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的自命不凡常常让自己的伴侣感到尴尬不已,因为自恋者经常在公共场合以极其恶劣的态度对无辜的服务人员肆意侮辱。许多人和我分享了他们的经历,他们总是跟在自恋伴侣的后面,为伴侣的自命不凡而引起的愤怒、伤害、紧张和恐惧向他人道歉。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交往初期,注意你的伴侣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这有助于你及早确定你所交往的人是否是一个自恋之人。即使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的哗众取宠行为,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行为不端,就是有问题,至于原因无关紧要。观察他对待调酒师、职员、代客泊车员、餐厅服务员、门卫、前台职员的态度,如果你发现了他有自命不凡的情况,那很有可能就是他的一种普遍行为模式。对于那些“能为他所用的人”,他可能会表现得过于友好热情(甚至做一些让你感到不齿的事,如与餐馆女招待调情),然而一旦他的热情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特殊待遇时,态度立即变得冷漠粗鲁。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他会过度看护自己的手机,把手机密码保护得比核弹发射密码还要严密。他们会对你要去见谁,去过哪里刨根问底,甚至窥探你的手机或电脑。但是对自己的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却捂得严严实实。如果他像保护国家机密一样保护自己的手机,却不停地窥视你的手机,那么请注意——这可能就是自恋者疑神疑鬼心理的早期表现。这时你就要问问自己:你真的愿意生活在一个时刻被警察包围的环境中吗?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通过对待社交媒体的态度,就能判断出自恋者是否具有渴求他人认可和赞美的特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社交媒体爱好者都是自恋者。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是许多人共同的追求,特别是年轻人。相关研究明确显示,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多,具备自恋特质的分数就越高。但如果你的伴侣为人热情、懂得移情、机灵敏锐,恰好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法国吐司的照片,千万不要把他归到自恋者的行列中。但是你要注意,先观察他与你以及世界的互动情况,再考量他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请注意:恋情开始之初,自恋者往往会疯狂记录并分享你们在一起的各种经历,所以很容易蒙蔽你的双眼,使你也沦为追求赞美的一方。他去大峡谷,真的是被大峡谷壮丽的美景所陶醉,还是仅仅为了自拍?两者区别很大,你需要注意。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游艇上的50岁生日派对,没完没了的自拍,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精美的节日贺卡,完美的伪装……如果那些照片会说话,它们可能会说,别看照片上面的笑容灿烂,实际上都虚有其表。自恋者是哗众取宠方面的专家,局外人只看到了他们完美的伪装,却没有看到伪装背后的不堪。如果他人质疑他们的伪装,又显得太不礼貌。在与自恋者的恋情中,完美的自拍照片以及在他人面前的炫耀就是他向人们展示你们完美爱情的方式(起码表面看起来是完美的)。但这总让你感觉自己生活在表演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当你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你们完美的生活,怎么可能还需要他们的帮助?每个人都认为你的感情甜蜜美好,堪称完美,因此你所遭受的痛苦或不适,有时在别人眼里都是矫揉造作。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注意他向你求爱时的表现。如果求爱现场感觉像一场表演,就很容易冲昏你的头脑。自恋者常常会策划一场声势宏大的求婚场面:豪华的餐馆、甜蜜的度假、精美的礼物,一样都不会少,公开炫耀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如果他在这方面如此张扬,那么他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相差不大。如果你感觉自己好像是扮演了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即使表面看着光鲜亮丽,但也请你退出舞台一分钟,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场大型演出是出于真心和爱意,还是纯粹是为了作秀?如果你发觉他虽然把场面设计得声势浩大,但是他本人却缺乏同理心、对他人漠不关心且尖酸刻薄,那你就要好好冷静冷静了。虽然莎士比亚说过,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但也不尽然。生活的本质并不是舞台剧。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当你所肯定的事遭到否定时,就是认知否定的危险信号。坚持立场无须一定要争个是非黑白。如果在感情初期你就发现了这一危险信号,请退一步冷静思考,但凡是爱你的人都不会否认你的感受。如果你不知不觉中开始猜东疑西,怀疑自己,那就是受到认知否定影响的早期迹象。请记住,自恋者尊崇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理念,更是这方面的大师——只要对己有利,否定你的现实又何妨。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人会犯错吗?当然。一次出轨不足以判断为自恋。但与长期存在的交友界限不清及上述其他行为模式结合起来看,对感情的不忠就是病态自恋的重要体现。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英国哈特伯瑞学院的研究员凯莉·哈斯拉姆(Carrie Haslam)和塔玛拉·蒙特罗斯(Tamara Montrose)在《人格与个体差异》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应该了解的:受自恋人格吸引,与自恋者交往并结婚的后果”(The impact of mating experience and the desire for marriage upon attraction to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的文章。他们通过文章阐明“自恋型男性不可能成为给你带来幸福的好伴侣”。因为自恋型男性普遍控制欲强、玩世不恭、不忠不诚,基本不能从一而终。短期来看,自恋型男性的优势,特别是其较高的地位和拥有的丰富资源使他们在相识初期的确别具魅力。