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5.3胖猫事件流量登顶。2025.7.8天水通报幼儿血铅超标是因为彩绘颜料但是没人买账反而引发新一波舆情,7.13各大官媒联合转发大连工业大学“国格逼”事件。现在复盘,你完全可以想象出网信办具体是怎么干活的:一边在盯着流量,一边在看着手里的“政策工具箱”。想要压下去的(自然负面)流量,就像对手打出来的牌;能够引发流量但是需要推一把的事件,就是自己手里的牌。而他们赢下这个牌局的底气,不只在于能随时看所有人的牌,更在于双方牌力的不公平换算。你想啊,高速塌方背后的大基建质量问题,儿童铅中毒背后的环境问题,医院报告各地不一背后的政府公信力问题,哪个不比“蛇蝎美女纯情少男”或者“中国女大睡老外”之类的屁事重要?但是在舆论场就不是这样,后者几乎一定能赢前者,更何况背后还有官媒的加推。当然,也不能说官方就赢麻了,因为这样也做有一个预期之外的后果,那就是由于官方几乎每次都是在用性别议题对冲社会议题(这是必然的,因为当官方想要推一个相对安全同时又有流量的话题时,几乎只可能找到这类),所以就无形中帮助性别问题成为了焦点。而这对官方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因为性别即政治,而且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改变社会心态的政治进程。你看这次的国格逼事件,连最铁血的粉蛆,也只敢嘟囔几句“毕竟私德有亏”以及“只是学校内部通知”之类的屁话。乐观一点说,哪怕是稍微普及了一点“要尊重女性”的意思,也算是有点进步的。再乐观一点说,从学会把女人当人开始学会把人当人,也算是一种全民的政治启蒙。从一个诡异的角度说,这倒真应了incel最喜欢说的那句“拳塔一体”:你们的大爹(塔),至少就“流量对冲”这个操作来说,确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无意中助力了女权(拳)意识的兴起。

@normanzxy

真实情况没有那么乐观。

要知道,在现在的墙内,微博是一种非常边缘的舆论平台。勉强挤进大平台之列而已。

真正的主流舆论场在三大短视频平台(抖、快、微信视频号)那边。
连B站和小红书都比微博更主流(主流年轻人)。

在那些主流舆论场里,在那些基本盘的聚集地里,舆论氛围要远远比微博上恶臭得多。
微博上的那些“最铁血的粉蛆” “微博四蛆” “关注列表定律” 之流,其实已经勉强算文化人了。(那些正能量KOL算野生国师,那些关注正能量KOL的,起码大部分都能流畅使用中文,也算是小小文化人)

有些话,这帮人大部分也没脸说出口。

但是基本盘就不一样了。
以我这几年浸泡在基本盘聚集地的经验来看。
很多基本盘普通人的随口一句话,都能击穿微博正能量的下限——微博正能量还需要稍微假装一下自己真的正能量,基本盘普通人可不需要。

@fm 说到“基本盘”,他们也能感受到,“现在女人越来越不像话了”,不管怎么骂骂咧咧,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normanzxy

微博上某位博主有过一句金句,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动员是双向的,当你以敌人的威胁为名义动员自己人,你同时也动员了你的敌人。

墙内舆论场在性别议题上最近六年来的氛围变化,某种程度地印证了这句话:

原本,在六年前性别议题大爆发之前。虽然当时女权主义话题基本上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但是墙内社会整体上都是有一种“我们要假装我们是性别平等的进步社会”的氛围在的。

当时的社会从各个细节层面,不管是什么圈层的男人,一般都流行标榜一下 “我尊重女性哦” “我妻管严哦,我怕老婆哦”之类的说辞——虽然社会上同时也非常流行诸如“黑木耳” “飞机场”之类的堂而皇之的性羞辱梗。虽然社会上各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大行其道。

但是起码,大多数(有权在舆论场发声)的人,都知道哪怕是装也应该假装一下男女平等。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主流舆论场不会管你女权圈子内部是如何划分什么激女什么温和派的。
基本盘男性群体的被动员的程度,是对标到女权群体中最魔怔的激女群体的程度的。

海量专门针对女权群体的新话被研发——小仙女、龟、女拳、拳师、巴西牛排、塔拳一体,等等等等,不尽其数。
基本上没有人会在意这些新话是什么意思,“好用就行”。
伴随着这些新话而来的,是被改变的集体心智、集体氛围。

以我本人的经验观察。女权主义的议题越是盛行,基本盘男性的“被动员程度”就越是剧烈。

这一点原理,甚至不止适用于墙内——韩国人投尹锡悦上台,其中有多少比例是被韩国的女权运动所反向动员出来的呢?

我有预感。“基本盘男性的集体反击”,很快就会来。而且性别议题越盛行,就越是会来。

在韩国是以投票形式。在墙内,恐怕是以更酷烈的形式。

@fm 我们在”性别冲突愈演愈烈且其中有官方的助力“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区别在于,我不太觉得“大多数(有权在舆论场发声)的人都知道哪怕是装也应该假装一下男女平等”这一点发生了改变。至于"incle基本盘得到了更充分的动员”这一点,我完全认同,但我并不觉得是坏事,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是美国,他们毕竟没选票,不可能因此让政治生态更加恶化(不可能像美韩那样助力川普和尹锡悦当选);二是因为从社会治安问题上说,性别冲突加剧确实有可能有实际的坏处,但别忘了现在的社会治安主要是由政府管制力维持的,所以相关性不是太大(简言之就是incel会不会实际伤害女性是由社会治安水平甚至经济问题而非意识形态决定的)。综上,我觉得更可能的情况,就是他们气得牙痒却无可奈何,赌气不当舔狗,加剧性萧条。女性讲脱口秀,男性在充气娃娃上发泄多余特精力,这是多么美好的未来。
@fm @normanzxy@alive.bar大连工业大学“有辱国格”事件之前大部分情况是你说的女权动员带来基本盘男性动员,到“有辱国格”事件时就不是了,完全是有的渣滓造谣式荡妇攻击李姑娘而激起女性团结和一些基本盘男性对李姑娘的同情。有的同情发言还是建立在厌女之上,但物伤其类,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根本原因就是官方下场。当然女性主义的兴起,是结构性性别不平等导致,所以并不是女性主义动员带来男拳的更大动员,只是打碎了他们的傲慢,揭露真面目的恼羞成怒而已。而这次的“有辱国格”事件,和周老师持类似观点,此次事件对于国朝带来的正面效果远没有负面影响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一是加剧中央与地方或者下属单位的矛盾,凭什么给你背锅,还没好处?二是反而一定程度上削弱性别对立,应该是使一部分男性和女性达成共识。三是舆情控制和社会控制远不如十年前得心应手了,社会控制力量逐渐在减弱。而只要有改变,必然会如星火燎原之势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