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Lans推出看起來準備要寫一年的專題,我覺得滿有趣的。首篇是: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2024序):語言確實是活的,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防衛性民主」

“或許還會有人質疑,只針對中國用語作這樣的一年份記錄,而不針對同樣影響現代繁體中文的英文、日文,是否有雙重標準之嫌?然而,中國用語以外的入侵語言,其來源終究是外語,且多為旅外人士帶來;反觀中國用語的入侵,不但來自未滿百年前才分支出去的方言(翻譯業界將不同但可彼此理解的語言亞種稱作方言,雖不完美但卻是唯一比較有共識的定義)、多來自近20年以內的網路媒體,而且甚至有有意圖、有組織地入侵的現象(筆者從譯者論壇得知,有不肖對岸人士運用國教院雙語辭書網的修改提議系統,有意地將其內容改為中國用語)。”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8935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序):語言確實是活的,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防衛性民主」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有些人覺得語言變化應該是自由的,不應該由少數自稱專業人士四處教育人們「應該怎麼講話」,但正因為我們想保有自由發展的語言,才必須辨識、排除有意妨礙我們的語言自由發展的用法。而簡體中文和其他常影響繁體中文的語言相比,有幾個最大的不同點。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專題的實際呈現,像是作者一人的台灣中文翻譯日記。比如說一月一日的短文中,作者探討了3C產品的「接口」一詞。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2024第1週):「沒資格領導國家」=「沒資格當領導」嗎?

“依筆者的分類方式,這個「接口」或「端口」應該會列在乙類中國用語。雖然兩種詞各取一個字這種簡化做法可說是簡體中文的簡化「政策」,但如果把這種東西也歸類於具有政治意涵的中國用語(甲類),那恐怕甲類中國用語的範圍會大到使分類系統失去意義。因此筆者這邊只能將簡體中文的本質「簡化」從政治性介入語言的範疇中排除了。

在這個閏年中,筆者會介紹366個這樣的例子,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帶來有趣又有知性的一份紀錄。請多多指教。”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8937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1週):「沒資格領導國家」=「沒資格當領導」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接口、海參崴、領導、Dash、舉報、視頻、作為,在2024年的第一週我在媒體和不同的平台上看到了這些詞彙,他們在使用上分別有哪些問題?而背後又是怎麼樣的「中國用語」入侵現象?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在「第1週」的這篇週記裡,我最感興趣的是1/4的「dash」

“Dash在英文中指的是比連字號(hyphen)長、類似中文破折號的長橫線,以前在電話號碼的中間會有一條橫線把號碼隔開、避免連續的數字太長,這就是dash。在產品的型號上,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想要把數字隔開,比方說前面的數字是基本型號,後面的數字指的是同一個型號不同的細部設計,或是新一代的同型產品。

(略)

在英文中,當dash的後面只有一位數,發音上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忽略dash,SD40-2就會念成「SD四十二(中文碰巧也有這個問題)」,聽者就會以為是SD42;747-8在台灣的航空迷似乎都直接念「七四七八」沒有問題,但在英文中配上三位數口語念法就會變成「seven forty seven eight(七、四十七、八)」這樣不知所云的一串數字,因此在這些案例當中,都必須特別把dash念出來。”

如何翻譯這些型號中出現的「-」符號、翻譯過程中港二地交互影響不知誰先誰後……這些考察都非常有趣。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8937
1/2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1週):「沒資格領導國家」=「沒資格當領導」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接口、海參崴、領導、Dash、舉報、視頻、作為,在2024年的第一週我在媒體和不同的平台上看到了這些詞彙,他們在使用上分別有哪些問題?而背後又是怎麼樣的「中國用語」入侵現象?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作者Cr氏也提到很重要的一點:

“為什麼要提港商呢?香港以前由於是英國殖民地,當地要找到英文好的人當然比較容易,這也就造成了早年香港翻譯行業的興盛。因此,傳統上香港可說是英文和中文之間詞語互相影響的「通訊站」,有很多這方面的詞語都是經過香港傳播的(甚至連鄰國日本特有的詞語「援助交際」,都是透過香港翻譯成compensated dating然後進入英文)。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需要快速、大量接受西方(最大宗當然是英語)的新詞,香港就成了很好的來源;反之在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也會接受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尤其是近幾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掌控之後)。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譯者會發現有好多好多香港和中國的用語是共通的,甚至已經分不出當初是誰影響到誰。”

過去推特中文圈也曾吵過「港語不是支語」的問題,這樣梳理之後顯得清晰許多。

回到「dash」該怎麼翻譯,Cr氏的結論是:

