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吹皺了海面,波光躍動,被浪吞沒卻又源源不絕地冒出,泡沫像裙擺上的蕾絲,捲起沙子,來來回回舞著。

那是帶著思念的,夜晚的海不像午間那般洶湧,是死寂,像一面沒有盡頭的鏡子,月光灑在上面,卻被海洋貪婪吞沒,這裡沒有人,只有樹葉摩擦與海浪拍打上岸的沙沙聲,突兀得刺耳。

我站在沙灘上被影子腐蝕,哼唱我此生最愛的曲子,慢慢走進海裡,最終被浪牽走,投入海的懷抱。

——來世,我會是海的女兒。
#台灣人相認 #隨筆 #海

【誦經不是修行,形式才是人的信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父親每天的清晨,總是以誦《心經》開場。

他站在客廳,對著牆上長春真人的畫像,雙手下垂,唇齒微動。
日光燈從玻璃窗縫滲入,映照出他無神的雙眼,菸酒氣息縈繞不散。

這是他少數不被母親斥責的習慣。

這也是他身上,唯一帶有「虔誠」色彩的事。

我剛退伍那幾年,父親才開始誦《心經》。

我不免驚訝——向來執拗、不談神鬼的他,怎會突然對經文產生興趣?
時間,這位無形的導師,似乎終於影響了他。

然而,時間不會輕易改變一個人。
除了增添一個人的年紀,它只會讓人更堅定地活成自己。

多年過去,父親依舊是那個囂張跋扈、不聽勸諫、自以為是的人。
唯一的變化,只是他每天的清晨,多了一場誦經儀式。

父親的誦經,就像學生抄寫黑板筆記的模樣——
一筆一劃寫得工整,卻從未思考自己究竟記下了什麼。

這樣的「學習」,並不能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
這樣的「誦經」,又怎麼能改變父親的生命狀態?

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belief/
#隨筆

誦經不是修行,形式才是人的信仰 - Nin隨筆

工欲善其事,確實要利其器。 ​ 但這個「利其器」,也得跟自身水平匹配。 ​ 連基本跑姿都不會,就算買了一雙一萬塊的跑鞋,也只是浪費其價值,當然,也不會因此變成跑步專家。

Nin|ニン

【嘮叨真的有用?它能讓事情「確實」出錯!】

一個話多的人,究竟有多寂寞,才需要不斷發出聲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一個老愛測試他人的人,究竟是在測試別人的忠心,還是在安慰自己的不自信?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nagging-is-useless/
#隨筆

嘮叨真的有用?它能讓事情「確實」出錯! - Nin

一個話多的人,究竟有多寂寞,才需要不斷發出聲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 一個老愛測試他人的人,究竟是在測試別人的忠心,還是在安慰自己的不自信?

Nin|ニン

【那些讓人窒息的,是表面上的好意】
——一段友情的沉默,是我最平靜的告別

工作的離峰期,我和大姐閒聊。

她提到自己的母親,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從小到大,她物質無虞,什麼都不缺。 ​
但她話鋒一轉:「可是那些物質層面的,並不是我想要的。」

我雖然沒有那樣的經歷,但能理解那種「給與受並不等值」的感受。 ​
我猜想也正是因為大姐媽媽在事業上有能力,相對親子關係養成與精神控管就相對薄弱。

於是兩代間產生思維上的「段差」,而且差距越來越大。也正是如此,物質與金錢也是她媽媽唯一能給的吧,因為這是大姐媽媽所能收割最豐盛的果實。

我的生命裡,也出現過幾次「自以為是的惡意」。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opinionated/
#隨筆

那些讓人窒息的,是表面上的好意 - Nin 隨筆

人總是以自己的角度觀看世界,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才容易說出沒有同理心的話、做出讓人不悅的行為。 ​ 單用自己有限的眼界去推敲別人的想法,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 唯有在行動前,學會思考與同理,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善意」。

Nin|ニン

盛夏是在小貝殼中聽見陣陣浪聲

盛夏是融化的冰淇淋不小心沾手

盛夏是帶著芬芳的五月茉莉盛開

盛夏是檸檬片飄在汽水瓶中舞動

盛夏是鄉間因風吹響起的風鈴聲

盛夏是你在烈陽下露出燦爛笑容

盛夏是我們朝著夜空許願數星星

盛夏是我的心跳聲因爲你而漸強

盛夏是我將喜歡藏在心裡當秘密

#台灣人相認 #海 #攝影 #隨筆

【家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差點死在家人手上】

等待上課時間,同學們陸續進來。

一位同學提著天仁茗茶,剛踏進教室,另一位同學立刻笑著打趣:

「怎麼沒買我的?」

「我哪知道你要喝?」

「不行啦!喝天仁茗茶會天人永隔!」

大家笑成一團,我也笑了,但思緒卻飄遠了。

天人永隔?