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更可悲的是,哈斯拉姆和蒙特罗斯还发现,想要结婚的女人比不想结婚的女人更容易迷恋具有自恋人格的人,同时也更容易吸引自恋者。因此,吸引女人的恰恰是那些无法从一而终的男人,也是那些一开始追求她们的男人。自恋者的特质,如事业成功、位高权重以及隐性地位,能够吸引那些有婚姻意愿的女性,即使他们的黑暗特质在交往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她们都视而不见(或许是不愿看见)——因此他们的婚姻不可能幸福美满、互敬互爱。如哈斯拉姆和蒙特罗斯所述:“自恋型男性虽然不是块结婚的好料,但是细心点就能看出他们会装出诚心结婚的样子。”感情中,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需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不要只盯着那个表面光鲜、魅力四射、高傲“性感”的家伙,那个坐在角落安安静静、有点不修边幅的人可能更适合你;克制自己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万人瞩目的女人身上,那个面带恬静的微笑、心地善良的女士更能给你带来幸福。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一些研究表明,处于“恋情”早期的人,其血清素水平与那些患有精神障碍(如强迫症)的人的血清素水平相当。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与自恋者建立感情关系的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感情并不健康,总是充满争吵与失望,甚至当他们下定决心准备离开时,通常又都会经不住诱惑再次回头。之所以会再次回到自恋者身边,他们引用最多的理由就是因为身体中的“化学反应”。他们总是这样为自己辩护“没有人能让我有这种感觉”(对此,我是这样反驳的:“天啊,你就不考虑自己生活得有多糟糕吗?”)。有的人找的理由是所谓的化学“吸引力”。在感情中接受持续不断的虐待是找不到真正理性的原因的,那些不断回到自恋者身边的人只能找到一些形而上学的理由,如化学反应。这种所谓的化学反应很可能就是熟悉感,不仅是对相处模式的熟悉感,同时也是对感情中受虐行为的熟悉感——这是一种古老的熟悉感,源于幼年时的生活模式。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此外,我时常发现,许多人在遇到一个善良、专注、有同理心、不渴求他人认可、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的潜在伴侣时,总是抱怨“我们之间没有产生任何化学反应”,因而擦肩而过。很明显,那些错过友好善良对象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缺乏化学反应”,而仅仅是因为缺乏熟悉感。他们不熟悉爱情中的温柔、同理心、友善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不熟悉跳出怪圈的感觉,不熟悉不去改变他人或拯救他人的感觉——只是因为不熟悉,所以找了一个“缺乏化学反应”的借口。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促发自恋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文化本身。世界各地文化不同,人们的社交方式也不同。无论是种姓制度,即根据人们的出生和家庭背景随意地将人们标记为“高等人”或“低等人”,还是根据性别、肤色、性取向或经济地位对人们进行差异性评价,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恋特质。在许多文化中,自恋通常是特定性别的专权。父系文化和父权文化(权力和名字只传于男人)中,仅凭你是个男人就有优势。这种情况在某些文化中尤为突出,例如印度、亚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中东地区,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因性别而获得的特权,让男人们享有臆想的优越感,因而使他们缺乏洞察力,这种优越感从他们出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强化。如果把这些人从他们的文化中移到男女平等的文化中,就不存在这种优越感了,因为在男女平等的国家中,出生高贵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尊重,自命不凡和缺乏同理心可能会被解读为自恋行为。在拉丁文化中,“男子气概”的概念与自恋类似。一些拉丁妇女告诉我,人们一旦被贴上了“男子气概”的标签,他的自恋行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能得到维护。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自恋者就像一个底部破了个大洞的水桶:不管你投入多少,永远都无法填满。“我一直就觉得是我做得不够好”这句话是陷入与自恋者感情的人的口头禅。那是因为对你的自恋伴侣来说,你就是做得不够好。在他们眼里谁都不够好,什么都不够好。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请切记:自恋者的内心是空虚的,永远填不满。在他们眼里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什么都不够好。如我们在自恋供给部分中所述,自恋者如同一个底部破了一个大洞的桶,无论你往里倒入多少东西,最终都会白白流走。这样的桶永远也装不满。你已经足够好了(这听起来有点做作)。如果你和某人共度一生,却总感觉自己不够好,其实是你们的感情不够好。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伴侣是自恋之人,从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做一个单亲家长,因为所有的重担不仅由你来承担,你的伴侣还要参与其中,一有空就插手进来控制一切。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救赎是宗教中、神话中、童话中(如我们看到过的《美女与野兽》的故事、《青蛙王子》的故事)和电影中才有的情节。世界各地的宗教中都有这样一条重要教义:以爱救赎。这有可能是真实的,也能带来奇迹,但自恋者是永远无法救赎的。无论你付出多少爱也换不来你所期望的改变。我还没见过哪个病态自恋者或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得到真正的救赎。从未见过。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我最喜欢的作家兼诗人之一里尔克(Rilke)这样描述情绪:“让一切顺其自然。美丽也好恐怖也罢。只需要昂首前行。没有哪种情绪能够永久持续。”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占统领地位的阿尔法狒狒误食有毒的肉死亡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剩下幸存下来的雄性狒狒可能会根据阶级地位取代死去狒狒的地位,成为新的阿尔法,继续以原有的方式,如欺凌弱小、暴力行事和阶级制度来维持部落秩序(在此之前,部落中不是阿尔法的雄性只得顺从地与雌性合作,忍受阿尔法的虐待和欺辱)。

