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已在建設巨型電池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 莫哈韋沙漠中的電力革命
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25/05/22/california-has-got-really-good-at-building-giant-batteries
加州在巨型電池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這些電池已能在用電高峯期提供該州 30% 的電力。位於莫哈韋沙漠和內華達山脈交匯處的東部科恩縣,正在崛起一片可再生能源走廊,其中包含著由 Arevon Energy 開發的巨型電池,外觀類似集裝箱。這些電池的出現,有助於提升加州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並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 加州在應對氣候變遷和發展綠色能源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了!
+ 巨型電池的建設,對於穩定電網和促進可再生能源普及,至關重要。
#美國能源 #可再生能源 #科技
California has got really good at building giant batteries

At peak times they provide 30% of the state’s electricity

The Economist
🌕 太陽能的未來不再追逐太陽——Terraform Industries 部落格
➤ 固定式太陽能陣列的崛起:成本效益與技術發展的考量
https://terraformindustries.wordpress.com/2025/04/29/the-future-of-solar-doesnt-track-the-sun/
Terraform Industries 的文章探討了固定式東西向太陽能陣列是否比目前業界主流的單軸追蹤陣列更具經濟效益。隨著太陽能模組價格持續下降,固定式陣列在安裝速度和成本上更具優勢。儘管單軸追蹤陣列在單位面板的發電效率上仍領先,但固定式陣列所需的材料和土地更少,且在特定情況下,如易受冰雹侵襲的地區,可能需要更耐用的追蹤系統。文章指出,若僅以每瓦成本來考量,固定式陣列將成為更理想的選擇,但現階段在某些地區的面板技術仍有待提升。
+ 「這篇文章讓我重新思考了太陽能板的安裝方式,真沒想到固定式的陣列也能有這麼大的優勢!」
+ 「文章分析得很透徹,點出了太陽能產業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對於業界人士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能源科技 #太陽能 #可再生能源
The Future Of Solar Doesn’t Track The Sun

PV modules are cheap enough today that the simple fixed East-West arrays are cheaper and faster to install than the industry’s darling, the single-axis tracked array. Xavier Dedenbach, Terraform Po…

Terraform Industries Blog
🌘 太陽能首次在歐盟超越煤炭
➤ 歐盟的可再生能源轉變
https://www.semafor.com/article/01/22/2025/solar-overtakes-coal-for-the-first-time-in-eu
根據一項發布於週四的研究,太陽能已在歐盟首次超越煤炭,成為該地區增長最快的電力來源,負責11%的電力供應。隨著太陽能設備的持續增加,歐盟的可再生能源現已佔該地區總電力生成的47%。報告指出,自2019年以來,煤炭和天然氣的持續下降不僅減少了排放,也讓歐盟節省了590億歐元的化石燃料進口費用。然而,風能卻面臨著成長困難,受制於高通脹和供應鏈問題。
+ 這意外的轉變證明瞭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尤其在當前的環境危機中。
+ 雖然太陽能增長迅速,但我們仍需關注風能發展的困難,未來的能源結構需要多元化。
#可再生能源
Solar overtakes coal for the first time in EU

The surge in solar, now the European Union’s fastest growing energy source, came as capacity additions hit a record high last year.

英國 2024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破紀錄 佔總電力供應 45%
要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都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其中英國在 2024 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就創新高,已經接近一半。
The post 英國 2024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破紀錄 佔總電力供應 45%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
#環保 #可再生能源 #英國
https://unwire.hk/2025/01/04/uk-electricity-cleanest-ever-in-2024/life-tech/green-2/?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uk-electricity-cleanest-ever-in-2024
英國 2024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破紀錄 佔總電力供應 45%

要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都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其中英國在 2024 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就創新高,已經接近一半。

香港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

Energy Prices Drop Below Zero In UK Thanks To Record Wind-Generated Electricity - Slashdot

Link📌 Summary: 近日,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的風能發電量達到歷史新高,風力發電在英國的整體電力中佔比超過68%。這一增長導致英國的電價在某些時段降至負值,顯示出可再生能源在供電中的關鍵作用。根據報導,風能從2024年1月至9月成為英國最大的能源來源,並且可再生能源已連續四個季度產生超過一半的電力。

🎯 Key Points:
- 風力發電在英國的電力佔比達68%。
- 風能發電在週二晚間達到22.4千兆瓦的歷史新高。
- 部分時段的電價降至每兆瓦時6.57英鎊,並出現負電價。
- 2023年英國共記錄到131小時的負電價,比去年增加45小時。
- 從2024年1月至9月,風能成為英國主要能源來源。

🔖 Keywords: #風能 #可再生能源 #負電價 #歷史新高 #英國電力

Energy Prices Drop Below Zero In UK Thanks To Record Wind-Generated Electricity - Slashdot

Long-time Slashdot AmiMoJo quotes this report from EcoWatch: Record wind-generated electricity across Northern Ireland and Scotland Tuesday night pushed Britain's power prices below zero. Wind output peaked at a record high 22.4 gigawatts (GW), breaking the previous high set [last] Sunday evening, ...

