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况没有那么乐观。
要知道,在现在的墙内,微博是一种非常边缘的舆论平台。勉强挤进大平台之列而已。
真正的主流舆论场在三大短视频平台(抖、快、微信视频号)那边。
连B站和小红书都比微博更主流(主流年轻人)。
在那些主流舆论场里,在那些基本盘的聚集地里,舆论氛围要远远比微博上恶臭得多。
微博上的那些“最铁血的粉蛆” “微博四蛆” “关注列表定律” 之流,其实已经勉强算文化人了。(那些正能量KOL算野生国师,那些关注正能量KOL的,起码大部分都能流畅使用中文,也算是小小文化人)
有些话,这帮人大部分也没脸说出口。
但是基本盘就不一样了。
以我这几年浸泡在基本盘聚集地的经验来看。
很多基本盘普通人的随口一句话,都能击穿微博正能量的下限——微博正能量还需要稍微假装一下自己真的正能量,基本盘普通人可不需要。
微博上某位博主有过一句金句,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动员是双向的,当你以敌人的威胁为名义动员自己人,你同时也动员了你的敌人。
墙内舆论场在性别议题上最近六年来的氛围变化,某种程度地印证了这句话:
原本,在六年前性别议题大爆发之前。虽然当时女权主义话题基本上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但是墙内社会整体上都是有一种“我们要假装我们是性别平等的进步社会”的氛围在的。
当时的社会从各个细节层面,不管是什么圈层的男人,一般都流行标榜一下 “我尊重女性哦” “我妻管严哦,我怕老婆哦”之类的说辞——虽然社会上同时也非常流行诸如“黑木耳” “飞机场”之类的堂而皇之的性羞辱梗。虽然社会上各种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大行其道。
但是起码,大多数(有权在舆论场发声)的人,都知道哪怕是装也应该假装一下男女平等。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主流舆论场不会管你女权圈子内部是如何划分什么激女什么温和派的。
基本盘男性群体的被动员的程度,是对标到女权群体中最魔怔的激女群体的程度的。
海量专门针对女权群体的新话被研发——小仙女、龟、女拳、拳师、巴西牛排、塔拳一体,等等等等,不尽其数。
基本上没有人会在意这些新话是什么意思,“好用就行”。
伴随着这些新话而来的,是被改变的集体心智、集体氛围。
以我本人的经验观察。女权主义的议题越是盛行,基本盘男性的“被动员程度”就越是剧烈。
这一点原理,甚至不止适用于墙内——韩国人投尹锡悦上台,其中有多少比例是被韩国的女权运动所反向动员出来的呢?
我有预感。“基本盘男性的集体反击”,很快就会来。而且性别议题越盛行,就越是会来。
在韩国是以投票形式。在墙内,恐怕是以更酷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