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3/article/13442

#反戰聲明 的共同發起人裡面,郭力昕還是比較可以慢慢說話說清楚的。這篇他把自己的想法講得比較詳細。

我覺得可以理解他的立場。不過個人覺得,文章後半從「在這個地峽人稠的島嶼,要舒展視野只能往上走,登上高山才容易取得遼闊感;往海邊走也可以感受遼闊,但它同時又令人沮喪,因為海洋包圍了走不出去的我們」展開的論述,有點太多活在自己的年代與世界觀裡了。這真的很像 60 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青的語調欸。

郭力昕有沒有時不時去海邊衝浪、潛水、攀岩、立槳呀?我在海邊從來沒有覺得沮喪、覺得被包圍走不出去耶。

反戰聲明與台灣社會的「窒悶空間」|郭力昕/無臉之書|獨立評論

郭力昕等學者,近日提出「反戰聲明」連署行動,引起台灣社會正反不同意見。許多批評強調聲明裡就北京對台灣的武力威脅缺乏同樣篇幅的批判,認為那是一種投降主義。這種二元對立的談問題方式實難展開對話:我們批判美國軍事主義的問題,並不表示我們無視中共的戰爭威脅,而是希望從歷史的、大國政治利益的視野,而非僅從新聞的、當下的「視覺經驗」,來理解這些戰爭與侵略的脈絡意義。

獨立評論@天下

雖然這應該不是郭的論述重點,只是個引子,但我還是想不厭其煩講一下。為什麼要挑出郭所說的台灣「地理空間狹小」來談,因為正是這個講法,複製了陸上帝國的視角來看待台灣。

就拿郭所關心的,從中國、越南、印尼、泰國等地來到台灣的新住民來說好了。是,台灣政府與社會對待他們有許多不對的、應該批評應該改變的地方,但他們有覺得自己是遠渡重洋來到一個地理空間狹小的地方,覺得自己在這裡走不出去嗎?

我也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有點荒謬。但我想突顯的是,為什麼郭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郭的談法讓我想起 Our Sea of Islands 裡對於大洋洲上的島嶼的兩種視角。一種是 islands in a far sea,一種是 a sea of Islands。前者是來自歐洲大陸的人,看到的是孤立在遠洋的零星島嶼。後者是大洋洲的住民,看到的是整片屬於他們的海洋與群島構成的網絡。

我覺得郭的談法像極了前者。他可能沒有真正理解,在台灣解嚴後出生,自由使用網路與世界各地連結,移動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的世代,究竟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處境。

https://savageminds.org/wp-content/image-upload/our-sea-of-islands-epeli-hauofa.pdf

#facingthe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