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金毛和一只水獭成为了好朋友。

在爱尔兰语里,水獭(madra uisce)的直译是“水狗”。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只陆地狗和一只水狗成为了好朋友。

https://www.reddit.com/r/Awww/comments/1m2yhxp/a_dog_forms_a_friendship_with_an_otter_and_they/

#假装国家地理 #动物缝缝补补

作为食腐动物,秃鹫的消化系统可以说是地表最强的一档。它们以腐肉和尸体为食,可以消灭其中绝大部分的病原体和瘟疫源头,堪称整个生态链的清道夫。

但是,比毁灭力怎么能比得过人类呢。从1990年起,印度的秃鹫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原因是一种当地常用的止痛药diclofenac专利到期,开始大规模生产和使用。这种药物通过食物链被秃鹫摄入后会导致它们肾衰竭最后死亡。其中,拟兀鹫,(White-rumped Vulture)数量下降了99.9%,现在已经是极度濒危物种,现存不足9000只。Diclofenac最终在2006年被禁用。

人类为此也付出了代价。由于秃鹫数量下降,更多的腐烂动物尸体污染了水源,传染病肆虐,导致很多地区的死亡率从0.9%飙升到4.7%,估计导致了当地约10万人的超额死亡。药物研发再不好好搞环境风险评估(ERA),大家就一起团灭吧。
好消息:欧盟和加拿大已经在通过单一机构(欧洲药品局EMA和Health Canada)对ERA进行统一监管了;
坏消息:还是有很多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

照片来自阿提 @leonashao 拍摄的非洲白背兀鹫(White-backed Vulture)

https://www.curiousspecies.com/my-species/white-rumped-vulture

#假装国家地理 #读新闻

科学家近日在检查GPS追踪数据的时候,发现美国旧金山区域的一只海鸥(Western Gull)竟然有过60mph的飞行记录,远超它们平时20mph的平均速度。仔细一看,发现这只海鸥在三天之内“超速”了两次,每次都是沿着高速公路,目的地都是当地的一家处理垃圾的堆肥厂。

经研究后,科学家们认定这只海鸥是搭载了两次垃圾车,前往堆肥厂大快朵颐。她们认为第一次有可能是巧合——海鸥恰巧被困在了垃圾车里。但三天之内连续两次,就很难用巧合解释了,看起来海鸥是发现这个顺风车很给力了。

科学家们将这个研究结果发表了论文,毕竟是第一次发现海鸥竟然还会搭载人类工具。之前只知道它们有时会反复光顾同一个觅食目的地,没想到它们连交通工具都自己找到了。这也许也是第一只通勤上班的海鸥吧。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a-california-gull-hitched-a-ride-on-a-garbage-truck-and-took-an-80-mile-journey-to-a-compost-facility-then-it-happened-again-180986979/

#假装国家地理

花豹竟然可以直立吗,这不就是大猫嘛!

#假装国家地理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在2024-2025这个冬季,美国有62%的商业蜜蜂群(honey bee colony)死亡,这是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蜂群崩溃。在此之前的2023-24冬季死亡率也高达55%。之前加拿大也有相似报道,21-22年冬季加拿大蜂群的死亡率是45%。

报告显示,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Varro的寄生螨,它们将多种致命病毒传播给了蜜蜂。可怕的是,这种寄生螨对蜂农专用的杀螨剂阿米曲嗪(amitraz)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蜂农目前基本对此束手无策。

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RNA疫苗,激发蜜蜂的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病毒,原理就和新冠mRNA疫苗相似。但这项技术距离投入实际使用还有一段距离。

而Trump当局在这方面也是一直在拖后腿。今年年初农业部得知蜂群高死亡率的消息便着手开始研究,但由于Trump当局的削减资金和裁员,这份报告延迟了6个月才完成。

我们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有条件的话):
1. 在后院多种一些本地的、帮助授粉的野花——比如蜜蜂香草、金棒花、松果菊、薰衣草(尽可能让本地蜂群更健康,更有可能抵抗病毒;并且保持蜂群多样化,而不是一个特定的蜜蜂种类一家独大然后被一种病毒团灭)。

2. 避免使用杀虫剂(即便它写了bee-safe也要谨慎,有可能存在虚假标签)。

3. 在夏季给蜜蜂提供干净水源(用于给蜂巢降温、稀释蜂蜜),推荐使用浅盘,并放入鹅卵石或漂浮的软木塞,供蜜蜂安全降落。记得经常换水避免蚊子滋生。

4. 支持本地的养蜂业——可以去看看本地蜂农的农场,如果觉得理念一致,可以购买他/她们的产品,支持他/她们的小作坊。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5.05.28.656706v1.full.pdf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scientists-identify-culprit-behind-biggest-ever-u-s-honeybee-die

#读新闻 #假装国家地理

原来虎鲸给人类投喂食物是想了解我们并且和我们交朋友!