“所以其實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需要的僅僅只是勇氣。認知到台灣繁中並不強求翻譯產品名稱或型號、然後勇敢地直接留原文的勇氣。”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8937
2/2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1週):「沒資格領導國家」=「沒資格當領導」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接口、海參崴、領導、Dash、舉報、視頻、作為,在2024年的第一週我在媒體和不同的平台上看到了這些詞彙,他們在使用上分別有哪些問題?而背後又是怎麼樣的「中國用語」入侵現象?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臺灣人習慣講「早安」、「午安」、「晚安」,對岸由央視開始推動,推行「早上好」、「下午好」等。其中以「晚安」這個問題最大,因為在臺灣很多人覺得「晚安」聽起來像是要睡覺之前的那種晚安,因此確實在各種中共央視用法裡也是「晚上好」入侵得最嚴重。

實際上臺灣原本也確實有區分「晚上見到人的問候」與「睡前的問候」,前者是「夜安」,後者是「晚安」,只是21世紀的現在,如果我們講「夜安」,可能會給人一種文謅謅甚至像是某種過於正式、好像大小姐見了外人在打招呼一樣的形象。因此即使是筆者平常在做翻譯工作,也不會使用這樣的用法,而是不去區分兩種夜間問候語,直接都寫作「晚安」。”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9104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晚安」是睡前、或過晚上九點後道別時的問候,實在不習慣在「晚上見到人」時道晚安呀。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4週):越來越多人「早上好」,其實是央視開始推動的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為什麼台灣叫做「很紅」,對岸叫做「很火」?敵人來的時叫該稱「大敵當前」還是「大敵當下」?我們該叫做商業「專案」還是「項目」?現在越來越多人說的「晚上好」又有什麼問題?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補一下專題頁,每週更新的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專題文章都會統整在這頁面中: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中國的用語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卻少有人能系統、組織地探討中國用語何時入侵、如何入侵、取代了什麼原有用法,又造成了什麼影響。筆者用一年52週366天的紀錄,逐一告訴你這些中國用語的原委和由來。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除了代表「關心、關切」之外,「關注」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用法,正如前面我們講過的「舉報」一樣,十分符合中國用語將不同意義合併進同一個詞的作法。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可以設定軟體將特定人物的更新狀態送到我們自己的介面上,這個動作叫「follow」,臺灣繁中叫「追蹤」,也有部分社群媒體直譯作「跟隨」;在中國的簡中裡,這個也叫「關注」。

當然一定會有人有一個疑問:如果要把「關注」改掉,那「關注度」怎麼辦?首先「關注度」本身就是人為創造的詞,而且頗有余光中先生在1987年所寫的〈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當中諸如「重要性」、「嚴重性」等濫用後綴來造新詞的味道。

所以,實際上這個詞根本就不該鼓勵使用,而是應該用原有的用法改寫,例如「這個一個高關注度的案件」就可以改成「這個案子受到大眾矚目」等不濫用後綴也不用到中國用語的用法。”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8996

過去我有個朋友也提出「關注」這個字是中國用語,我當時覺得困惑,就把這個疑問擱置到現在。但從那以後,我也常常在注意到這個詞時,思考要怎麼把它換掉,感覺是有點難啊~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2週):「關注」屬於入侵狀況嚴重、要改正已經不容易的案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從外商的音譯、量詞的使用,到「航太」「航天」、「反饋」「回饋」、「煙火」「煙花」等等的使用差別,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不知不覺入侵的中國用語?「全球都在關注」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在這樣的狀況下,筆者真的很不建議跟著對岸使用「智能」家電或其他類似的用法。先不討論這個詞本身可能會對身心障礙者有所冒犯,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智能」家電原本應該要是表達這款家電比一般的產品功能多、聰明,那就不該用一個只用在形容智力表現比平均值差的詞吧?

雖然這僅止於推測,但中國使用「智能」有可能和日文當中的用法「知能」有關。日文當中形容人的智力,稱作「知能」,人工智慧稱作「人工知能」,但智慧型電子產品他們則採用外來語前綴「smart-」,例如日文的智慧型手機單純就是「smartphone」用片假名拼寫。

臺灣也和日本一樣,描述人或類似人的智力(包括人工智慧)用一個詞、描述比一般電子產品要「聰明」的產品用另一個詞,只有中國不知為何不怎麼介意把人和機器用相同的詞描述,全都稱作「智能」。

由於「智慧型」相關的詞語涉及比較現代的概念和產品,它的使用變化也相對快速。這造成我們比較難以去得知各地用法確切的背景以及「他為什麼這樣講、他為什麼不那樣講」。但依現在兩邊的人使用的現狀來看,筆者會把「智能」列為乙類中國用語。”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9413

