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也是一个理由,现代大学和学术体系无非就是参考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狭窄的同行交流和专业品审),我越来越觉得人文艺术领域不适合这样的体制。
学习人文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文素养(北美所谓的liberal arts吧),什么叫人文素养,我认为主要是要获得一种洞察力和通透感,这个确实根本没法量化。在学校学人文,大多学到的是“知识”,什么叫“知识”,就是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方法,知道就是知道 掌握就是掌握,这或许和素养有点玄学的正相关性,但总而言之这个“知识”不可能是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理工医就不是这样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技术一定是成为现代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茨威格说 而且我也信:「我至今仍深信不疑:一个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上过中学,他依然能够成为优秀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等等。我在实际生活中曾发现无数个这样的事例,一个旧书商对书的了解常常胜过有关的教授;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比专门研究艺术的学者更懂艺术;在各领域中,大部分重要建议和发现,通常是由外行人提出的。因此我觉得,大学对智商的普遍提高具有实际意义,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而对那些有创造能力的人来说则是无效的,甚至会起阻碍作用。」
但他就不会说(我也不会信),一个人即使没上过大学没上过中学,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自然)科学家。
人文艺术现在多少被禁锢在这套以科学为蓝本的八字不合范式里了,我始终觉得未来应该要有一条新路🤔
「谈到思想的乐趣,我就想到了我父亲的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但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册那 49-76的中国人人生就是恐怖电影
上次看《蓝风筝》,看前已经做好惨中惨的准备了,实际上拍的剧情居然还好……甚至让我发出了“莫非他们是城里人,才这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