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scheid

@Windscheid@mastodon.world
21 Followers
88 Following
1.4K Posts
Diaspora base in Eu
我是真没想到,官方能直挺挺说出“无法承受俄罗斯在乌克兰失利”这种话。就算你真是这么想的,也不能直接跟欧洲人这么说啊。因为用脚想都能知道,欧洲不能接受俄罗斯战胜,与中国不能接受俄罗斯战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不能接受”。程度差别就好比“我不能接受面里有葱”和“我不能接受面里有屎”。认真说起来,就算俄罗斯战败真的会导致美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这也只是一种间接且模糊的威胁。可是对欧洲来说,乌克兰如果成为俄罗斯的附庸国,别的不说,现在乌克兰的90万军队加入俄罗斯,那欧洲就彻底完蛋了。所以,仅就谈判技巧而言,这句话也是典型的“一味蠢一味坏”。除了让欧洲彻底跟你翻脸,起不到任何作用。
为什么要支持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倒下了下一个就是中国。这个逻辑三年前俄乌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出现在短视频里,现在终于由王毅亲口说出来了。肉眼可见,中央没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中央在刷和你一样的抖音。好消息是众生平等,喂给你吃的屎,他们自己也在吃。坏消息是,你别指望上头有明白人,上上下下脑子里都是屎。
正确的思想,当且仅当符合大多数人现实利益的时候,才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现在我们可喜地看到,完全不是反贼的人,也在经济偏好上和反贼达成了一致。甚至可以说,当小粉红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时,才发现反贼们早就坐在那里了。当“体制得变”这个结论,既可以从政治角度得出,也可以从经济角度得出时,才是体制真正会发生变化的时候。还记得“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子”这句话吧?现在时来运转,终于轮到反贼回敬的时候了: 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不得不和我一起消极怠工不扛鼎一起掏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子。
李嘉诚是2015年开始撤的,此后房价又涨了30-50%,也就是说,他所谓的“最后一个铜板”,在普通人看来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同样,日经指数1990-2003跌了13年才见底,但是过程中也有三次30%左右的反弹。虽然是火中取栗,但是正当其时,谁不觉得是机会来了呢?之所以普通人判断对大势也不一定有用,就是因为对“铜板”的定义不同。
从广场协议(1985.9)到日本股市(1990.1)见顶,四年零三个月。从“化解房地产库存”(2015.12)到“东升西降”(2021.1),差不多是整5年。情况是个什么情况,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了。唯一的分歧是会持续多久。从“一代人还完债务”的角度说,应该也和日本一样是二三十年;但是如果叠加政治因素,那就没个头了。对于想抄底的人来说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底部”的经验,都是基于国际正常经济体系的逻辑——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跌到高点的五成就可以进了,跌到2-3成则是一定可以大举抄底的。但,如果脱离了国际经济体系呢?如果世界又进入铁幕时代了呢?那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底”了。比如你说俄国什么时候是“底”?伊朗什么时候是“底”?这根本就不是个经济问题,所以也不存在“跌到某个价位就可以无脑入”的指标。政治问题不解决,任何时候都是简中资产的好卖点。
东航MU5735事故原因,公民追问了三年多,现在官方正式告诉你:本机关决定不予公开。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官宣”,特别是“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这句,信息含量太大了——1、肯定不是飞机的问题,也不是误操作的问题,就是飞行员报复社会;2、飞行员之所以会这么干,也不是纯粹的精神问题,而是表达对某种情况的不满。行吧,说到这儿,有简中生活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我一直说,所谓“塔西佗陷阱”并且并不是一个陷阱而是一个信号。任何官方不让你知道的信息,任何官方大力推动的政策,“恶意猜测”都几乎一定是对的。
从充电宝不合格召回,发展到突然显出的3C认证,大爹急不可耐地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嘴脸已经昭然若揭。赶紧趁这个机会淘汰一批,再让恐慌带动消费买新的产能过剩劣质品,以后再来一次让你买新的,岂不是一举两得?带动消费,不就是靠机场的安检,层层地盘剥完成的?
“鸿蒙技术人才缺口近百万人”这个热搜真是太恶心人了,be like“全世界如果都要学中文咱们中国人就能解决上千万的就业”——关键是前提你得达到啊。我记得当年贾跃亭就是这么忽悠的,他老说生态生态,意思是你别看我现在不怎么样,以后大家都用上我的东西我可就牛逼了。华为的意思也一样——如果所有人都放弃苹果安卓用鸿蒙,那就需要上百万技术人才,这不废话吗?
先不说一个法西斯政权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这事儿有多荒诞。官方通知以前好几个群都在热火朝天聊放不放假,给出的理由也很成立:阅兵总要有人看啊,都在上班谁看阅兵?
结果完全没提放假
你知道有阅兵这事儿就行了,你的任务是自豪,是负责骂美国骂以色列骂日本骂台湾,看阅兵这事儿习大大替你看。
我之所以并不完全相信白彬的自述,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讲的细节该完整的不完整,不该完整的太完整。比如说,你听到有传闻上面准备找人顶缸,那具体是怎么听到的?谁说的?具体的说法是什么?没有这些,就叫“细节不够完整”。可是另一方面,白彬说他听到的是纪检部门正在准备处理“关键中层以下操作人员”,这个”中层以下“就属于太过完整——敢情就是不动你领导只动你呗。纪检部门是不可能这么说话的,就算有这个意思也一定是以别的形式表达,可具体是怎么表达的呢?白彬如果亲历(或听到关键人物透露这个信息),是一定不可能忘记的,但他没有提。这就叫“该完整的不完整,不该完整的太完整”。另有一处细节也是如此:白彬说他在领导从抽屉里抽出的一份“一晃而过”的信件上看到了加粗的几个大字:“白彬即将叛逃”——不是说你看不到这几个字,可是如果真看到的,你印象最深,最觉得反常的,难道不是领导(如何)让你看到本来看不到的信息的这个过程吗?这些都不提,只说他看到了这个(过于完整的)信息。这同样属于“(细节)该完整的不完整,不该完整的太完整”。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断案,也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文字风格本来就这么古怪。但是细节太完整,太有利于自己,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