最新的一份研究观察了34个虎鲸向人类分享它们猎物的案例,每次的意图都很明确,都是拿过来等待人类的反应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动作(而不是一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我们边上)。

科学家认为这一行为可能包含好几个动机,比如练习它们刚刚学到的“在社群内分享食物”的文化、玩耍、以及社交。但科学家认为玩耍的占比应该不大,因为如果人类没有接受它分享的食物,它很快就会拿走然后分享给其它同类,一般不超过30秒。如果是玩耍的话,它们一般会玩得更久,多半会七擒七纵。

所以研究者认为虎鲸分享食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activity),它们用这个行为在社群内建立关系,彼此了解。同样的,当它们和人类分享食物的时候,它们也是想了解我们,和我们交朋友。

https://psycnet.apa.org/fulltext/2026-29805-001.html

https://www.the-independent.com/news/science/orca-killer-whales-food-sharing-behaviour-humans-b2780040.html

#假装国家地理

西蒙尼巡天望远镜上线了10个小时之后,就发现了2000多个新的小行星。幸好,目前发现的小行星们在未来百年之内不像是会袭击地球的样子,whew!

科学家预计鲁宾天文台的望远镜未来能够帮助发现8.9万个近地天体和370万主带小行星(main-belt asteroids)。

https://www.cbc.ca/player/play/video/9.6808165

https://www.cbc.ca/news/science/asteroid-day-1.7571724

#假装国家地理

See a swarm of new asteroids

This video, released Monday by the team behind th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shows images of more than 2,000 new asteroids.

CBC

拍萤火虫的时候,顺便拍到了银河

#假装国家地理 #抬头看天

关岛翠鸟(Guam Kingfisher/Sihek)在1986年被认定为野外灭绝,之后一直被人工孵化,现存不到200只。2024年,科学家将9只关岛翠鸟放到太平洋小岛Palmyra Atoll上重新野化。

之所以不是放回它们原来的栖息地关岛,是因为那里有入侵物种棕色树蛇会捕猎它们的鸟蛋,这也是当初它们野外灭绝的原因。这种将动物(或植物)迁移到另一个栖息地的做法被称为援助迁移(assisted migration)。

采取援助迁移一般都需要非常谨慎,毕竟是人为干预自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对于关岛翠鸟是必须的,不然如果没有更大生存空间的话,关岛翠鸟的数量最终还是会因为近亲繁殖而崩塌。

2025年4月,National Aviary发布报道:野化的关岛翠鸟首次在野外产下一组鸟蛋,报道的标题用了两个感叹号以表兴奋:)

https://www.aviary.org/news/newly-released-guam-kingfishers-produce-eggs-in-the-wild-for-the-first-time-in-40-years/

#读新闻 #假装国家地理

昨天晚上,三十度穿着长袖长裤,站了俩小时,摸黑走了四十分钟,被咬了十几个包,终于拍到萤火虫了!!
(图片放大看真的超多)

#假装国家地理

×

原来虎鲸给人类投喂食物是想了解我们并且和我们交朋友!

最新的一份研究观察了34个虎鲸向人类分享它们猎物的案例,每次的意图都很明确,都是拿过来等待人类的反应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动作(而不是一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我们边上)。

科学家认为这一行为可能包含好几个动机,比如练习它们刚刚学到的“在社群内分享食物”的文化、玩耍、以及社交。但科学家认为玩耍的占比应该不大,因为如果人类没有接受它分享的食物,它很快就会拿走然后分享给其它同类,一般不超过30秒。如果是玩耍的话,它们一般会玩得更久,多半会七擒七纵。

所以研究者认为虎鲸分享食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activity),它们用这个行为在社群内建立关系,彼此了解。同样的,当它们和人类分享食物的时候,它们也是想了解我们,和我们交朋友。

https://psycnet.apa.org/fulltext/2026-29805-001.html

https://www.the-independent.com/news/science/orca-killer-whales-food-sharing-behaviour-humans-b2780040.html

#假装国家地理