我也一直很在意!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8週):《芙莉蓮》隊員之間的「克制」關係,到底是什麼意思?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網路遊戲該說是萬人「在線」還是「上線」?影片想看後面要「快轉」還是「快進」?「智能家電」這個名詞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有些餅乾叫做「曲奇」?一物究竟是「剋」一物還是「克」一物?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我們可以特別注意同時使用「侮辱」和「污辱」的第118條。顯然兩者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侮辱」是指冒犯、羞辱,而「污辱」則特別指將一個物品污損,使其變成難以見人的樣貌。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用法來看,其實應該比較接近「侮辱」的意思。

但是在中國,他們卻幾乎一律都是講「污辱」,而且「辱」的發音還和我們不一樣。在臺灣,即使是形音義上不知為何已經很「和對岸接軌」的教育部國語辭典,也認為「辱」要念四聲,只有在這個字本身的「又音(其他發音)」當中有三聲的讀法;其他用到「辱」這個字的詞語,發音絕大多數也都是四聲。

可是在對岸,他們卻幾乎都是念三聲。這點可以從一個常見的詞裡看出來。”

「侮辱」這個詞我滿早就覺得很多人都錯寫成「污辱」了,早到我以為這是因為人們換到電腦上打字後,出現的錯誤。至於讀法,我過去沒想過,是這位作者提出才覺得「好像是吼」。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366days/199656#salon_comment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9週):「麻煩您幫我問問看」這句可拆成三部分,都是臺灣特有用法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使用電腦時說「加載」和「卸載」對不對?《詐騙之王 razbliuto》裡的身份證「工作單位」用法有什麼問題?「侮辱」和「汙辱」分別該在什麼場合用?日本的「Sky Tree」為何翻譯成「晴空塔」?「太空人」和「宇航員」又有什麼不同?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想到《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這個專題寫完了,就付費訂閱了一個月的TNL來讀這個專題。

這一篇寫到過去爭執已久的「立馬」: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366days/242582

“《金瓶梅》這個典故在中華民國教育部辭典裡也有,但是是被當作成語「立馬蓋橋」的典故。對,「立馬蓋橋」四個字加起來才是一個詞,有兩個理由可以佐證這點。

(略)

所以我們知道中共用法的「立馬」是誤解,或至少過度簡化了原本應該四個字為一個詞的成語「立馬造橋」或「立馬蓋橋」,那麼最早把「立馬」單獨拿出來使用、並且是當作「立刻、馬上」之意的用法,又是何時何人呢?

百度百科上有列出一個來源,是賀敬之等人所作的《慣匪周子山》:「對!老田!立馬寫上封雞毛信給上川紅軍。」

(略)

換句話說,不但只有對岸會把原本的成語「立馬造橋」或「立馬蓋橋」縮短成「立馬」,而且現在我們知道的第一個縮短後的「立馬」用於這樣的意思的案例,是來自共產黨色彩濃到不行的一部戲劇。”

所以,作者將「立馬」列入甲類中國用語。

#中國用語 #中國用語入侵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38週):「立馬」算不算是中國用語?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為什麼會有人把「積點」叫「累點」?商品與作品設計時的「面向」是面向哪裡?「載具」指的是發票還是車子?「航站」和「航廈」哪個是才是正宗台灣用法?「姐姐」和「姊姊」在傳統上的意思其實不同?「排檔」的用法超級難解釋?「立馬」的用法要追朔到《金瓶梅》?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筆者相信當初提出「巨」這個用法有問題的人,一定也認識這個字「本身」、知道它原有的意思是中華民國國語就有的東西,因此他們的意思當然不會是指說只要用了「巨」就是對岸的用法,不然豈不是太荒唐了?

真正的問題是,把「巨」用在某些特定的用法,到底是不是對岸的用語。
雖然筆者朋友那邊的討論沒有寫得很明確,但筆者從側面瞭解,他們指的應該是像「巨好吃」、「巨好用」、「巨好玩」這樣的用法,和我們在「神煩」那一篇(5月25日)提到的「賊好看」、「賊好玩」其實是一樣的東西,並且其實也和「神煩」那篇所講的主題「神」的那個用法一樣,都是一種對岸的網路世界發明出來的修飾前綴。

(略)

所以今天我們的結論是這樣的:「巨」和「賊」以及我們以前提過的「神」一樣,它們原本的意思當然都不是中國用語,但是用作「很」或是「大」的加強、強調、上位型態的用法,例如從「很好吃」變成「巨好吃」、「賊好吃」和「神好吃」,則都屬於簡體中文網路世界的用語。”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366days/243920

