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加入了數個國民黨名下的line群組,我觀察到的五個現象:
1. 與中國帳號合作
發現有幾個群組很明確的背後控制的帳號是中國人,跟台灣團隊合作。
⚠️表示這不只是「統派同溫層」的自然形成,而是有組織、有任務、有協作的滲透行動。
2. 散播仇恨與謠言
每天大量散播仇政府的言論和謠言。
⚠️建構一種情緒導向的仇恨社群,讓理性無法進入,從而切斷事實與真相的影響力。
3. 嚴格控言 + 清洗異己
嚴格控管群組內的言論,如果想帶風向立刻會被警告,只要懷疑你是間諜立刻踢人。
⚠️ 用「群體共識壓力」+「監控與驅逐」來維持言論環境的單一性,防堵任何動搖其信念的可能性。
4. 潛移默化的語言滲透
就算是談論一般的話題,他也會在對話中有意無意加入貶低政府的言論。潛移默化影響你的價值觀。
⚠️ 謠言只要被持續反覆散播,就能進而塑造一種「感覺是真的」的錯覺。
5. 多重社群矩陣
裡面會大量傳播其他同性質的群組連結,讓支持者狡兔有好幾窟。
⚠️建立「分散且穩固的網絡」,避免單一節點被揭穿就全盤瓦解,這是典型的「遊擊式認知戰」。
(1/5)
2.市場反應與經濟衝擊:
•2025 年 4 月時台股因稅率預期崩跌近 9.7%,為史上最大單日跌幅,顯示市場敏感度極高。
•企業可能須提升成本轉嫁價格,最終負擔可能落在美國消費者,同時供應鏈也可能因此調整或尋找替代來源。
3.政府應對策略:
•台灣政府未採取報復性關稅,而是以提案取消對美進口關稅、增加對美國商品進口及投資的方式回應。並推出預算約新台幣 880 億元 的紓困產業方案,協助受衝擊企業度過難關。
•政府亦強調將繼續與美方協商,盼望未來重新談判以獲得更有利稅率甚至免稅待遇。
✅ 總結
•美方暫定對台灣商品徵收 20% 對等關稅,屬中高水平,但低於部分其他主要貿易對手的稅率。
•對台灣來說,影響主要是製造出口成本上升、出口萎縮、供應鏈調整、市場信心下滑。
•台灣為緩衝影響,已啟動國內救助計畫,並以策略性談判試圖未來再降稅或免稅。
③ChatGPT
根據美國白宮於 2025 年 7 月 31 日簽署的行政命令「進一步修改對等關稅稅率」(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自 2025 年 8 月 7 日起,美國將對台灣的商品徵收 20% 的對等關稅。
📌 美國對台灣的關稅算高嗎?
•相較於針對 中國起初為 32%、印度為 25%、南非為 30%、瑞士為 39% 的高稅率而言,20% 屬於中上程度,但並非最高。
•事實上,在 2025 年 4 月首次宣告對台灣徵稅時,關稅曾高達 32%(不適用於半導體) 。但後因談判及稅率調整,目前暫定降至 20%。
🎯 對台灣帶來的衝擊
1.出口成本上升:
•除了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商品,未包含半導體(因為最初與台灣未包含在外)的產品將額外負擔 20% 關稅,減少出口競爭力。
•台灣政府預估,若稅率維持高檔,製造業產值可能下跌約 5%。
- 出口競爭力大降:台灣對美出口的產品(電子、機械、紡織等)價格上漲20%,將直接削弱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客戶可能轉向其他低關稅國家採購。
- 產業鏈調整壓力:美系品牌或企業有可能考慮將供應鏈部分從台灣移往其他地區,減輕關稅壓力。
- 國內產業受影響:仰賴美國市場的中小企業、出口企業將首當其衝,營收面臨下滑壓力。
- 金融與新台幣波動:出口減弱恐沖擊台灣經濟成長,影響新台幣匯率與台股表現。
- 政治經濟談判壓力升高:台美之間也可能出現新一輪關稅協商壓力,甚至間接影響雙方的經貿與戰略合作氛圍。
總結來說,美國對台關稅確實明顯偏高,台灣出口廠商及整體經濟體質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②Perplexity
根據2025年7月31日美國總統發布的最新行政命令,台灣對美國的「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新標準為20%。
-台灣被列入20%關稅等級:與鄰近國家相比(如日本、南韓15%;中國因另有特殊條款未直接提及),台灣20%的關稅屬於中上水準,和東協多數國家(如越南20%、泰國19%、印尼19%)相當,明顯高於美國主要盟友如英國10%、歐盟部份商品0~15%。
- 過去數十年,美國對台多數工業產品關稅遠低於20%;此次調高無疑是重大變化。
- 和美國傳統自由貿易政策相比,20%關稅屬於偏高水準,屬於貿易保護主義的顯著舉措。
來試試AI對關稅的看法:
①Gemini
根據您提供的白宮文件,美國對台灣產品的互惠關稅稅率為20%。
根據最新的新聞與產業分析,美國對台灣20%的關稅被認為高於部分國家:
* 關稅稅率:台灣20%的關稅,高於日本、南韓和歐盟的15%,以及泰國的19%。此稅率與越南相同。
* 衝擊:
* 價格競爭力:20%的關稅將直接提高台灣出口產品的成本,對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和電子材料等產業造成顯著影響,削弱其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 產業外移:為規避高關稅,部分企業可能會將生產線加速移往美國或墨西哥等關稅較低的國家,可能導致台灣本土產業外移,並削弱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 技術缺口:長期而言,產業外移可能導致本土創新能力被稀釋,特別是對抗衝擊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技術斷層的風險。
* 暫時性稅率:有消息指出,20%的關稅是「暫時性稅率」,因為台美雙方的貿易談判尚未完成。未來如果達成協議,稅率仍有機會調降。
* 非所有產品:半導體等高階電子產品目前受《232條款》管理,暫時不在20%關稅範圍內,但仍須關注後續政策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