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e 這件事有點難說,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大一樣。
在「酸菜魚倒閉潮」的新聞底下,我看見不少留言,認為喜歡吃酸菜魚等中國食物的人,大部份是藍白粉。這樣的認知並非毫無道理,因為許多中國食物或產品在台灣大受歡迎時,會指出疑慮(?)的,的確是抗中意識比較強的人,而這時擁護該食物或產品的人會反罵「青鳥」如何如何;擁護與討厭中國食物的壁壘就這樣漸漸劃出來了。
且指出中國食物疑慮(?)的人,未必全部都指出食安問題(像蠟瓶糖那種),以酸菜魚來說,他們會指出這種料理方式可能會掩蓋魚肉並不新鮮,但台灣的店家真的使用不新鮮的魚嗎?這沒辦法驗證,何況不新鮮到危害食安可能還有一段距離。於是,反對中國食物的其中一個論點,就是喜歡中國食物的人「品味不好」。我認為這裡的品味也包涵了政治意義。
但中國食物究竟是不是統戰的一環呢?整個中國文化都是統戰的一環,食物怎麼可能不是呢?但「反對」這些食物要「反對」到什麼程度呢?我想目前的台灣環境,是頂多到批評,但還不至於到限制。
我覺得阿雪說得滿好的:
「不知道哪天才能用正常對待異國料理的態度來吃這些東西」。
https://g0v.social/@roomieoflola/114761666241788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