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雄

@polarbeer@liker.social
54 Followers
61 Following
308 Posts

電影|音樂|攝影
生活|牢騷|廢文

大家好,這邊是我的十字路口,
看影評請左轉馬特市、方格子,
看日記請右轉探路客,
其他無法歸類請看這邊。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polarbeer182
Mattershttps://matters.news/@neverever0616
想請問,為什麼最近不少「企業家」、「實業家」,如此恐慌AI的發展,甚至認為AI馬上就會變得有自我意識?🤔

以前我害怕錯過任何一部電影,
現在我只看我想看的電影。

(同時關注其他沒看的)

這就是自由吧 

畢業了!!!!!!
寫論文寫到感覺自己在瞎掰是正常的嗎? 

後記:
這些嘟文我不會發到馬特市,畢竟我沒有能力理解所有立場進而評斷,也知道自己有很多觀點背後的價值尚待商榷,而且我很不會吵架...所以我不想遭人斷章取義或延伸拉攏,只想避免任何以偏概全,先在象特市跟少數人分享意見,也是為了把自己的思緒理清楚。

題外話,關於理性與感性,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假說,又或兩者無法切割討論,因為理性選擇了感性,感性也選擇了理性,大家真正在討論的,很可能只是激情與冷靜的情緒狀態差別而已(這也是我的假說,我對哲學史有興趣,但我讀的很糟)。

💡未來該怎麼生活在馬特市?

先講我的立場:「身為一個使用者,我支持任何文體出現,並且主張喜歡文章就拍手支持,不喜歡文章就封鎖寫信。其他都是多餘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對人不對事的嘲諷、冒犯、公審。」

馬特市之所以被認為溫暖,除了因為這裡的使用者樂於回覆、互動、交流,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包容力很強,但當價值觀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溫暖變成革命火焰時,馬特市的可見功能反倒火上加油,因為馬特市的首頁像社群網站,經營理念像刊物專欄,讚與倒讚像ptt的推與噓,大多數人又都當作部落格寫。如此精神分裂的現況,難怪馬特市風波永不平息,永遠圍繞在無法解決的議題上,而其他局外人不是等待熱度結束,就是把自己變成局內人,否則文章都被聳動文章排擠,情何以堪?

在這個開放自由的去中心化寫作平台上,最需要的依然是官方持續完善規劃,還有井水不犯河水的社交態度,如果放任過度攻訐或網路公審,馬特市只會變成另一個ptt八卦版,連部落格都稱不上。期許以後我不會再有機會想發這種文。

感謝大家這幾日的包容!

如果要改變這個現況,目前可解方法的應有:

1、推廣以支持取代拍手,並且設定文章拍手上限,讓作者每次發文前,可以挑選哪些是自己的每月精選文章(數量有上限)。精選文章可以獲得無限拍手數,一般文章則有上限(這個有點極端,而且不確定馬特市官方能不能操作,但可以讓抱團拍手的效益降到最低,至於抱團支持...?那也是他們自己的Likecoin啊。)
2、徵求組織文章評論員,顧名思義,就是成立一個像是「影評協會」的組織,負責評論每日前幾名獲得高拍手數的文章,並且從各方面(還沒想好是哪些方面)評估文章價值,以供馬特市使用者參考該文章值不值得繼續拍手。(這個有點幻想,而且保證起爭議,但組織大可宣稱「文評參考就好,不用太過認真。」既推廣優質好文,也指出文章缺陷,但重點是要對事不對人。)
3、有人發起社區活動,徵文推薦象特市,大肆宣傳象特市的存在,這裡想拍手就拍手,想按星星就按星星,想寫什麼都可以,而且也不容易看到未追蹤者的貼文,超棒der!

抱團的問題,下一篇嘟文再說。

💡馬特市的拍手與Likcoin公平嗎?

先講結論,就品質上來說,不公平。我經常撈到一些很讚的專業文章,並且發現拍手數只有四、五十,甚至更少。這些文章倘若拿去出版單位投稿,或者在方格子開設收費訂閱,理當都可以收到至少台幣一千元以上的稿費。既然這樣,為什麼這些作者要來馬特市「低就」呢?這顯然是因為馬特市官方號召的「去中心化內容生態」經營理念,以及這裡是少數不分簡繁體的華文作者交流平台。

能夠把自己的文章自由地分享給更多人看見,肯定是身為寫作者的最大幸福,但隨者其他部落格、社群平台沒落,越來越多使用者加入兼具寫作與社交的馬特市,並且透過相對輕鬆、簡單、低俗的短文或圖文,成為瓜分Likecoin每日基金的分母。如此,一些受到官方願景號召的專業作者,肯定失落難受,並且亟欲抵制這些「稱不上」文章,甚至「稱不上」創作的內容(所以有呼籲謹慎拍手、懷疑抱團拍手等觀點)。

因此,馬特市在官方理想與現實情況的落差之下,出現擁護平台價值vs.擁護使用者體驗的兩派人馬(好啦,這樣分很隨便),而官方的消極作為,顯然也夾在這兩個觀點之間,並且持續擺盪不定。

如果要改變這個現況,目前可解的方法應有:

1、強化封鎖機制(有不喜歡的人,就讓他/她/牠從自己眼前消失)
2、廢除讚與倒讚,或者使其公開(很少有寫作平台會讓這個功能完全匿名,真是匪夷所思)
3、提前公布完整社區活動參加者名單(遇到不喜歡的人有權利退出活動,除非對方陰魂不散)
4、把關聯文章、Tag機制限縮在有「互相關注」者(免得有蹭熱度、蹭聲量等爭議)

拍手的問題,下一篇嘟文再說。

💡馬特市為什麼這麼常起爭議?

相較於其他寫作平台(方格子、Medium、探路客、知乎......)馬特市的吵架頻率堪比Facebook,而這個爭端的最大來由,莫過於不分類、不分追蹤者的去中心化首頁機制(對我來說,就像雜亂的社區公告欄),只要文章標題夠吸睛、聳動,或者作者夠有魅力、職業、名氣等人設加成,這些人永遠能夠躍上首頁(這就是人性,怎解?),即使你把他封鎖了,他的文章還是可以出現在你面前。

就這點來說,簡直比Facebook還可怕,畢竟一個討厭的人能夠毫不受阻出現在你面前,這件事真的是令人嘔心。此外,緊密的社區活動、關聯文章與Tag機制,同樣讓人容易起爭議,因為其他平台不需要這些功能,即便有,也很少人使用。

因此,馬特市的成也社交、敗也社交,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這應該是不用再解釋的事情。(好啦,現在沒有文人了,就是寫作者,或你可以稱馬特市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