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艾怡良 念錯的那張 #頒獎卡片 突顯了台灣行政體制的兩大思維,彼此互相折衝,互有傾尬:
一是如果你重視的是 #金曲獎 這個體制,那當然總評審就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體制代表者,名字才會放到最大,代表體制授予左欄獎項,並負全部責任。
另一是,話說回來,金曲獎是為誰而存在?是因為有所有得獎者 (包括入圍者) 對音樂工作的付出所獲的肯定,理應將得獎者放在最重要的設計位置,以表彰其貢獻。
後面這種思維,張小燕在某一年得到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上台時,因為致詞「超時」被降麥克風,曾經說「你給我停住!金鐘獎是為了誰?金鐘獎是為了得獎者!」不難看出,當體制與得獎個體的相互傾尬程度。
還有一個例子,也是馬執政時,國家電影中心,訂花旗蛋糕當開幕誌慶之用,花旗蛋糕的老闆兼資深電影演員,當然就跑到現場。殊不知當文化部長龍應台與大家照相時,唐琪為了讓蛋糕及刀子能上鏡頭,代表一種儀式感,於是衝前入鏡,想遞刀給部長,結果一秒被工作人員拉下來到旁邊。行政體制與資深演員的意象太衝突。事後部長致歉。
當年陳水扁就任首任首都台北市長時,立刻將行政櫃檯降低,他去年對此有一番詮釋「民主、民主,不是你為民、我做主。而是市長是工頭,帶領市政團隊為民服務的。」
工頭為得獎者服務,那名字需要比得獎者大嗎?因此,我認為艾怡良念錯頒獎卡片上的名字,事情源頭便是這兩種思維的矛盾與衝突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