🌘 資訊電池:以投機執行儲存機會力量
➤ 資訊電池:新的可再生能源間歇性解決機制
https://raghavan.usc.edu/papers/infobatteries-eir21.pdf
提出以資訊形式儲存能量的資訊電池(IB),透過預測執行存儲,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能源存儲問題。透過補充編譯器、鍵值存儲等元素,實現IB系統的可行性,以優化電力與計算效率。
+ 有趣的新能源存儲概念,或許可以有效應對可再生能源供需之間的矛盾。
+ 藉由資訊電池,將預測執行與能源存儲結合,為解決能源間歇性帶來了有趣的可能性。
#可再生能源 #電力存儲 #資訊電池

Singapore Approves 2,600-Mile Undersea Cable to Import Solar Energy from Australia - Slashdot

Link📌 Summary: 澳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及輸電項目即將啟動,該項目獲得政府官員的關鍵批准,並被稱為「澳洲-亞洲電力連結計畫」。該計畫將透過海底電纜,將位於北澳洲的太陽能發電農場生產的電力輸送至新加坡,預計產能達到6吉瓦。項目首先會在澳洲北領地建設一個大型太陽能電場,並提供穩定的可再生能源供應,計劃於2030年代初開始輸送清潔電力。

🎯 Key Points:
- 項目名稱:「澳洲-亞洲電力連結計畫」。
- 將有一個位於北澳洲的太陽能農場,預計可生產6吉瓦的電力。
- 電力會透過2680英里(4300公里)的海底電纜輸送到新加坡。
- 項目還涉及一條800公里的高架輸電線,連接太陽能農場和達爾文。
- 整體目標是最終達到20吉瓦的太陽能發電及36-42 GWh的現場儲能。

🔖 Keywords: #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 #澳洲 #新加坡 #輸電項目

Singapore Approves 2,600-Mile Undersea Cable to Import Solar Energy from Australia - Slashdot

"The world's largest renewable energy and transmission project has received key approval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reports New Atlas. Solar power from Australia will be carried 2,672 miles (4,300 kilometers) to Singapore over undersea cables in what's being called "the Australia-Asia Power Link ...

Department of Energy announces $1.5 billion in electric grid improvements - UPI.com

Link📌 Summary: 美國能源部宣布投資15億美元以改善電網可靠性,計劃包括四個重大傳輸項目,旨在減輕傳輸擁堵並為全國數百萬美國人提供經濟實惠的能源。這些項目將增加近1,000英里的電力傳輸能力,並創造9,000個高薪工作。新項目將主要集中在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密西西比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德克薩斯州。能源部還發布了一項國家傳輸規劃研究,強調擴展傳輸系統可為全國電力系統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 Key Points:
- 投資15億美元的電網傳輸項目將提高電網的可靠性和韌性。
- 這些項目將新增近1000英里的傳輸能力和7100兆瓦的電力。
- 包括四個主要項目:Aroostook Renewable Project、Cimarron Link、Southern Spirit和Southline。
- 預計創造約9000個高薪工作。
- 國家傳輸規劃研究顯示,電網擴展可為國家節省高達4900億美元的成本。

🔖 Keywords: #電網 #投資 #可再生能源 #傳輸項目 #經濟效益

Department of Energy announces $1.5 billion in electric grid improvements - UPI.com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ursday announced a $1.5 billion transmission investment to improve electric grid reliability. The DOE also released a new electric grid transmission study.

UPI
🌘 地熱能可能超越核能 | OilPrice.com
➤ 地熱能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
https://oilprice.com/Energy/Energy-General/Geothermal-Energy-Could-Outperform-Nuclear-Power.html
地熱能透過改進型地熱系統,利用水力壓裂技術,可以開發龐大地熱資源,讓地熱能普及化。地熱能作為可靠且零碳排放的基載電力來源,有可能超越核能。在強力的跨黨派支持以及公私投資下,地熱能將會快速成長,並在應對氣候變遷及未來能源需求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 未來地熱能發展前景廣闊,將對環境和能源產業都帶來正面影響。
+ 地熱能應該受到更多投資和政策支持,以推動它的發展及應用。
#可再生能源
Geothermal Energy Could Outperform Nuclear Power

Geothermal energy, propelled by enhanced systems and government-industry support,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he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

OilPrice.com
🌘 太陽能將變得太便宜無法連接到電力網格
➤ 太陽能將過度飽和電力網格,但仍繼續開發以供應電力。存儲和應用可望解決多餘能源問題。
https://climate.benjames.io/solar-off-grid/
太陽能面板成本暴跌,將使電力網格充斥廉價電力,將探討太陽能漸飽和電力網格情況,以及處置多餘能源方法。
+ 這篇文章探討了太陽能成本下降對電力網格的影響,以及未來處理多餘能源的方法,實在是一個有趣且深入的議題。
+ 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挑戰,這樣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讓人對未來的能源發展充滿期待。
#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 #能源轉型
Solar will get too cheap to connect to the power grid.

The cost of solar panels is plummeting, and this will flood the power grid with cheap electricity. But that’s just Act 1. We won’t stop building solar at the limits of the grid - we’ll build a lot more. This post explains why we'll keep building more,

Ben 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