#中國用語入侵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42週):「視帝、視后」這用法是哪來的?真的是中國用語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遊戲伺服器的「國服」是哪個國?「無限上綱」真的那麼無限嗎?「巨好吃」和「巨好用」算不算中國用語?在對岸也有「光復」嗎?「合同」和「合約」的意思是否一樣?「掛機」其實也是一種入侵的用法?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據前述學法的長輩所說,她讀法律時的老師有提過,其實「合同」在中華民國法律裡的原義,是指一群人對某事表達共同的意見,也就是一群通常三人以上的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對某一件事集體做一個有法律效力的約定。

這和現在大多數分為甲方、乙方的契約有些微的不同,但是隨著後來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區分變得沒什麼必要,因此兩岸都縮減成只使用一個詞,而臺灣選擇的是和日文相同的「契約」,對岸選擇的是「合同」。

(略)

所謂的「合同本」,指的是多位漫畫家一起針對某部作品或某個主題,各自畫出短篇的故事,然後將短篇故事集結成一本「合同同人誌」出版。所以一本幾十頁的同人誌當中,可能會有5到10個不同的故事,由不同的作者創作,但主題都是同樣某部商業化的動畫、漫畫等作品。

這就是原始意義的「合同」,講的是「一群人集合起來一起做某件一致的事」的概念。”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366days/243920

#中國用語入侵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42週):「視帝、視后」這用法是哪來的?真的是中國用語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遊戲伺服器的「國服」是哪個國?「無限上綱」真的那麼無限嗎?「巨好吃」和「巨好用」算不算中國用語?在對岸也有「光復」嗎?「合同」和「合約」的意思是否一樣?「掛機」其實也是一種入侵的用法?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在簡體中文的網路世界中,在表達同意對方的看法、類似於英文indeed的意思時,「確實」幾乎已經成為固定用法,甚至還有人利用用諧音「雀食」,做出一隻麻雀在吃東西的貼圖,用在即時通訊軟體上。

(略)

日文裡面「用來表達同意對方看法」的字。這個字是「確かに」。如果今天有人提出了一個看法,有另一個人想要贊同,後面這個人就會說「確かに、怎樣怎樣怎樣」,就像一開始的例句「確實,今年真的比以前都熱」一樣。

那這點為什麼會和大家主流的使用方式從「的確」轉變成「確實」有關呢?這和筆者以前數次提過的「翻譯腔」有關。

請大家設身處地為日進中的譯者想一想。當今天日文是「確かに、我同意你的看法」的時候,假設你是譯者,你會覺得「的確,我同意你的看法」比較順,還是「確實,我同意你的看法」比較順?在日文劈頭就是漢字「確」的狀況下,筆者相信選擇「確實」的譯者會是明顯的多數。

至於為什麼會是簡體中文比較有「成為固定用法」的現象,其實也沒有很嚴重,就只是因為他們的譯者翻譯腔可能嚴重一點點,或是他們的網路社群趕流行、改變用法的速度比較快而已。”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366days/241952

#中國用語入侵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36週):mm這個單位,中文該叫毫米還是公厘?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確實」和「的確」哪個才是正宗臺灣用法?「全息投影」的息代表什麼意思?《戰爭雷霆》把T-72翻成「特72」有什麼問題?「mm」這個單位的中文該是什麼?「布料」和「面料」意義上有什麼不同?寫到「同仁」的時候需要加「們」嗎?「Access」該翻成「存取」還是「訪問」?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所以簡單來說,hologram的兩岸譯法差異是這樣的:在臺灣,中華民國國語注重在「保留完整的影像」的意思上,並且跟著原文字根翻成了「全像片」,意思是「保留物體完整影像的相片」。

在中共的簡體中文裡,他們著重在全像投影可以「重現拍攝時該物體的完整資訊,包括物體各面的細節和打光狀況等等」,因此用「資訊」的簡體中文版「信息」翻譯,得出「全息圖」這個譯法,意思是「保留物體完整信息的圖片」。

全像投影是戰後才開始發展的科技,因此進入中文的時間很晚,兩岸的中文都是用翻譯的詞來形容這個概念。因此,就像許多比較新的科技一樣,「全像」和「全息」也是差異明確、沒有政治因素的乙類中國用語。”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366days/241952

#中國用語入侵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36週):mm這個單位,中文該叫毫米還是公厘?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確實」和「的確」哪個才是正宗臺灣用法?「全息投影」的息代表什麼意思?《戰爭雷霆》把T-72翻成「特72」有什麼問題?「mm」這個單位的中文該是什麼?「布料」和「面料」意義上有什麼不同?寫到「同仁」的時候需要加「們」嗎?「Access」該翻成「存取」還是「訪問」?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