然而结果并非如我们所料。剩下的雄性继续与雌性合作。相互之间心生喜爱之情,互相梳理毛发。

没有了阿尔法狒狒的统领,狒狒部落的其余成员合作力增强,暴力行为锐减,生活得更健康。压力越低,激素水平也就越平稳。此后,这些狒狒们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交际、社会风气和文化行为的角度诠释了研究结果。作为临床心理学家的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萨波斯基在肯尼亚对狒狒的研究值得我们对自恋行为进行认真思考。在野外,把凶残、暴力、恶劣的狒狒消除,其余的狒狒都会生活得更好。然而大多数狒狒部落却没有这么幸运。萨波斯基将“无阿尔法”狒狒部落与其他仍有首领狒狒的部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无阿尔法”部落的狒狒生活得更好。有趣的是,萨波斯基发现,一旦有几只“捣蛋”的青年雄性狒狒进入部落,就会打破原有的亲切和谐氛围。这与人类社会是一致的;有时,无论是家庭、工作单位还是其他群体中只要有一个顽固自恋人格的人存在,就能扰乱整个集体的安宁。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把所有集体中的每一个自恋的、自私自利、刻薄寡情、自命不凡(占统领地位的阿尔法)的人全部清理掉……一个不剩,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根据上述研究,你的生活应该就没有什么压力。你可能会更加享受你的日常生活,与他人合作得更和谐,受到的伤害也更少。最重要的是,更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那些人类中“处于统领地位的狒狒”,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要把他们带入你的部落。总之,与自恋者在一起,尤其是自恋伴侣在一起生活,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他们在一起,我们的皮质醇和其他神经激素水平都会增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基科·特格莱泽(Janice Kiecolt Glaser)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冲突对我们不利,与自恋者一起生活,冲突更为激烈。

一旦自恋者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你的生活就会更健康,冲突和压力更少,生活更和谐。有时候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你的原因。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善良友好的品德的重视程度也像对耀武扬威气势的重视程度一样,很多人就不至于如此心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选择终身伴侣时,注重他身上的良好品质——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懂得尊重、有同理心——而不是昙花一现的魅力和自我。与这样的人生活久了,所谓的“爱情魔力”才会更强大。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有趣的是,从与自恋者的感情困境中走出来的许多人都深受启发,最后通过培训成了心理治疗师、生活导师;有的人在此过程中阅读大量书籍,学到了许多知识。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与自恋者生活多年的人,在其他关系中也会感到紧张,这本质上反映了他们与伴侣的生活模式。小心这一点,因为你的这种行为模式会疏远那些支持你的人,也会限制你与他人的情感体验。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看着一个自恋者变老应该是一件奇怪而又病态的事情。自恋者全靠年轻、身份获得的机会、财富和生活——而这些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最幸运的自恋者是那些在生命结束前仍能保持经济富有、地位高贵的人。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宾客、仰慕者、谄媚者和年轻伴侣。自恋供给络绎不绝地驶入他们的港口,直到他们生命终结。在外界眼里,他们的生活仍然空虚,但他们自己很满足。只要你没有卷入其中,也就与你无关。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自恋者贪得无厌、操控他人、易怒易躁、自大自负、自命不凡的特质都会让他们陷入困境,晚年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再也得不到以往的光辉。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自恋者步入老年后无依无靠,或者靠着有钱朋友的慷慨施舍生活,或者在养老院孤独终老(许多自恋者都遭到了家人的抛弃)。自恋者是凭借外在属性——外表、成功、口惠、财产——作为生活的筹码,当这些外在的东西消失后,由于他们从未重视过内心世界的发展,又缺乏长久的友谊和感情,因而难以应对老年时的生存危机。关系肤浅的朋友是不会在你生病时开车送你去看医生的。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

他们内心空洞,拥有的也只有过去的辉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拥有过的东西、曾经认识的人、过去的生活。自恋者的结局通常都是孤独终老,绝望无助。我们的社会有部分人歧视老人。退休对于那些有完整生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是有利有益的——正是收获幸福生活果实的时刻。然而对于自恋者来说,随着身份地位以及前呼后拥式生活的消失,他们的结局往往是人生故事中最悲伤的部分。家人可能会在自恋者生命结束时再次出现,要么是来继承遗产和其他肤浅的物质财产,要么完全出于内疚,因为内疚是自恋者的家人与自恋者之间仅存的东西。

摘录来自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拉玛尼·德瓦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