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桑今天也在低地國養貓 

@jiusan@g0v.social
1,045 Followers
83 Following
7.8K Posts
 自轉寂寞小行星  
不鎖嘟/追蹤前請看置頂/搬運新聞與murmur
暱稱玖桑
政黨SDP
MBTIENTP-A
Bloghttps://islandincident.writeas.com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5/06/19/can-men-and-women-be-just-friends

男人和女人可以只是朋友吗?

【在柏拉图式的伴侣关系中,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朋友性感,也更有可能认为对方也觉得他们有吸引力。事实上,男性对女性朋友对他的喜爱程度的评估与他对女性朋友的喜爱程度一致,与对方的真实感受无关。显然,男性容易一厢情愿。】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男女可以成为朋友的社会中,性别歧视在各种指标上往往更少。】

【中东和北非的保守穆斯林社会隔离最为严重。利比亚人、伊拉克人和埃及人每拥有十个同性朋友,异性朋友的比例仅为一个(得分为0.1)。在加勒比地区、西非和南非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跨性别友谊极为普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广泛友谊网络得分为0.5-0.6,这意味着人们与同性交往的数量几乎是其他国家的两倍(见图表1)。各国内部也存在显著差异。前东德的德国人对异性更友好,而西德人则不然。】

【预测一个国家WHMSI得分的最佳指标是女性就业比例与男性就业比例的比值。这很有道理。工作场所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无需搭讪即可交流的机会。】

Can men and women be just friends?

The answer matters more than you think

The Economist

大罷免進入倒數階段,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仍持續推出毀壞民生經濟、阻礙國防外交的各式法案,台灣人民已經無法再忍受這些破壞國家的行為,我們必須站出來捍衛我們的國家,拉下這些惡質立委,我們要一個正常的國會,仔細的審議法案,抵禦中共的威脅,讓我們國家穩健前進,726必須站出來,大罷免大成功!

邀請支持社民黨的夥伴、黨員、志工一起動身參與在地罷團《大安強強滾》在7月18日舉辦的「牽手護台灣 大安挺台灣」牽手亮燈活動,一起為在地打拼的罷團加油、展現台灣人民在大罷免運動中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

請有意參與活動的朋友們填寫報名表單,我們將會同步轉達相關活動資訊給您!
https://forms.gle/uRjBBVZvcLB3129G6

時間:7月18日(週五)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信義路側(近捷運站出口)

18:00-19:00 |牽手群眾報到、整隊、分區
19:26-19:45 |旗隊接力暨牽手亮燈儀式
20:00-21:30 |夏夜民主音樂會
21:30-22:00 |草地互動宣講與青年交流

我都花錢買遊戲了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玩(X

> 「你不需要因為大多數玩家買了卻沒玩你的遊戲而灰心喪志,這反而是 Steam 商業模式的好處之一。若所有人都理性只買要玩的遊戲,這整個產業至少會消失一半。」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72942/steams-success-pc-gamers-buy-drunken-sailors

買遊戲都不玩,分析師將Steam平台成功歸因於玩家囤積症「像酒醉消費」

Steam 玩家將「買遊戲」視為一種娛樂方式早已非新鮮事。儘管外界對 Valve 壟斷市場的批評不絕於耳,但鮮少有人質疑購買遊戲的行為是過度消費,畢竟正是玩家們撐起今日全球百億美元規模的 PC 遊戲市場。

4Gamers

我感覺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如當代更能呼應漢娜鄂蘭所說的「思考的危險性」,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能越思考越偏激、越恐慌、越手足無措。

但停止思考,將使我們更受困在這個時代的種種問題之中,甚至成為社群時代傳遞恐懼、偏見的幫兇。

而到底要怎麼面對這樣的困境,我自己認為最困難、但也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而且直面自己的無知與不足。

在當代我們太過急於產出些什麼、太過害怕,當別人對我們提問時只能尷尬地說「我不知道」
所以我們看懶人包、看5分鐘的影片精華、叫AI產出各種摘要,不論他是對是錯,然後回過頭,產出各式各樣的評論、心得侃侃而談。
正是這種企圖快速掌握加入話題的心態,使得我們更容易迷失在立場與偏見中,被既定的映象或他人的輸出左右,而在快速回覆的過程中,我們能產出的內容又只能成為吸收內容的劣質仿冒。

因此,承認並接受自己的無知與不足,可以讓自己不要因為壓力將專注分散到各種粗糙的「濃縮資訊」當中,同時在產出回覆時多想想幾秒,是不是在使用某些自己也不太理解的內容或引述了不明的來源。

沒錯,我們或許不能參與討論、或許會被嘲諷,但又如何呢?我們真的需要在每件事上都如此清楚明白嗎?

其實不論是社群時代、流量時代、後真相時代都在從不同視角切入同樣的一個問題。

在資訊化時代,傳統的專業菁英與媒體管道隨著資訊時代被破碎、弱化以後,敘事的話語權被群眾奪去,但沒有相應智識、經驗、乃至於道德的群眾無法辨別真假、是非、對錯。

所以立場、流量、好惡取而代之成為大家決定是否接納資訊參考的指標,過量的資訊與碎片化的敘事癱瘓了個人資訊接收的能力、同時成為我們逃避正視自身偏見的藉口。

因為我們的智識有限、專注力有限、能力有限,如果不能正視當代的我們其實並不真的具有判斷所有資訊正確性的能力,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想讓自己更為中立、理性、客觀,我們都無法做到,只會更深切地感受到社群的喧囂以及朦朧的真相而手足無措。

等等他們什麼時候有會廣東話的小編wwww

揀佇這个時陣做這个題目,當然是有用意。
阮用全台語佮Siraya族人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做伙來看大罷免運動當中 ê 女性力量。
--
自今年2月開始火愈燒愈旺的「大罷免運動」佇全台各地出現,同時咱也會當觀察著一个現象,彼就是佇大部份公民發起的罷免團體當中,「女性」的比例特別濟,根據報導,各選區罷團女性佔7-9成,事實上,咱也會使佇電視頂、網路頂看著真濟罷團發言人是女性,到底是啥款原因予女性佇「罷免」這个公民政治參與的運動當中,有遮爾重要的地位?

