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豆瓣逛多了(?)看到的学术圈内吐槽越来越多,对所谓学院科研(主要是文科)越来越祛魅幻灭,搞得我现在未来目标就是搞钱、有闲、做自己爱的事。
噢补一句,为什么特地强调文科。因为这种专业化、专家化、流水线的结构系统,用于有求真导向和实证方法的理科是没有问题的,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高精尖螺丝钉就可以最终组装构建出一个庞大自洽、不断生长的系统。
但是艺术、文学、历史、哲学这种“纯文科”都不同程度地并非求真导向,也几乎没有实证方法,不如说它们追求的是一种乐趣、喜爱、愉悦、美感之类的,上升自洽的、人类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所以我每次看到说哲学是为了追求真理,历史是为了发现规律,总是……很想笑。我不能说现代量化工业体系是否损害了人文艺术,因为没有所谓天才,任何领域都至少需要一点扎实匠气和人际关系作支撑,但是至少它们之间南辕北辙矛盾很深。

还有这也是一个理由,现代大学和学术体系无非就是参考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狭窄的同行交流和专业品审),我越来越觉得人文艺术领域不适合这样的体制。

学习人文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文素养(北美所谓的liberal arts吧),什么叫人文素养,我认为主要是要获得一种洞察力和通透感,这个确实根本没法量化。在学校学人文,大多学到的是“知识”,什么叫“知识”,就是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方法,知道就是知道 掌握就是掌握,这或许和素养有点玄学的正相关性,但总而言之这个“知识”不可能是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理工医就不是这样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技术一定是成为现代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茨威格说 而且我也信:「我至今仍深信不疑:一个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上过中学,他依然能够成为优秀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等等。我在实际生活中曾发现无数个这样的事例,一个旧书商对书的了解常常胜过有关的教授;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比专门研究艺术的学者更懂艺术;在各领域中,大部分重要建议和发现,通常是由外行人提出的。因此我觉得,大学对智商的普遍提高具有实际意义,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而对那些有创造能力的人来说则是无效的,甚至会起阻碍作用。」
但他就不会说(我也不会信),一个人即使没上过大学没上过中学,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自然)科学家。

人文艺术现在多少被禁锢在这套以科学为蓝本的八字不合范式里了,我始终觉得未来应该要有一条新路🤔

这在中国更坑了,如果说学术机制只是不适合培养人文素养,那国内的“文科教育”则是根本就不可能培养 甚至是故意压抑 你的洞察力和通透感。因为国内的文科教育(除了拉去凑数的地理),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只要沾点边就基本是用来给中国共产党建构自己那套历史说辞和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你要是有洞察力那还得了。。。
细想了一下这个“沾边”的说法确实很准确,只认为49年后中国没历史是天真了,“封建专制”这个说法就是中共建构起来的,而且我们上课会讲什么中国建国初期“史学五朵金花”,五个论题没有一个不是为了给中共解释政权合法性。实际上我感觉,整个人文领域都笼罩在“不能说党坏话”“不能和党对着干”的气氛压力下。哲学呢,正面的马哲就和中共的大丫鬟似的,负面的宗教唯唯诺诺不敢说话小心做人,除非去研究和大局无关、也没太多中国人关注的西方古典哲学、康德啥的()可能确实受影响比较小。黑格尔都不行,就因为和马克思沾了点边就要被扣个唯心主义的帽子,越说越想骂人-.-

#沉默的大多数 #关书

「谈到思想的乐趣,我就想到了我父亲的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但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册那 49-76的中国人人生就是恐怖电影
上次看《蓝风筝》,看前已经做好惨中惨的准备了,实际上拍的剧情居然还好……甚至让我发出了“莫非他们是城里人,才这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