开幕的台北双年展的策展人是 Latour 大人…… #人类学
#blog J.Kiewa 分析传统攀岩群体。攀岩者执着于和现代社会特征对立的方式(如安全感),强调和运动攀区分。当区分变得不明显时,社群从攀岩方式的差异,转而要求某些象征性的品质。现代社会对多样性的宽容最终导致了亚文化群体的不宽容。——不仅是攀岩。总之看的抑郁。#人类学
http://blog.fivest.one/archives/5785
社群品质

Jackie Kiewa 分析昆士兰传统攀岩者群体。攀岩被描述为逃避现代世界诸多弊病的方式:现代社会的高度可预测性、消费主义、以及以牺牲个人自由和自发性为代价造就的安全感。为了逃避这些而攀登的人,为了

fivestone
从野生到驯化——公牛崇拜的全球化(闫志)

#博物馆 #笔记 #牛 #古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岩画 #新考古学派 #历史 #结构主义 #人类学 #史前文明 结构主义的人类学认为,牛成为了区别野蛮(游牧)与文明(农耕)的分界点。 @wenshizhe@gup.pe @history@gup.pe ---- ...

从野生到驯化——公牛崇拜的全球化(闫志)

#博物馆 #笔记 #牛 #古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岩画 #新考古学派 #历史 #结构主义 #人类学 #史前文明 结构主义的人类学认为,牛成为了区别野蛮(游牧)与文明(农耕)的分界点。 @wenshizhe@gup.pe 主办:长沙博物馆 主讲:闫志 --...

Susan Brownell (1995) 研究中国的运动员体制,认为中国女性取得更高成就的原因在于:与西方曾认为体育是男性精英专属不同,中国传统观念里,体育其实是种社会低层行业,所以女性很容易进入。另一方面中国体育更偏向于民族自豪情绪,从而掩盖了女性成功所带来的性别解放观念。#人类学
1973-89 年 K.Verdery 在罗马尼亚零碎做过田野考察,2006年她拿到罗马尼亚安全局的解密文件,发现她当年是被正式当作军事间谍来处理的。2780页文件、70多人的检举报告、十几个以各种身份接近她的特工。然后她就抓狂了,写了一堆书,对比当年和那些不知是特工还是村民的聊天到底是不是真的……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