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每次当你看到专家做事的方法和非专家不一致时,你要想到,专家极有 可能当初也像初学者一样,而且想要达到专业水平都必须经过这一段。拉 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总结得更好:“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从学徒做起的。”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过去占用工作记忆所有空间的事情现在几乎不再占地儿了。作为一名成人,你可以在系鞋带的同时和人聊天,甚至还能在脑中做算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另一个例子就是我曾提过的开车。你刚开始学习开车时,它占据了你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就像系鞋带,你正在做的事情占用了大脑空间,比如检查后视镜,随时观察车速,注意用多大的力量踩油门或者刹车,看测速计,判断其他车辆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你并不是要同时放入很多东西,你可以通过合并节省很多空间。在这个例子里,你快速连贯地做完这一系列事情。当然了,有经验的老司机做这些早已是得心应手,甚至能同时和乘客聊天。
思考过程可以变得不假思索。这样的过程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工作记忆空间。它们还发生得比较快,你似乎不需要做出决定,下意识地就知道该怎么做。一个有经验的司机在变道前看一眼侧视镜,检查盲点,根本不需要去想:“哦,我要变道了,我应该检查侧视镜,转过头去看盲点。”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所以,摆脱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的第一个方法是增加客观性知识。第二个方法是你可以让工作记忆中操纵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回想学习系鞋带的过程。一开始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它占用了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随着练习越来越熟练,你可以不假思索地系鞋带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为什么要练习?因为通过练习能获得最基本的能力。一个孩子会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帮助下练习系鞋带,直到他能自己系鞋带为止。我们也会练习我们已经学会的事情,以期精益求精。一个职业网球选手每次都能将球打到对手的场地上,但他还是不停练习以求提高球的速度和落点的准确度。在学校里,掌握和提高技术这两种原因都有。学生可能会在掌握前一直练习长除法,直到他们自信可以独立做出长除题为止。其他的技巧,比如写作,学生即使了解了基本技巧也还需要不断练习来精益求精,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对于这两种练习的原因——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很明显,没有太多争议。还有一种不太显著的原因,就是当你似乎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再练习也不见得能提高的情况下还得反复练习。尽管这有点奇怪,但它对于教学却非常关键。它可以带来三个重要的好处:加强基础技能,为学习更先进的技能做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我们认知系统的瓶颈是同时处理几件事的程度。例如,心算19x6不难,但心算184930x34004几乎不可能。使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但你大脑中没有空间存放后者的中间步骤。大脑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小窍门,练习是最有效的窍门之一,因为它减少了大脑活动需要的空间。这一章的认知学原理是:
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如果带球的同时还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你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选手。像这样的低层次过程必须不假思索,才能给更高层次的过程,比如战术策略提供足够的空间。类似的,你如果不熟记数学要诀也学不好代数。学生必须练习点什么,但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练习。这一章我会解释为什么练习如此重要,也会讨论哪些内容值得练习,怎样安排练习能让
学生觉得有用又有意思。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有几件值得注意的事情。一堂七十五分钟的课需要花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建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事件概率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举的例子只是花絮,扔硬币和广告这样的内容和Z-分数关系不大,但是需要它们来引出要点。
解释清楚要点和好莱坞叙述故事的模式相同:一个一百分钟的好莱坞电影,它的主要冲突在二十分钟时出现。剧作家利用前二十分钟让你熟悉角色和他们所处的情况,当主要冲突出现时,你已经了解了故事大概,也被剧情吸引了。电影有时候以一系列动作开头,但它们和主线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像007电影经常以追捕镜头开篇,但它一般和电影的主线无关,冲突在开始二十分钟后才出现。
回到教学上,我是这样认为的: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说白了就是问题的答案。答案本身没什么意思。你要是知道问题,答案就变得有点意思了。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太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解释清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尽早开始
上一节结束时我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一开始就掉队,没有干预的话他会掉得更远。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是一些学生在校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家庭环境不同:父母使用的语言,是不是孩子好的聆听者,是否带孩子去博物馆、水族馆,书籍资源是否可得,家长平时是否读书,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决定了孩子在上学前拥有的知识。换句话说,在孩子遇见第一位教师前,他就可能已经同邻座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了。如何平衡个体间的差异将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弥补学生在家庭环境里缺失的事实性知识是惟一的方法。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
有些时候,事实性知识只在具有一定深度的时候才有用,比如我们需要细节来合并知识。有些时候具有浅显知识就足够了。就像之前所说的,我们通常不需要细节就能理解单词在文章中的意思,比如我几乎不懂棒球,但是对于日常的阅读来说,知道它是“一种两队对抗的球棍运动”就够了。了解得深固然好,但是我们不可能细致地了解每一件事情,泛泛的知识显然比不懂要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背景知识的这一现象——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使得获取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更容易——值得我们思考。它说明持有的信息量取决于已有的信息量。也就是说,如果你比我拥有的多,你就能持有更多,获得更多。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我已经列举了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四种方式:(1)提供词汇;(2)使得你可以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3)相关的要点能够合并,在工作记忆中增加空间,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联络要点;(4)为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事实上背景知识还通过其他方式帮助阅读,这些只是最突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观察者认为这一现象:知识使你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是四年级掉队现象的原因之一。这一现象指的是一些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之前阅读能力均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几年落后愈加严重。对该现象的解释是:四年级前的阅读指导着重在发音——知道如何利用印刷符号读出正确的单词,这也是阅读考试所强调的。四年级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发音,这时的阅读考试转而着重理解。正如刚才所说的,理解建立在背景知识之上,这时候来自特权较多的社会阶层的孩子就有优势了。他们与特权较少家庭的孩子相比,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广的知识面。因为知道得越多,他们学习新鲜事物就越容易(这在下一章节会讲到),学生间的差距在这个阶段会逐渐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