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不是修行,形式才是人的信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父親每天的清晨,總是以誦《心經》開場。
他站在客廳,對著牆上長春真人的畫像,雙手下垂,唇齒微動。
日光燈從玻璃窗縫滲入,映照出他無神的雙眼,菸酒氣息縈繞不散。
這是他少數不被母親斥責的習慣。
這也是他身上,唯一帶有「虔誠」色彩的事。
我剛退伍那幾年,父親才開始誦《心經》。
我不免驚訝——向來執拗、不談神鬼的他,怎會突然對經文產生興趣?
時間,這位無形的導師,似乎終於影響了他。
然而,時間不會輕易改變一個人。
除了增添一個人的年紀,它只會讓人更堅定地活成自己。
多年過去,父親依舊是那個囂張跋扈、不聽勸諫、自以為是的人。
唯一的變化,只是他每天的清晨,多了一場誦經儀式。
父親的誦經,就像學生抄寫黑板筆記的模樣——
一筆一劃寫得工整,卻從未思考自己究竟記下了什麼。
這樣的「學習」,並不能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
這樣的「誦經」,又怎麼能改變父親的生命狀態?
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