同時,咱嘛會使看著罷團受到言語攻擊的時,也多數攏是只有女性佇擔位的時,這其中又閣有啥款性別議題?這集邀請實際參與罷免活動,而且專長女性主義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教授,以伊的親身觀察、經驗猶閣有學術角度,來看這遍全台大罷免當中的「女性力量」。

https://www.rti.org.tw/programnews?uid=4&pid=79336

我們該怕誰──直播、街拍、間諜?從國安疑雲到群眾焦慮的台灣當代現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www.twreporter.org/a/street-snap-live-streaming-national-security-public-anxiety

> 由於社群媒體必須不斷吸引用戶「黏在螢幕上」,平台方會透過程式演算法加強熱門話題,並鼓勵網友即時互動,這些因素都加固了陰謀論的土壤,甚至讓有心人士更容易發起「認知作戰」。吳易叡分析,網友們的負面情緒,以及憤怒感、羞辱言行都會被社群平台上的討論放大,在俗稱「同溫層」的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影響中兩極化。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我們該怕誰──直播、街拍、間諜?從國安疑雲到群眾焦慮的台灣當代現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不論群眾擔心間諜滲透,或有心人士向這股恐懼見縫插針,「對國家安全的陌生心理」或許正是脆弱根源。專家強調,「國安問題不應該依靠人的判斷,必須建立制度保護。」

在上週末的講座裡有幾個參與者提到一個現象:他們感受到社群中的分立與撕裂感變得比以往更為嚴重,並為此感到擔憂

我自己對這個現象的想法分成兩個層面;

一、這種感受從何而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直觀的感受來自於自己社群網路上的各種訊息,尤其像Threads作為新興的社群平台,常被兩岸三地的人們當成流行討論話題的指標。
但其實透過社群演算法推播的訊息去判斷當下人們的主流想法無疑是危險的,每個人的訊息串流都充斥著演算法亟欲觸動你神經讓你參與互動的訊息,高關注、高留言的文章不代表某個議題或論點特別受到歡迎,充其量只代表他挑動了最多人的反應神經。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只屬於自己的魔鏡,但他吐出來的資訊並不等於世界真實的樣貌。

二、我們該怎麼做?
停止無條件接收社群演算法餵給自己的訊息,退一步吧,永遠記得問訊息的來源?留言的是誰?
如果我們不會無條件的收下路上不知名人士發的傳單,為什麼我們會對網路上飄過的訊息照單全收呢?
永遠保持警覺、也保留自己分享和參與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大腦也保護別人的大腦。

https://www.twreporter.org/a/street-snap-live-streaming-national-security-public-anxiety

冷靜比激情困難:面對恐懼、不走向失控,從政府到個人該做什麼?

『身為兩個小孩的母親,黃瑜萍自認抱持「每一天都好好過生活,不為戰爭焦慮」的正面態度,目前她最害怕的情況反而是「看見其他同胞正處於焦慮中,我卻無力改變」。黃瑜萍不希望留給孩子一個剩下恐懼的社會,「為了守護自由,所以我們必須先犧牲自由,這點我無法接受。」

尤其是黃瑜萍為此發文,希望提醒網友冷靜後,不少人卻質疑她「為什麼要說出會傷害台灣人團結的事」,即使黃瑜萍貼出自己參加社會運動、罷免投票的證據,仍無法止息聲浪。但黃瑜萍不後悔自己寫下這段經驗,「至少還是有人願意認真討論,我也為此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情。」

事發半個月後回想當下,她笑說:「我練這麼壯,那位女生還敢伸手擋住我,我覺得她很愛台灣這個國家,才會有勇氣去做這件事。」』

我們該怕誰──直播、街拍、間諜?從國安疑雲到群眾焦慮的台灣當代現場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不論群眾擔心間諜滲透,或有心人士向這股恐懼見縫插針,「對國家安全的陌生心理」或許正是脆弱根源。專家強調,「國安問題不應該依靠人的判斷,必須建立制度保護。」

×

《 看不見的國家 Invisible Nation》蓋不住的事實:台灣是一個國家

這部紀錄片每個台灣人都應該看。

它不是那種煽情的「愛國片」,也沒有用大事件或催淚橋段去操弄情緒,而是一步一步,陪你回顧台灣那段被壓抑、被抹去、甚至被扭曲的歷史。

提醒著我們,為什麼在國際上說出我們的名字、講述我們的歷史,如此的重要?卻也如此的困難。

以前我也不知道,「中正紀念堂」改成「自由廣場」到底差在哪裡。

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去中正化」這件事。

但這些年開始回顧歷史,才知道,台灣民主路上最黑暗的那段過去——白色恐怖,血洗了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和菁英。而這些史實,曾在歷史課本上被抹去、被淡化。

這些事情如果不被記得,某天就會被當成「沒發生過」。

但就像蔡英文說的,重新梳理歷史不是為了清算,而是因為「不面對史實,又要怎麼談原諒?」

全文請見:
https://next-able.com/2025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