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童年经历过自恋型虐待的人来说,大部分都熟知什么是创伤性联结(trauma bonds):它会让我们陷入与自恋者交往的恶性循环。在一个自恋的家庭成员身边长大,遭受自恋型虐待,是我后来与自恋者建立破坏性、“有毒”关系的前奏——无论是朋友间的、恋人间的、熟人间的,还是同事间的关系都逃不过这个模式。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自恋型虐待的经历对现在的我来说更像是一个礼物而非诅咒,因为我已懂得将其化作有生以来最为有益的成就。”

——《不被支配:为什么我们会被情感绑架?》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自恋型人格障碍
#创伤疗愈

自恋者自以为能够击垮我们,毁掉我们,但真相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摧毁我们。即使他们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的内心、精神和灵魂仍然比他们强大得多。无论此刻你感觉多么支离破碎,请坚信你有着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能够超越他们的暴虐。那便是指导你渴望挺过来、好起来的力量;那便是你在对未来绝望之前必须与之连通的力量;那便是能让你超然于他们的迫害并重塑自己、更胜从前的力量。

请记住,当一个恶性自恋者企图羞辱你时,对方其实是在表达对你的认可,即使他本意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你的存在是对我的威胁。你的光芒太耀眼了,所以我必须要把它遮住。你身边的支持者太多,所以我得试着让你被孤立和边缘化,这样你就会对我唯命是从。你的才华和优势太突出了,我嫉妒你的成功和潜力,所以我要羞辱你,好让你感到无地自容,耻于展现自己。你的内在和外在都美得太过夺目,所以我要让你怀疑自己,这样你就不会发现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伴侣。你的智慧、直觉和洞察力是如此敏锐,所以我得用煤气灯操控你,让你怀疑自己,这样你就不会发现我是如何摆布你的。你的声音太过铿锵有力,所以我必须要扼制它。”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

在流行文化中,“自恋”这个词随处可见,常常被用来形容虚荣自大、眼里只有自己的人。这就把自恋简化成了一种常见特质,而弱化了自恋者真实的杀伤力。虽然“自恋”这种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但它和我们所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诊断标准。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患者或那些有着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特质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操纵行为,因为他们撒谎成性、缺乏同理心,并且有人际剥削的倾向。

在任何一类关系中,学会辨识危险信号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当我们与那些有恶性自恋的表现或反社会特质的人来往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虐待和伤害,并设定适当的边界,在人际关系中做出明智的决定。了解这些恶性互动的本质,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会极大地改善我们关照自我的能力。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自恋型人格障碍

DSM5对自恋者的定义是: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都有自大(幻想或行为)、过分渴求他人钦慕和缺乏同理心的表现的人。在以下评判标准中,符合5项及其以上的人,可视为自恋者。

·有一种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期盼被认可为是优越的,却不具备与之相称的成就)。
·沉溺于对无尽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相信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有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才能理解自己,自己应该只与其往来。
·过于追求他人的赞美。
·有一种过剩的特权感(对特殊优待有不合理的期待,以及期望他人自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人际关系上具有剥削性(利用他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缺乏同理心,不愿承认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经常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自己。
·展现出自大、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尽管NPD被认为是一种经过充分考察的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长期的功能失调且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模式,但根据轻重程度的不同,自恋特质或亚临床的自恋人格普遍存在。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自恋型人格障碍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恋亚型:浮夸型自恋(grandiose narcissism)和脆弱型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

部分研究人员推测,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的特质。那些浮夸型自恋水平较高的人有一种自命不凡的膨胀感,较少出现心理困扰,有更高的自尊和自信,并且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强势大胆。而那些具有脆弱型自恋特质的个体,往往高敏感且胆小,表现出更多的回避倾向。尽管如此,两种亚型都难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可能在与人交往时出现攻击性。

在最近一个涉及437项研究的元分析中,研究者克雅维克(Kjærvik)和布什曼(Bushman)发现,自恋与攻击性和暴力都有关联性。无论是脆弱型自恋还是浮夸型自恋,还是病态和非病态的自恋,都是如此。这里的攻击有多种形式,包括【间接攻击、直接攻击、替代性攻击、口头攻击、欺凌式攻击,以及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

虽然在受到刺激的条件下,这种关联性会更强——自恋者可能感受到了负面评价或批评的威胁,但多项研究表明,即使不去刺激自恋者,这种关联性仍然显著存在。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自恋型人格障碍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NPD患者大脑中与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相关的区域在灰质体积上跟常人有所区别。

但是,这并不代表自恋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其他研究表明,他们仍保有认知共情的能力,即分辨别人当前可能有的感受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的能力。然而,自恋者经常滥用这种能力,利用它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而不太在乎给他人带去的伤害。

跟自恋很像的是,心理变态(psychopath)也和亲密关系中的攻击性和缺乏同理心有关。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伴侣同时具有自恋和心理变态的特质。这类个体不仅自恋,而且还有反社会和心理变态的特征,即“恶性自恋”。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虽然DSM-5没有单独列出心理变态的诊断标准,但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提到它是一种【在共情、良心、道德决策、冲动性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的障碍】。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普遍具有无视并践踏他人权利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不遵守社会规范、欺诈成性、冲动、易怒、好斗,以及缺乏悔改能力等特征,而且相应行为的首次出现时间不晚于15岁。根据DSM-5,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心理变态”或“社会病态”。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神经病学人的读书笔记

——👆🏻我突然发现,在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和psychopath的定义中,有那种和ASD和ADHD特质有相似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