總之,能活著,真的很好。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alive/
#隨筆

家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差點死在家人手上 - Nin 隨筆

天人永隔? ​ 總之,能活著,真的很好。 一口溫熱的茶湯入喉,喉間泛起微微的澀味。 ​ ——還好,我還能感受到這股滋味。

Nin|ニン

【懂事的代價:被忽視的信任】

「看妳喜歡什麼,自己挑!」

男人一進中華電信大門,甩起右手,軟趴趴的指頭朝手機展示台一指,示意女兒,姿態顯得十分大方。

他的五根手指甚至沒有用力,若不仔細看,幾乎察覺不到那是「指」的手勢,反倒像是隨意甩了甩手,然後順勢落回原位。

女孩快步走到 iPhone 展示台前,小心翼翼地拿起手機端詳,動作輕柔得像呵護一隻小老鼠。

她的眼睛亮了,嘴角忍不住上揚。

「妳要這個啊?」男人表情驟變。

「嗯。」女孩用心地點了點頭。

「那個不好用啦!妳看別支!」男人根本沒看,隨手抓起一支他牌手機,遞到女兒面前,「看看這支,這個比較好!」

女孩沒說話。

她低頭,像是完成一場小小的儀式般,把 iPhone 小心翼翼地放回展示架,接過父親遞來的手機。

她沒有表現出什麼,沒有抗議,沒有撒嬌,只是靜靜地接受。

我站在一旁等著繳費,目睹了這一切。

其實,男人哪在乎手機好不好用。

女孩明白,所以她懂事。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ignored-trust/
#隨筆

懂事的代價:被忽視的信任 - Nin 隨筆

哄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思維的怠惰。 ​ 總有一天,問題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以某種形式回向到自己身上。

Nin|ニン

【菸霧裡的謊言:真正帶壞孩子的,是大人的偽善!】

傍晚,我在信良的車廠裡聊天。

我們的談話持續不斷。

他從桌上的菸盒裡抽出一根菸,送到唇前抿著,隨後拿起菸盒旁的打火機,拇指一扳,火光乍現。他微微傾斜頭部,深吸一口——菸點燃了。

動作流暢自然、一氣呵成,絲毫不影響談話的節奏,而室內的空氣,已悄然瀰漫著煙霧。

此時,接孩子放學的員工回來了。因為要招呼客人,員工便將孩子安置在辦公室寫作業。

孩子的頭越埋越低,信良見狀,擔心他視力受影響,便起身走進辦公室。

「你的頭太低了。」信良語氣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語氣。

孩子聞聲,立刻將頭抬回適當高度。信良確認無誤,才滿意地走出辦公室。

一切看似沒有問題,除了——他嘴上的菸,自始至終未曾離開。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smoke/
#隨筆

菸霧裡的謊言:真正帶壞孩子的,是大人的偽善! - Nin 隨筆

真正讓小孩學壞的,不就是你們這些大人嗎? ​ 法律訂下各種規範,試圖為孩子塑造「正確榜樣」,但從未真正處理「源頭」。 ​ 事實是,問題從來不在小孩,而在大人。

Nin|ニン

【燒的不是香,是良心】

母親拿著紅筆,翻著大賣場的商品目錄做圈選。這是每次準備拜拜前的例行準備。

看著她已圈好的商品,我暗忖:這次要拜進自己肚子的是這些東西啊。

從小我就不明白拜拜的意義何在。問大人,他們也講不出所以然。「延續傳統」已經是我能得到的最好答案,再問下去就要被打了。

神明的時代有洋芋片嗎?既然是拜神明,為什麼總是拿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來拜,而不是挑神明喜歡吃的?這些未解之謎,至今仍困在我心中。

總之,他們給我一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要拜」的執著。

擺在桌上的零食,也只是告訴神明:待會這些全都是要孝敬自己肚子的。

不過話說回來,各地有各地的風土民情。

如果只是單純延續傳統,我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但如果延續的是某種怪異的念頭,那麼,堅持傳統還有意義嗎?

我們店裡也會拜拜——更加深我對拜拜意義的困惑。

每當看到雅姐和阿姨提著大包零食和金香,我就知道今天會很忙。她們一家特別喜歡在店務最忙碌的高峰時拜拜。

雅姐對拜拜有著自己獨特的堅持。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burning-incense/
#隨筆

燒的不是香,是良心 - Nin 隨筆

香燒得再多,人的本質沒變,也只是把真錢換成紙錢燒掉的愚蠢。 ​ 形式終究不能代表什麼,因為——善行無需形式。 ​ 而行事才真正代表一個人,因為——行事難除惡念。

Nin|ニン

【該死的是受害者?這世界的邏輯壞了】

我做了兩次一模一樣的餐點,這不是職業病,而是有點感慨。

「訂單不是誤按兩次,是那三個『營養不良』兄弟把早餐打翻,重新點的。」前台解釋著訂單重複的原因。

買單的是另一位客人。

「怕他們回家被爸媽罵。」

這句話使我感到莫名熟悉。

他為什麼會這麼想?他怎麼確定這幾個孩子回家會被責罵?他甚至不認識他們啊。

這是因為他曾有類似經歷?還是說,他其實就是這類事件的「加害者」?

但無論如何,我懂。這種「怕回家被罵」的心情,我太熟悉了。

繼續閱讀:https://iamnin.com/criticize/

#隨筆

該死的是受害者?這世界的邏輯壞了 - Nin 隨筆

「檢討受害者」現象,在社會中比比皆是。 ​ 犯錯就是犯錯,為何要責怪受害者,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 或許,檢討別人,永遠比承認自己有錯容易多了。

Nin|ニ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